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多維關係演化與調控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多維關係演化與調控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多維關係演化與調控》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多維關係演化與調控
  • 作者:程樺
  • 出版時間:2021年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699961
  • 類別:礦業工程
  • 開本:16 開
  • 裝幀:圓脊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我國採煤沉陷區普遍面臨的“生態-經濟-社會”問題,圍繞其多維關係演化規律及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介紹了我國採煤沉陷區基本情況及主要特徵,研究了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的多維關係及演化規律,分析了我國東、西部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多維系統的差異。研究了採煤沉陷區生態風險與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分別提出了生態與社會環境約束下採煤沉陷區經濟發展轉型的模式選擇及實現路徑,以及生態與經濟發展約束下採煤沉陷區社會運行風險及其治理機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調控目標與機制。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背景與意義 1
第二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問題研究現狀 3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3
二、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面臨的問題 9
第三節 研究內容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2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14
第一節 概念界定 14
一、採煤沉陷區 14
二、“生態-經濟-社會”複合體 14
三、“生態-經濟-社會”多維關係 15
四、演化規律 15
五、調控機制 16
第二節 主要理論基礎 17
一、系統動力學理論 17
二、開採沉陷理論 19
三、壓力狀態回響理論 22
四、經濟轉型理論 24
五、風險社會理論 28
六、協調發展理論 29
第三章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的多維關係與演化規律 32
第一節 採煤沉陷區的形成機理與特徵 32
一、研究區概況 32
二、兩淮採煤沉陷區開採沉陷規律和環境影響 34
三、鄂爾多斯採煤沉陷區開採沉陷規律和環境影響 51
第二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的多維關係解析 64
一、“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結構 64
二、“生態-經濟-社會”因果關係 66
第三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多維關係演化規律 69
一、耦合模型 69
二、二維關係演化規律 72
三、三維關係演化規律 92
第四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系統風險因素與辨識 96
一、系統風險因素辨識與協調發展預警模型建立 96
二、系統發展協調度警度測度模型 100
三、系統發展協調度預警分析 101
本章小結 104
第四章 採煤沉陷區生態風險與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 107
第一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社會需求 107
一、採煤沉陷區資源利用現狀 107
二、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承載力 130
第二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 156
一、生態安全綜合評價體系 156
二、淮南市生態安全評估與預警 157
三、淮北市生態安全評估與預警 160
四、鄂爾多斯市生態安全評估與預警 162
第三節 多維關係視角下的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模式 165
一、兩淮採煤沉陷區可持續利用模式 165
二、鄂爾多斯採煤沉陷區可持續利用模式 167
第四節 經濟與社會發展雙重需求下的採煤沉陷區生態安全保障與控制策略 168
一、淮南市/淮北市可持續發展策略 168
二、鄂爾多斯市可持續發展策略 170
本章小結 172
第五章 生態與社會約束下的採煤沉陷區經濟發展轉型 174
第一節 採煤沉陷區經濟發展現狀與生態、社會約束 174
一、經濟發展現狀 174
二、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構建 176
三、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動力學特徵 178
四、系統視角下採煤沉陷區經濟轉型的生態和社會約束 179
第二節 基於自然資源與人口特徵的採煤沉陷區經濟發展模式選擇 184
一、採煤沉陷區經濟轉型績效評價 184
二、採煤沉陷區城市轉型速度 192
三、採煤沉陷區轉型影響因素 198
