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號原名“海洋石油299”,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擬改造成為4500米載人潛水器母船及深海科考通用平台。其定位基於與深海潛水器目標海域的科學研究和工程項目,如海洋資源探測、地球化學研究、海洋生物採集等,併兼顧中科院未來發展相適應的科學項目。
2016年5月5日,我國4500米載人潛水器以及萬米深潛作業的工作母船——“探索一號”在中船澄西廣州公司完成主體改修工程,正式交付中國科學院。人潛水器及萬米深潛作業的工作母船“探索一號”科考船結束首次航行,停靠在南海救助局三亞基地救助碼頭。
2016年8月23日 ,中國科學院獲“探索一號”科考船的首次航行中,中國深海設備在萬米海底獲取超過100升的萬米海底水樣,這是中國深海設備首次獲得萬米海水,在國際同等或類似裝備上也尚無先例。
2018年10月16日約15時,歷時54天,在馬里亞納海溝完成了87個站位和504公里測深測線作業的“探索一號”科考船,載著中科院海斗深淵科考試驗隊59名成員和多項科研成果,順利返回三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探索一號
- 首航時間: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期間
改造工程,成功首行,建成意義,科考任務,
改造工程
2015年3月13日,中船澄西船舶(廣州)有限公司董事長殷學明介紹,未來一年內,“探索一號”改造項目將在中船澄西船舶(廣州)有限公司完成主船體加長、生活區重建、大量艙室管路改裝、新設備安裝調試等工程。該項目所有的改造設計均考慮綠色、環保、節能的因素,如船舶航行節能、降噪、減振等節能減排技術,為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支持。
成功首行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期間,中科院“探索一號”船在馬里亞納海溝海域開展了我國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2016年8月1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結束首航,在馬里亞納海溝海域執行84項科考任務後返回三亞,這也標誌著我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次萬米級深淵科考的圓滿成功。
在這次深淵科考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萬米級自主遙控潛水器(ARV)“海斗號”、深淵著陸器“天涯號”與“海角號”、萬米級原位試驗系統“原位實驗號”、9000米級深海海底地震儀、7000米級深海滑翔機等系列高技術裝備,科考隊在馬里亞納海溝海域,共執行84項科考任務,在不同深度斷面上,取得大批珍貴的樣品和數據。
該航次是我國在萬米深海進行的第一次深潛科考嘗試,所獲得的深度序列完整的原位探測數據及水體、沉積物和大生物樣本,填補了我國長期以來無法獲得超大深度、特別是萬米海底數據和樣品的空白。
建成意義
負責該船改造的中船澄西船舶(廣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45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是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製工作的基礎上,以實現國產化、降低運行成本為目標研製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載人潛水器。項目的開展將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深潛裝備技術體系,滿足我國的深海科學研究需求,強化我國在載人深潛科學套用和技術領域的優勢。
科考任務
2018年10月,中科院深海所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TS09航次)海斗深淵科考試驗隊於8月24日從三亞出發,赴馬里亞納海溝海域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海斗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預研項目“深海智慧型裝備發展預先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科技任務,於10月16日返回三亞,歷時54天,勝利完成了深海裝備海試和科考作業任務。
此次科考的許多發現創下了國際紀錄——在國際上首次誘捕獲得全程低溫保存的7000米級3條獅子魚樣品和9000米級2隻糠蝦樣品;國際上首次在7012米水深發現索深鼬䲁屬魚類,這是已知的該屬存活的最大深度;國際上首次在同一潛次實現全海深垂直分層水體微生物原位富集與固定取樣,最大深度1089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