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公元1074年仲冬,東坡調任密州知州,途經潤州(現江蘇鎮江市),與孫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樓集會。席間有色藝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圍是晚霞夕照中愈顯奇麗的美景,於是孫巨源請東坡臨景填詞。東坡應約寫下了這首《採桑子》。

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蘊盎然,如神來之筆。下片官妓技藝高超,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確實美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蘇巨源相遇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東坡詞》
  • 文學體裁:宋詞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樽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多景樓:北固山後峰、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美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
②樽酒:舉杯飲酒。“樽”同“尊”。
③琵琶語:指歌妓所彈琵琶能傳達感情如言語。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④細捻輕攏:演奏琵琶指法。捻指揉弦,攏指按弦。語本白居易《琵琶行》。
⑤醉臉春融:酒後醉意,泛上臉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⑥斜照:將要落山的太陽照著。

作品譯文

本來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於多景樓中。同在他鄉同舉杯,故友又重逢。回首當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業無成轉頭空。且停杯,側耳聽——琵琶聲聲訴衷情。細細地捻,輕輕地攏,醉了琵琶女,一臉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陽脈脈相輝映,江天一色晚霞紅。

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十月,蘇軾從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一路上,不斷與朋友聚會,飲酒賦詩,非常痛快。行到潤州(今江蘇鎮江),與朋友孫洙(字:巨源)相遇,據《東坡詞》引《本事集》雲,這次他們又約上王存(字:正仲),同登多景樓,座中還有官妓胡琴彈曲助酒。孫洙對蘇軾說:“殘霞晚照,非奇才不盡。”蘇軾欣然命筆,做成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多景樓在鎮江多寶寺中,位於長江邊上,撒密安環水,登樓遠望,氣象萬千。由“多“字,出發了東坡”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嘆。多情多感,是詩人的氣質,也是多病的緣由。多情多感多病的人恰好在多景樓上,那就更加多情多感了。開篇兩句,一連疊用四個“多”字,寫出了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的心境,產生出很好的藝術效果。這時正是作者因為反對新法、政治上遭到挫折的時刻,這裡的“情”、“感”和“病”,都帶著政治色彩,深含著作者的身世感慨。
“樽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於多景樓之事實,語感平實,為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笑空”作一鋪墊。“樂事回頭一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多景樓飲酒聽歌,誠為“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後,“回頭”看時,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遠留心頭,哀怨盡言外。上片虛與實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為主,以言情為主,既不浮泛,又頗空靈錯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蘊盎然,如神來之筆。“停杯且聽琵琶語”承上啟下,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故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所以東坡特地挑選了虛字“且”放於“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不經意的心態。“細捻輕攏”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語”,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讚美官妓胡琴彈奏琵琶的技藝。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轉:“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讚美之情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出來,讓人不由聯想起白居易曾描述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之美。贊罷彈奏者的技藝,順勢描寫彈奏者,但蘇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來寫其神,麗而不艷,媚中含莊,活脫脫描摹出一個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動人姿態。
“斜照江天一抹紅”,是一句景語,是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藉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妙處於難以捉摸,耐人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於李商隱樂遊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不過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罷了。東坡的這首小令,倏忽來去,只用了隻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雋的境界之美,實難得。

名家點評

陳洵說:“詞筆莫妙於留。蓋能留則不盡而有餘味,離合順逆,皆可隨意指揮,而深沉渾厚,皆由此得。”(出自:《海綃說詞》)
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說:“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數語曲折含蓄,有言外不盡之致。”東坡這闋《採桑子》,雖然不是完美無缺的精品,但卻非常符合沈祥龍所總結的對小令的要求,當可為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宋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蘇軾畫像蘇軾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