四、基於EVS模型的採煤沉陷區經濟轉型模式選擇 203
第三節 基於多維關係演化規律的採煤沉陷區經濟發展轉型路徑 210
一、淮南市採煤沉陷區經濟轉型路徑選擇 210
二、淮北市採煤沉陷區經濟轉型路徑選擇 214
三、鄂爾多斯市採煤沉陷區經濟轉型路徑選擇 217
第四節 採煤沉陷區經濟發展轉型的保障體系 220
一、投資政策 220
二、財稅政策 221
三、人力資源體系 222
四、居民安置 222
五、生態補償 224
本章小結 225
第六章 生態與經濟約束下的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及治理 226
第一節 採煤沉陷區社會運行風險及生態經濟誘因 226
一、採煤沉陷區社會運行的風險識別 226
二、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聚集的生態與經濟誘因 231
第二節 採煤沉陷區社會運行風險評估與防控體系構建 235
一、採煤沉陷區社會運行風險評估原則 235
二、採煤沉陷區社會運行風險評估指標 237
三、採煤沉陷區社會運行風險的防控體系 242
第三節 採煤沉陷區社會治理模式 246
一、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治理的綜合困境 246
二、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治理的模式選擇 251
三、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治理的路徑選擇 255
第四節 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治理:以淮南市為例 260
一、淮南採煤沉陷區的社會風險識別 260
二、淮南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的治理措施及經驗 266
三、淮南高潛水位採煤沉陷區特色治理模式 270
第五節 基於“生態-經濟-社會”互動的社會治理運行方式 273
一、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治理的運行方式 273
二、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治理狀況與評估 278
第六節 採煤沉陷區社會治理運行保障體系 284
一、保障對象 284
二、保障手段 285
三、保障過程 285
本章小結 286
第七章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調控機制研究 289
第一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多維關係調控目標 289
一、生態-經濟子系統協調發展的調控目標 289
二、經濟-社會子系統協調發展的調控目標 290
三、生態-社會子系統協調發展的調控目標 291
四、“生態-經濟-社會”三維系統協調發展的調控目標 292
第二節 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調控措施分析 293
一、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調控措施及特點分析 293
二、典型採煤沉陷區調控措施特徵 298
第三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運行機理與
調控機制解析 304
一、採煤沉陷區三維系統協調發展的運行機理探討 304
二、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調控機制解析 306
三、“公共政策-法制保障-績效管理”綜合調控機制框架設計 314
第四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公共政策需求與設計 314
一、產業政策需求與設計 314
二、政府管制政策需求與設計 318
三、財稅政策需求與設計 320
四、金融政策需求與設計 324
五、匹配不同協調發展類型的公共政策組合設計 327
第五節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法制保障建設 329
一、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法制建設的問題及分析 329
二、採煤沉陷區制度法制化建設的路徑設計 330
第六節 採煤沉陷區協調發展的績效評估與管理體系構建 339
一、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340
二、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績效管理系統設計 341
本章小結 348
參考文獻 350
後記 362
圖目錄
圖1.1 研究技術路線圖 13
圖2.1 “生態-經濟-社會”多維關係內涵與研究內容安排 15
圖2.2 采動引起的地表裂縫 19
圖2.3 采動引起的塌陷坑 19
圖2.4 非充分采動時主斷面內地表移動和變形分布規律 20
圖2.5 壓力-狀態-回響及其改進模型 23
圖2.6 “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機製圖 30
圖3.1 2006~2016年煤炭產量及其煤炭 與能源總量占比 33
圖3.2 前10名省(自治區)年累計採煤量 33
圖3.3 地表移動觀測站示意圖 35
圖3.4 工作面走向下沉曲線圖 35
圖3.5 數值模型 36
圖3.6 重複開採工作面走向下沉曲線 37
圖3.7 重複開採工作面走向傾斜曲線 38
圖3.8 重複開採工作面走向曲率曲線 39
圖3.9 重複開採工作面走向水平移動曲線 41
圖3.10 重複開採工作面走向水平變形曲線 42
圖3.11 下沉係數和水平移動係數與采動次數之間關係圖 44
圖3.12 和與采動次數之間關係圖 45
圖3.13 高潛水位採煤沉陷區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利用示意圖 49
