《探索者的足跡2012》是天津中學學生研究性學習論文集,由2011屆高中入學學生撰寫。該書是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取得的科技、人文方面的科技成果。由論文、案例、調查報告組成。本書還包括天津中學部分教師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研究和對學生課題的指導意見。本書於2012年9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探索者的足跡2012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開本:787×1092mm1/16
圖書簡介,導讀,基本信息,出版社簡介,
圖書簡介
《探索者的足跡2012》從7月10號開始編寫,到9月10號正式截稿,在這短短的60天裡,要對從國中到高中150份稿件、共38萬字進行編排及校對,編委會和論文著者都經歷了不小的挑戰。自天津中學開展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以來,本書已經出了7卷,共收錄課題600餘個。這些研究課題,盡現同學們的睿智,凝聚著智慧的火花。300多人次在市級、國家級大賽中獲得大獎。在天津中學,科技創新之風盛行,科技創新之花盛開。
在教育系統,時刻都會想著錢學森留給中國的疑問:“為什麼中國學校培養不出科技發明創造的人才?”而這樣的一所年輕中學,又能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做出什麼呢?同學們社會實踐中凝結的智慧告訴我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濫觴就在於此。
中國缺少探索者,而不是重複者,目前教育方式的升級體現在如何從知識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創造型、發明型人才培養方法的轉型。一個探索者的誕生,恰恰需要一個創造性的起點。
創新,需要知識的積累和行為的通達,我們提供這樣一個平台,不限制主題,不限制方向,不限制形式,教師也秉承著只提高不引導的策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也能發現世界的缺陷並利用理論知識加以補全,在這個過程中達成知行合一,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到知識的切實作用。
能否做出改變世界的事情,依靠的不是天才,而是激情,這種激情往往源自於對所從事的事情的熱愛,我們注重源自於內心的興趣並努力追隨時,探索的過程便充滿了樂趣,努力地提供學生更多嘗試的機會和無限的思考空間是我們的責任。
提出一個新理論或者創造一個產品往往不僅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龐雜、豐富的生活體驗,可能包括對人的行為的了解,對美的追求,或者是對於問題的敏感,這些都能讓探索者們進行在人文與科學的交叉點上。天津中學就是要給學生們體驗的空間和動力。
導讀
天津中學2012年科學探索之星頒獎詞
十年探索,十年創新,收穫十年佳績,十年感動。
十餘年來,我校以科技創新引領綜合實踐活動,打造出全國著名的教育品牌。2011-2012年度27屆科技創新大賽又創造出優異成績,全市11項入圍全國獎項的項目,我校占有3席並全部獲獎。獲得天津市一等獎5項,二三等獎31項。其他科技活動也獲得國家或天津市多個獎項,出版師生論文集《痰多者的足跡2011》。完成國家十一五課題,申報國家級優秀實踐活動。在這中間,有這樣15位同學,以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感動著我們。今天,他們將走上領獎台,接收科學探索之星的光榮稱號。
架設在海河上的橋樑,溝通兩岸,連通歷史,接通未來。這些橋樑和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家鄉一起,經歷了史上的繁華,短暫的沒落,和再度騰飛。沿著河流上溯,踏著橋樑穿行,她的研究引領我們在時空中穿梭,探尋天津城市發展的脈絡。同時也為自己架設起通向科學和新知的橋樑。她就是憑藉課題《從海河橋的今昔研析天津城市發展的軌跡》榮獲本屆科學探索之星稱號的宋時慧同學。
超級細菌、藥敏試驗、協同抑制、掃面電鏡圖……一連串的專業術語,幾十幅圖表,幾百個數據,這不是專業刊物上的學術專著而是一名中學生的實驗報告。他以獨到的見解,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真實有效的科學實驗,征服了專家評審。他就是憑藉課題《雙黃連、茶多酚、大黃複方製劑對五種常見病原菌的體內外抑菌試驗》榮獲本屆科學探索之星稱號的金融同學。
生命在於運動,學習在於活動。學生集體活動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這是當前教育界的共識,但從未有學生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審視這個問題。三位同學,目光敏銳,善於捕捉問題,去粗存精,嚴謹探究。他們以自身的科學探究活動詮釋了當代中學生對集體活動的認同。他們就是憑藉課題《關於學生對於集體活動認同度的調查》榮獲本屆科學探索之星稱號的李子軒、胡正仁、張君顏同學。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豈能無一行以報天?人類向自然索取一切生命所需。卻常常曲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盡情享用資源,無情拋舍殘餘,污染環境,甚至觸及人類生存的底線。兩位女生,將目光投向生活的背陰面,摒棄驕嬌二氣,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用科學態度審視問題。她們就是憑藉課題《天津不同區域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的對比調研》榮獲本屆科學探索之星稱號的孫穎、趙萌萱同學。
有一種植物,地面上的部分平平無奇,卻把豐富的果實埋藏在地下。這就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堅果——花生。人類為了獲得高產種苗,不惜觸犯上帝的禁區,運用轉基因方式,試圖獲得創造新物種的特權,然而巨大的風險讓人畏縮不前。幾位中學生,別出心裁,運用簡單有效又安全的低溫誘導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在科學探索過程中,最樸素的做法往往是最有效的,他們收穫新種苗的同時也贏得了自身的成長。他們就是憑藉課題《不同時長的低溫處理對花生染色體加倍效果的初步探究》榮獲本屆科學探索之星稱號的王辰超、尹芳菲、岳韋彤同學。
什麼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改造思想,改變人類舊的思維方式;糾正認識誤區,引領人類科學、正確的生活行為方式。這就是我們同學用實踐作出的回答。面對世界上飽受糖尿病折磨的億萬患者,她從營養學的角度創造性地提出新的治療方式,從而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糖尿病人的生活方式,造福萬眾,功德無量。她就是憑藉課題《對於糖尿病營養治療方法的探究》榮獲本屆科學探索之星稱號的閆夢嘉同學。
開發人工智慧,最大程度的解放生產力,解放人類的創造性。機器人項目是我校科技活動的拳頭項目,他們秉承傳統,再創佳績。他們就是憑藉機器人競賽項目榮獲本屆科學探索之星稱號的崔夕雨、王浩嚴、褚浩洋、崔恩山同學。
再一次對獲獎同學表示祝賀。再過幾十天,10月,又到收穫季節,天津市第28屆科技創新大賽又將拉開帷幕。希望全體師生,再接再厲,積極投身科技創新活動,為集體爭得榮譽,為自身贏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來年,科技探索之星的領獎台上,必將有你的身影。
天津中學科研室:孟慶泉
基本信息
主 編:孟慶泉 陳瑞彬
總 編 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雨 涵
裝幀設計:韻 律
印 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字 數:320 千字
印 張:25.50
版 次:201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