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是一種傳統音樂。成立於雍正九年(1731年),以明崇禎后妃娘娘所賜半副鑾駕(即儀仗)予掛甲寺,掛甲寺人於清雍正年間憑此鑾駕成立了慶音法鼓老會,距今已400多年。她是一個既有精美道具,又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優美的舞蹈動作的法鼓老會。老會初為民間文法鼓,後於嘉慶六年(1801年)傳入武法鼓,加入飛鐃、飛鈸,技藝代代相傳。
“脂粉地”得賜“半副鑾駕”
這面天津最老的法鼓鼓面直徑48厘米,中心直徑63厘米,高54厘米。談起大法鼓的來歷,明末崇禎年間,掛甲寺原名大孫莊,代管四十八村,所繳納錢糧供宮中娘娘所享,為娘娘的“脂粉地”。明末由於亂世年荒,各地均沒有向宮中繳納錢糧,唯有大孫莊豐收繳稅,皇帝后妃娘娘欣喜,在南巡時將鑾駕賜予大孫莊,由於沒有賜輦,故稱為“半副鑾駕”。大法鼓就在“半副鑾駕”之中,距今近400年歷史,在此基礎上,掛甲寺人於清雍正九年(1731)成立了掛甲寺慶音法鼓老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掛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
- 地理標誌:天津市掛甲寺
- 批准時間:2008年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成立:雍正九年(1731年)
- 法鼓打擊樂器:鐺子 、絡子、鈸 、鐃、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