圖3.14 斜坡地立體苗木種植結構 50
圖3.15 沉陷積水區“邊沉邊治理”技術原理 50
圖3.16 治理前後對照圖 51
圖3.17 22201工作面地表移動觀測站布置圖 52
圖3.18 52304工作面地表移動觀測站布置圖 52
圖3.19 GPR地裂縫發育信息提取結果 54
圖3.20 采動地裂縫動態發育曲線 55
圖3.21 地裂縫深度與寬度之間的關係 55
圖3.22 地裂縫發育深度與落差之間的關係 55
圖3.23 滑動型地裂縫模型 56
圖3.24 滑動型地裂縫動態發育過程 57
圖3.25 滑動型裂縫距與溝谷坡度之間的關係 60
圖3.26 滑動型裂縫角與溝谷坡度之間的關係 60
圖3.27 滑動型裂縫距與溝谷位置之間的關係 61
圖3.28 滑動型裂縫角與溝谷位置之間的關係 61
圖3.29 土壤綜合改良技術體系組成流程圖 62
圖3.30 系統之間及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圖 64
圖3.31 系統總體結構 65
圖3.32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複合系統因果關係圖 67
圖3.33 X、Y系統耦合過程示意圖 71
圖3.34 淮南、淮北“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度 74
圖3.35 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度 75
圖3.36 淮南市“經濟-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76
圖3.37 淮北市“經濟-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77
圖3.38 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78
圖3.39 淮南、淮北“生態-社會”協調發展度 81
圖3.40 鄂爾多斯市“生態-社會”耦合協調發展度 81
圖3.41 淮南市“生態-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83
圖3.42 淮北市“生態-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84
圖3.43 鄂爾多斯市“生態-社會”耦合度指數 84
圖3.44 淮南、淮北“生態-社會”協調發展度 87
圖3.45 鄂爾多斯市“經濟-生態”耦合協調發展度 88
圖3.46 淮南市“經濟-生態”耦合度指數變化 89
圖3.47 淮北市“經濟-生態”耦合度指數變化 90
圖3.48 鄂爾多斯市“經濟-生態”耦合度指數 91
圖3.49 淮南、淮北“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度 93
圖3.50 鄂爾多斯市“生態-經濟-社會”耦合協調發展度 94
圖3.51 研究區多維系統協調發展警度值 102
圖4.1 2010~2017年淮南市自然資本供求變化 112
圖4.2 淮南市各地類人均生態承載力變化 113
圖4.3 淮南市各地類人均生態足跡變化 113
圖4.4 2010~2017年淮南市存量流量利用比 117
圖4.5 淮北市人均生態承載力、人均生態足跡和人均生態赤字/盈餘變化 119
圖4.6 淮北市各地類人均生態承載力變化 119
圖4.7 淮北市各地類人均生態足跡變化 120
圖4.8 2010~2017年淮北市存量流量利用比 123
圖4.9 2010~2017年鄂爾多斯市自然資本供求變化 125
圖4.10 鄂爾多斯市各地類人均生態承載力變化 126
圖4.11 鄂爾多斯市各地類人均生態足跡變化 126
圖4.12 2010~2017年鄂爾多斯市存量流量利用比 129
圖4.13 淮南市生態彈性力變化趨勢圖 137
圖4.14 淮南市承載媒體支撐力變化趨勢圖 138
圖4.15 淮南市承載對象壓力變化趨勢圖 140
圖4.16 淮南市生態承載力變化趨勢圖 141
圖4.17 淮北市生態彈性力變化趨勢圖 145
圖4.18 淮北市承載媒體支撐力變化趨勢圖 146
圖4.19 淮北市承載對象壓力變化趨勢圖 147
圖4.20 淮北市生態承載力變化趨勢圖 149
圖4.21 鄂爾多斯市生態彈性力變化趨勢圖 152
圖4.22 鄂爾多斯市承載媒體支撐力變化趨勢圖 153
圖4.23 鄂爾多斯市承載對象壓力變化趨勢圖 155
圖4.24 鄂爾多斯市生態承載力變化趨勢圖 156
圖4.25 淮南市2007~2014年生態安全綜合評價結果 159
圖5.1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複合系統動力關係 178
圖5.2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複合系統因果關係圖 180
圖5.3 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質量結果樹 180
圖5.4 採煤沉陷區社會穩定狀態結果樹 182
圖5.5 中國經濟轉型得分 193
圖5.6 礦業城市經濟轉型的“EVS”模型 203
圖5.7 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整體因子得分排名 207
圖5.8 中國資源型城市政府市場聯動因子得分排名 208
圖5.9 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因子得分排名 208
圖5.10 中國資源型城市生態循環因子得分排名 209
圖5.11 中國礦業城市高新科技因子得分排名 210
圖6.1 淮南市2010~2018年城鎮化率變化示意圖 247
圖7.1 2004~2019年我國採煤沉陷區治理政策的年度發文數量 296
圖7.2 2005~2019年政府部門聯合發文數量統計 297
圖7.3 淮南市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政策文本年度變化趨勢圖 299
圖7.4 淮北市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政策文本年度變化趨勢圖 299
