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憲政之路》是2005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寶平,朱國斌。
基本介紹
- 作者:郭寶平 / 朱國斌
- ISBN:9787209035903
- 頁數:260
- 定價:18.0
-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1
- 裝幀:簡裝本
作品目錄
《公法研究》總序
緒論 對主題的解讀和方法論的說明
第一章 專制政體的恆久性與憲政資源的極度匱乏
1.1 專制政體與憲法:歷史的與比較的考察
1.2 短缺與貧乏的憲政歷史資源
1.2.1 小農經濟與中央集權
1.2.2 封閉的政治體系與不受制約的政府權力
1.2.3 最高權力的絕對集權與執行系統的分權
1.2.4 以“禮”治國凌駕於以“法”治國
第二章 制度轉型:立憲的動力和頓挫
2.1 傳統中國政府架構的假象與實質:對憲政的排斥
2.2 現代化的啟動與推展:從技術層面到制度層面
2.3 傳統政府在內外壓力下的轉型
2.4 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憲政:動因何在?
2.5 君主立憲的得而復失:現代化進程的思考與歷史的必然
2.6 歷史的偶然
第三章 共和政體的憲政危機:憲政理念與行為的衝突
3.1 革命與民主:制憲的矛盾性
3.2 共和政體中民主政治的表象
3.2.1 依法組織了三權分立的國家權力架構
3.2.2 出現了政黨政治的跡象
3.2.3 競選和民選議會的成立
3.2.4 制憲工程的啟動和正式大總統的選舉
3.3 自由主義憲政民主的中斷與威權主義憲法的登場
3.4 自由主義憲政試驗失敗之檢討
3.5 漸進主義的憲政理念:各派政治勢力的共識
3.6 從理性的漸進主義到實踐的冒進主義
3.6.1 執政者對政治發展進程的失控
3.6.2 缺乏妥協的代價:由不滿轉為急進
第四章 訓政理念及訓政模式合理性檢討
4.1 訓政概念解讀及孫中山的訓政理念
4.2 訓政的制度設計與法制化
4.3 訓政成立原因檢討:時勢的抉擇,還是歷史的倒車?
4.4 訓政:與日本、韓國的經驗之比較
第五章 訓政即以黨治國:新的“監護”模式
5.1 政黨、現代政治與政黨政治
5.2 訓政時期以黨治國:理論、法理及實際運作
5.2.1 國民黨為惟一合法政黨
5.2.2 執政黨以黨代政之學理與法理
5.2.3 執政黨以黨代政之架構
5.2.4 政府乃執政黨一黨之政府
5.2.5 訓政時期五權政府之運作
5.2.6 執政黨修改與解釋重要法律之權力
5.2.7 “以黨統政”:訓政的運作機制
5.2.8 訓政時期地方之黨政聯繫制度和融黨於政
5.3 以黨治國:觀察、比較與思考
第六章 訓政的推展(一):一黨專政下的政治現代化
6.1 訓政:不同的期許與解讀
6.1.1 自由主義精英對訓政的解讀
6.1.2 地方分立主義以行動解讀訓政
6.1.3 中共的政治訴求
6.1.4 體制內的推進力量
6.2 訓政對現代政治的培育
6.2.1 現代政黨政治的雛形和多黨制格局的形成
6.2.2 訓政具有建立法治的導向
6.2.3 行政管理具有現代政府的基本特徵
6.2.4 確立了公務員(文官)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制度
6.2.5 確立了司法獨立的基本理念和制度
6.2.6 確立了現代財政體系
6.2.7 確立了基本的人權保障理念和法律制度
第七章 訓政的推展(二):未竟的地方自治
7.1 訓政前中國的地方自治
7.1.1 帝國末期的紳商自治
7.1.2 籌備立憲過程與地方自治
7.1.3 第一共和國的地方自治
7.2 均權制的地方自治理念
7.3 訓政時期地方自治之推進
7.3.1 地方自治之規則
7.3.2 地方自治立法與徘徊
7.3.3 民間主持的地方自治嘗試
7.3.4 地方分立主義者主導的地方自治
7.3.5 “新縣制”下地方自治之組織
7.3.6 重新厘定市自治制度
7.3.7 對新制度的分析與評價
7.4 地方自治未競之原因考究與解讀
第八章 對訓政之總結與再檢討
8.1 對訓政失敗和憲政實現條件的理論思索
8.1.1 制約訓政成敗的環境和內因
8.1.2 訓政目標的調適與方略的選擇
8.1.3 對體制選擇的事實與道德的評判
8.1.4 訓政與威權政治互為表里
8.2 訓政之延續與實踐
8.3 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緒論 對主題的解讀和方法論的說明
第一章 專制政體的恆久性與憲政資源的極度匱乏
1.1 專制政體與憲法:歷史的與比較的考察
1.2 短缺與貧乏的憲政歷史資源
1.2.1 小農經濟與中央集權
1.2.2 封閉的政治體系與不受制約的政府權力
1.2.3 最高權力的絕對集權與執行系統的分權
1.2.4 以“禮”治國凌駕於以“法”治國
第二章 制度轉型:立憲的動力和頓挫
2.1 傳統中國政府架構的假象與實質:對憲政的排斥
2.2 現代化的啟動與推展:從技術層面到制度層面
2.3 傳統政府在內外壓力下的轉型
2.4 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憲政:動因何在?
