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驅作用(expulsion)是1994年公布的石油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排驅作用
- 外文名:expulsion
- 所屬學科:石油
- 公布時間:1994年
排驅作用(expulsion)是1994年公布的石油名詞。
排驅作用(expulsion)是1994年公布的石油名詞。公布時間1994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石油名詞》第一版。1...
多次接觸混相驅是指在注入氣體後,油藏原油與注入氣之間出現就地的組分傳質作用,形成一個驅替相過渡帶,其流體組成由原油組成變化過渡為注人流體的組成,這種原油與注入流體在流動過程中重複接觸而靠組分的就地傳質作用達到混相的過程,稱作...
齊克(Zick)等人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一種與傳統富氣驅(凝析氣驅)相反的意見,他認為以前許多被認為是凝析型多次接觸混相驅的體系很可能從未真正達到過混相,很可能是凝析作用發生在前緣,附近有個凝析區,蒸發作用發生在後緣,故緊接...
鹼驅產出液也可能是多重乳狀液(水/油/水乳狀液或油/水/油乳狀液)。對多重乳狀液,可按其類型先後用相應的破乳法破乳。(四)流度控制 由於鹼水的流度高,而油的流度低,所以鹼水很易沿高滲透指進入油井而不起驅油作用。當鹼驅...
本書結合對CO₂驅及地質埋存技術的最新發展的追蹤分析,在CO₂與原油相互作用機理及CO₂驅提高採收率原理的基礎上、著重對CO₂流度控制方法、CO₂驅及地質埋存監測技術、CO₂腐蝕及防腐工藝以及國內外現場套用實等方面進行了較...
油氣發生排驅作用時有機質(主要是乾酪根)所需達到的最低數量,是一種研究油氣運移的參數。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詞目:油氣臨界釋放因子 英文:critical release factor of oil and gas 釋文:生油層中的有機質(主要是乾酪根)開始...
微細油滴或氣體分子從釋放點,通過分散有機質(或乾酪根網路)、層理的順層裂隙和成岩裂隙等組成的輸導系統,運移到烴源層界面上的排驅點;③排驅作用(expulsion)或排烴,油氣從烴源層界面排出,進入輸導層或儲集層。
在此後的強力生烴作用即生氣膨脹力的作用下,頁岩氣沿構造上傾方向從底部高壓區向高部相對低壓區發生排驅和整體推進作用,從而使地層處於大面積包含氣狀態。此階段生成的天然氣不受浮力作用,表現為活塞式的運聚特徵(圖B)。第3階段是...
注意,這些因素申的每一個,都有使油更容易向下運動的作用。因此,這些因素都有利於在構造低部位提高採油量。從根本上說,改善重力排泄的任一因素都將提高最終採收率。氣頂驅動油藏 對於有較大的氣頂而水驅作用很小或沒有水驅的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