圖7.5 鄂爾多斯市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政策文本年度變化趨勢圖 300
圖7.6 三維系統協調發展機理圖 304
圖7.7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三維系統協調發展的調控機制框架設計 314
表目錄
表2.1 常用剖面函式 21
表2.2 常用影響函式 21
表3.1 全國前40 名重點採煤沉陷縣(市、區) 34
表3.2 工作面實測地表變形移動參數表 35
表3.3 數值模擬的岩石力學參數 37
表3.4 22201工作面的實測地表最大變形值 53
表3.5 22201工作面的地表移動變形參數 53
表3.6 52304工作面的實測地表最大變形值 53
表3.7 52304工作面的地表移動變形參數 53
表3.8 煤岩體物理力學參數 56
表3.9 不同溝谷坡度條件的地裂縫發育信息 58
表3.10 不同溝谷位置條件的地裂縫發育信息 59
表3.11 協調發展評價分類標準 70
表3.12 預測精度等級表 72
表3.13 淮南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73
表3.14 淮北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74
表3.15 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75
表3.16 淮南市“經濟-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76
表3.17 淮北市“經濟-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77
表3.18 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78
表3.19 淮南市“經濟-社會”耦合協調發展2017~2021年預測值 78
表3.20 淮北市“經濟-社會”耦合協調發展2017~2021年預測值 79
表3.21 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耦合協調發展2018~2022年預測值 79
表3.22 淮南市“生態-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79
表3.23 淮北市“生態-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80
表3.24 鄂爾多斯市“生態-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82
表3.25 淮南市“生態-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83
表3.26 淮北市“生態-社會”耦合度指數變化 83
表3.27 鄂爾多斯市“生態-社會”耦合度指數 85
表3.28 淮南市“生態-社會”耦合協調發展2017~2021年預測值 85
表3.29 淮北市“生態-社會”耦合協調發展2017~2021年預測值 85
表3.30 鄂爾多斯市“生態-社會”耦合協調發展2018~2022年預測值 86
表3.31 淮南市“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情況 86
表3.32 淮北市“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情況 87
表3.33 鄂爾多斯市“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情況 88
表3.34 淮南市“經濟-生態”耦合度指數變化 89
表3.35 淮北市“經濟-生態”耦合度指數變化 90
表3.36 鄂爾多斯市“經濟-生態”耦合度指數 90
表3.37 淮南市“經濟-生態”耦合協調發展2017~2021年預測值 91
表3.38 淮北市“經濟-生態”耦合協調發展2017~2021年預測值 91
表3.39 鄂爾多斯市“經濟-生態”耦合協調發展2018~2022年預測值 92
表3.40 淮南市“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92
表3.41 淮北市“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93
表3.42 鄂爾多斯市“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情況 94
表3.43 淮南市“生態-經濟-社會”耦合協調發展2017~2021年預測值 95
表3.44 淮北市“生態-經濟-社會”耦合協調發展2017~2021年預測值 95
表3.45 鄂爾多斯市“生態-經濟-社會”耦合協調發展2018~2022年預測值 96
表3.46 淮北市系統風險因素辨識體系 97
表3.47 淮南市系統風險因素辨識體系 98
表3.48 鄂爾多斯市系統風險因素辨識體系 99
表3.49 系統協調發展預警警區的劃分與警度確定 101
表3.50 研究區多維系統協調發展警度值 102
表4.1 鄂爾多斯市各地類均衡因子與產量因子 108
表4.2 淮北市和淮南市各地類均衡因子與產量因子 108
表4.3 鄂爾多斯市數據分類細則 108
表4.4 淮南市和淮北市數據分類細則 108
表4.5 生態壓力指數等級表 110
表4.6 2010~2017年淮南市人均生態足跡廣度 114
表4.7 2010~2017年淮南市人均生態足跡深度 115
表4.8 2010~2017年淮南市人均三維生態足跡 116
表4.9 2010~2017年淮南市各地類資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 117
表4.10 淮南市生態系統各項發展能力指標 118
表4.11 2010~2017年淮北市人均生態足跡廣度 121
表4.12 2010~2017年淮北市人均生態足跡深度 121
表4.13 2010~2017年淮北市人均三維生態足跡 122
