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生死秘境

探尋生死秘境

作者在參考各種生死哲學的基礎上,主要從佛教的角度闡述了作者的生死觀,以及面對生死問題如何解決。對現代人如何處理好生死問題,如何活得有意義、死得從容、有尊嚴,提供有益的心理幫助。生老病死是宇宙中定不可移自然規律。對人來說,生死只會有一次,有過瀕死經歷的人只是極少數,所以絕大多數人無法體驗生死,也不可能參透生死的本性。但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生死經歷之中,以及佛陀與高僧大德的教言之中感悟到生死的本質,由此而更加深刻地認知生死。那么,佛教持什麼樣的生死觀?佛教有哪些關於生死的論點?我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死、怎樣正確的對待生死呢?這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探尋生死秘境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26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央編譯出版社
  • 作者:吳玉天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72096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近些年來,作者常奔走於青藏之地,參訪了眾多的大德高僧,跟隨幾位大德上師修學佛法。雖有所獲,卻覺入密宗之門未深,僅得密法之皮毛而已。作者深感生死無常,覺悟不易,出離甚難。雖枉修多年,卻成果淺陋,愧對自己的上師,更無資格引導他人修學。
然作者常聞諸漢地學佛之人苦於無法系統地聽聞佛法,難尋到俱德上師,故在修學途中常遇各種問題與障礙,以學修難繼,甚至半途而廢。一些學佛之人也曾提出了一些修學佛法方面所遇之問題,作者痛感能力淺微,亦無閒暇,難以滿足各類人士所提之各種問題,遂於1997年發心,將自己的點滴學佛與修行之感悟寫錄成書。如對於世間的種種現象佛教是怎樣認識的,我們應該怎樣做個修佛者、怎樣豎立佛法的正見、修行人應該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煩惱、怎樣面對生死、怎樣調伏自心、怎樣修才能使心不被外境的誘惑所擾動、如何修菩提心、為何要滅除自己的我慢心與嫉妒心,以及怎樣選擇上師、怎樣對待上師、怎樣禪修、如何對待自己修行之中產生的感覺、當自己修不下去時應該怎么辦、修行人應怎樣過與佛法相應的瑜伽生活、如何面對修行中的艱難險阻與各種障礙……等等。倘行人無法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則修學佛法無異於盲人摸象,難有所成。故作者有針對性地對修行之中常見的二十多種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解答,將每個問題寫成一書,逐一將這些修學中常見的問題加以分析,與諸大德看官一起研討,共同提高。此集定名為《心靈覺悟叢書》。
十幾年來,作者耗費了大量修行時間對此叢書進行修改,使其中之一《探尋生死秘境》與讀者見面。
生死無情,眾生都須面對。眾生不僅要忍受生老病死,而且要面對死後的去處。所以,這個生死的命題至關重要,值得認真加以討論。此書從有生既有死的現象,引發了應該如何面對生老病死這個自然規律的討論;又從輪迴的高度,闡述了無盡生死輪迴的真相,分析了眾生在輪迴中所遭遇到的種種苦難;進而又講述了佛教的生死觀,介紹了佛陀將生死輪迴比做“火宅”定要出離的觀點。最後介紹了應該如何通過修行來出離生死,以及在遇到那些沒有信仰之人面臨死亡時,親屬渡化他們的各種善巧方法。
此書內容林林總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言語質樸無華,平實易懂,方便各階層之大眾理解。作者願以此點滴感悟與眾人分享,故成此書,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吳玉天,1954年生於北京,原籍山東,當過兵,後經自學於1977年考入大學,現居天津。自1979年起,對佛教發生了興趣,對佛教廣泛涉獵,後學藏傳佛教。1992在藏地參訪了一年,拜在晉美彭措法王等多位上師門下,著有《訪雪域大師》一書,影響很廣。後長年赴藏地學習,對佛教具有較深的研究。此叢書是其多年對佛教哲學理念研究、參學、修行的總結。對研究佛教與人生意義之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緒論1
1.世間諸法皆有漏,皆是苦50
2.業力流轉69
3.人身難得80
4.世法無常87
5.壽命日減98
6.有生必有死102
7.不必怕死117
8.未成就前要怕死,以此提起猛利的出離願133
9.因憂無常而提起念死之心140
10.放棄對世法的執著151
11.不執著於壽命之長短182
12.放棄對死亡的執著188
13.發出離解脫之菩提心197
14.以正確的方法可以長壽202
15.以修行正法獲出離解脫225
16.利用中陰界的機遇獲得解脫,圓滿成佛240
17.引導亡者獲得出離249
18.依照佛教的儀軌辦喪事258