2.5 君主立憲的得而復失:現代化進程的思考與歷史的必然
2.6 歷史的偶然
第三章 共和政體的憲政危機:憲政理念與行為的衝突
3.1 革命與民主:制憲的矛盾性
3.2 共和政體中民主政治的表象
3.2.1 依法組織了三權分立的國家權力架構
3.2.2 出現了政黨政治的跡象
3.2.3 競選和民選議會的成立
3.2.4 制憲工程的啟動和正式大總統的選舉
3.3 自由主義憲政民主的中斷與威權主義憲法的登場
3.4 自由主義憲政試驗失敗之檢討
3.5 漸進主義的憲政理念:各派政治勢力的共識
3.6 從理性的漸進主義到實踐的冒進主義
3.6.1 執政者對政治發展進程的失控
3.6.2 缺乏妥協的代價:由不滿轉為急進
第四章 訓政理念及訓政模式合理性檢討
4.1 訓政概念解讀及孫中山的訓政理念
4.2 訓政的制度設計與法制化
4.3 訓政成立原因檢討:時勢的抉擇,還是歷史的倒車?
4.4 訓政:與日本、韓國的經驗之比較
第五章 訓政即以黨治國:新的“監護”模式
5.1 政黨、現代政治與政黨政治
5.2 訓政時期以黨治國:理論、法理及實際運作
5.2.1 國民黨為惟一合法政黨
5.2.2 執政黨以黨代政之學理與法理
5.2.3 執政黨以黨代政之架構
5.2.4 政府乃執政黨一黨之政府
5.2.5 訓政時期五權政府之運作
5.2.6 執政黨修改與解釋重要法律之權力
5.2.7 “以黨統政”:訓政的運作機制
5.2.8 訓政時期地方之黨政聯繫制度和融黨於政
5.3 以黨治國:觀察、比較與思考
第六章 訓政的推展(一):一黨專政下的政治現代化
6.1 訓政:不同的期許與解讀
6.1.1 自由主義精英對訓政的解讀
6.1.2 地方分立主義以行動解讀訓政
6.1.3 中共的政治訴求
6.1.4 體制內的推進力量
6.2 訓政對現代政治的培育
6.2.1 現代政黨政治的雛形和多黨制格局的形成
6.2.2 訓政具有建立法治的導向
6.2.3 行政管理具有現代政府的基本特徵
6.2.4 確立了公務員(文官)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制度
6.2.5 確立了司法獨立的基本理念和制度
6.2.6 確立了現代財政體系
6.2.7 確立了基本的人權保障理念和法律制度
第七章 訓政的推展(二):未竟的地方自治
7.1 訓政前中國的地方自治
7.1.1 帝國末期的紳商自治
7.1.2 籌備立憲過程與地方自治
7.1.3 第一共和國的地方自治
7.2 均權制的地方自治理念
7.3 訓政時期地方自治之推進
7.3.1 地方自治之規則
7.3.2 地方自治立法與徘徊
7.3.3 民間主持的地方自治嘗試
7.3.4 地方分立主義者主導的地方自治
7.3.5 “新縣制”下地方自治之組織
7.3.6 重新厘定市自治制度
7.3.7 對新制度的分析與評價
7.4 地方自治未競之原因考究與解讀
第八章 對訓政之總結與再檢討
8.1 對訓政失敗和憲政實現條件的理論思索
8.1.1 制約訓政成敗的環境和內因
8.1.2 訓政目標的調適與方略的選擇
8.1.3 對體制選擇的事實與道德的評判
8.1.4 訓政與威權政治互為表里
8.2 訓政之延續與實踐
8.3 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