表4.14 2010~2017年淮北市各地類資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 123
表4.15 淮北市生態系統各項發展能力指標 124
表4.16 2010~2017年鄂爾多斯市人均生態足跡廣度 127
表4.17 2010~2017年鄂爾多斯市人均生態足跡深度 128
表4.18 2010~2017年鄂爾多斯市人均三維生態足跡 128
表4.19 2010~2017年鄂爾多斯市各地類資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 129
表4.20 鄂爾多斯市生態系統各項發展能力指標 130
表4.21 生態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 131
表4.22 生態承載力綜合評價等級表 133
表4.23 淮北市生態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134
表4.24 綜合權重歸類結果 135
表4.25 模型摘要(淮南市) 136
表4.26 係數(淮南市) 136
表4.27 淮北市生態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142
表4.28 綜合權重歸類結果 143
表4.29 模型摘要(淮北市) 144
表4.30 係數(淮北市) 144
表4.31 鄂爾多斯市生態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150
表4.32 綜合權重歸類結果 150
表4.33 模型摘要(鄂爾多斯市) 151
表4.34 係數(鄂爾多斯市) 151
表4.35 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157
表4.36 淮南市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157
表4.37 淮南市生態安全綜合評價分級標準 158
表4.38 淮南市2007~2014年生態安全評價結果及分指標結果 159
表4.39 淮北市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160
表4.40 淮北市生態安全綜合評價分級標準 160
表4.41 2010~2015年淮北市各準則層生態安全評價結果 161
表4.42 2010~2015年淮北市生態安全綜合評價結果 162
表4.43 鄂爾多斯市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163
表4.44 鄂爾多斯市生態安全綜合評價分級標準 163
表4.45 2010~2015年鄂爾多斯市各準則層生態安全評價結果 164
表4.46 2010~2015年鄂爾多斯市生態安全綜合評價結果 165
表5.1 採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複合系統構成 177
表5.2 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184
表5.3 指標體系 187
表5.4 2003~2017年各城市經濟轉型總體績效得分 189
表5.5 2003~2017年各城市經濟規模轉型績效得分 190
表5.6 2003~2017年各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績效得分 191
表5.7 2003~2017年各城市經濟質量轉型績效得分 192
表5.8 經濟整體轉型速度對比分析 194
表5.9 經濟規模轉型速度對比分析 195
表5.10 產業結構轉型速度對比分析 196
表5.11 經濟質量轉型速度對比分析 196
表5.12 採煤沉陷區轉型速度對比分析 197
表5.13 變數定義 200
表5.14 實證分析結果 201
表5.15 核心變數統計表 204
表5.16 賽爾奎因和錢納里模式 205
表5.17 解釋總方差前五特徵值與方差貢獻率 206
表5.18 因子載荷矩陣與因子命名 207
表5.19 淮南市創新指數全國排名 212
表5.20 淮南市產業創新指數排名 213
表5.21 淮北市產業結構狀況 215
表5.22 淮北市創新力指數全國排名 216
表5.23 淮北市創業創新指數排名 216
表5.24 鄂爾多斯市產業結構狀況 218
表5.25 鄂爾多斯市創新力指數全國排名 219
表5.26 鄂爾多斯市產業創新力指數排名 219
表6.1 採煤沉陷區社會治理模型及風險評估體系 230
表6.2 採煤沉陷區社會風險聚集的生態誘因 231
表6.3 淮南市征地補償標準 248
表6.4 鄂爾多斯市工礦廢棄地和廢棄居民點報件上報批准情況及復墾情況統計表 252
表7.1 變數與指標說明 294
表7.2 2000年以來有關採煤沉陷治理的主要檔案一覽表 294
表7.3 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政策文本統計情況 296
表7.4 政策發文主體數量及對應的政策文本數量 297
表7.5 各發文單位具體發文情況統計 298
表7.6 淮南市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政策各部門發文情況統計 300
表7.7 淮北市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政策各部門發文情況統計 301
表7.8 鄂爾多斯市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政策各部門發文情況統計 301
表7.9 淮南市治理採煤沉陷區政策文種類型分布 302
表7.10 淮北市治理採煤沉陷區政策文種類型分布 302
表7.11 鄂爾多斯市治理採煤沉陷區政策文種類型分布 302
表7.12 淮南市政策類型年度分布 303
表7.13 淮北市政策類型年度分布 303
表7.14 鄂爾多斯市政策類型年度分布 304
表7.15 採煤沉陷區三維發展的績效指標體系 340
表7.16 績效評估方法匯總 343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