序言

末學吳玉天,原籍山東,1954年生於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現居於天津。
末學自1979年於大學學習期間對佛教的教理產生興趣,遂研學佛教。始從天津大悲禪院主持寶菡法師等大德善知識學習佛教基礎知識。後於1982年接受了能海上師傳人的藏傳格魯派黃教教法傳承。法緣成熟後,於1987年在北京高級藏語佛學院拜見了藏密寧瑪派大德、如意寶法王晉美彭措上師,受其傳法,始入寧瑪巴之門,成為法王之弟子。1992年初,赴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跟隨晉美彭措法王學習佛教近一年。期間,每日聽聞法王講法,跟隨堪布學經,受益匪淺。後於1992年秋從色達一路奔赴西藏,經長途跋涉,飽嘗艱辛,遠至日喀則,一路上拜見了諸多大德高僧,接受了眾多灌頂傳法。回津後,為弘上師之名,解眾多喜愛藏密之法的學人對密宗之渴望,寫出了《訪雪域大師》一書,使眾多漢族弟子與密法結上了善緣,得密宗大德上師之渡化。能使眾生開闊眼界,各順自緣獲得安樂與解脫,乃吾之所願也。
近些年來,末學常奔走於青藏之地,參訪了眾多的大德高僧,跟隨幾位大德上師修學佛法。末學深感生死無常,覺悟不易,出離甚難。
末學常聞諸漢地學佛之人苦於無法系統地聽聞佛法,難尋到俱德上師,故在修學途中常遇各種問題與障礙,以致學修難繼,甚至半途而廢。一些學佛之人也曾對在下提出了一些修學佛法方面所遇之問題,以及如何將佛法與現實人生相結合的問題。末學痛感能力淺微,亦無閒暇,難以滿足各類人士所提之各種問題,遂於1997年發心,將多位同道所提及的各種涉及修行與生活有關問題做了歸納,加入自己的點滴學佛與修行之感悟寫錄成書。古德有云:“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末學雖學修淺陋,亦願將自己的學修心得與大眾分享。故末學有針對性地對修行之中常見的二十多種問題系統的做了深入淺出的解答,將每個問題寫成一書,逐一將這些修學中常見的問題加以分析,與諸大德看官一起研討,共同提高。此集定名為《心靈覺悟叢書》。這些書涵蓋了諸如對於世間的種種現象佛教是怎樣認識的,我們應該怎樣做個修佛者、怎樣豎立佛法的正見、修行人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對治煩惱、怎樣面對生死、怎樣調伏自心、怎樣修才能使心不被外境的誘惑所擾動、如何修菩提心、為何要滅除自己的我慢心與嫉妒心,以及怎樣選擇上師、怎樣對待上師、怎樣禪修、如何識別修行之中產生的覺受是否正確、當自己修不下去時應該怎么辦、修行人應怎樣過與佛法相應的瑜伽生活、如何面對修行中的艱難險阻與各種障礙……等等。倘行人無法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則修學佛法無異於盲人摸象,難有所成。
十幾年來,末學耗費了大量修行時間對此叢書進行修改,終可於2014年末學生逢60歲時,使其中之一《探尋生死秘境》與讀者見面。若拙作能使諸大德看官在修行上少有借鑑,在生活與修行上少走彎路,既可稱諸佛上師與末學之心矣。此書付印之際,末學惶恐之至,不知自己的這點感受是否能為修佛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鑑。倘能有所助益,皆上師菩薩之功;倘有錯漏,皆末學之過也。
《探尋生死密境》乃為《心靈覺悟叢書》中的第一本書。生死無情,眾生都須面對。眾生不僅要忍受生老病死,而且要面對死後的去處。所以,這個生死的命題至關重要,值得認真加以討論。此書從有生既有死的現象,引發了應該如何面對生老病死這個自然規律的討論;又從輪迴的高度,闡述了無盡生死輪迴的真相,分析了眾生在輪迴中所遭遇到的種種苦難;進而又講述了佛教的生死觀,介紹了佛陀將生死輪迴比做“火宅”定要出離的觀點——活著不為混吃等死,死亡也不是身心全滅,故應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死。本書系統的介紹了應該如何通過修行來出離生死,以及在遇到那些沒有信仰之人面臨死亡時,親屬渡化他們的各種善巧方法。
此書內容林林總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言語質樸無華,平實易懂,方便各階層之大眾理解。末學願以此點滴感悟與眾人分享,故成此書,以饗讀者。末學才疏學淺,拙作難免掛一漏萬,錯謬層出。望眾大德看官閱後能對末學批評指正。若有指教,請發信於在下之信箱:xiuf001@163.com若蒙賜教,末學不勝感激之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