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衙石

排衙石

臨安府署之側,一山甚高。名拜郊台,錢氏故跡。向山之巔險峻處,兩邊各列有石數十塊從地生出者,峰巒岩,穿眼委曲,翠潤而堅,謂之排衙石,又稱排牙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排衙石
  • 外文名:guard stone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杭州市
簡介,地理位置,歷史故事,

簡介

排衙石在將台山,又名排牙石。相傳吳越王錢繆來此,見怪石排立兩列,如衙役拱衛,故名。又傳南宋時一度為嬪妃演陣處,故別稱“女校場”。石峰蒼翠玲瓏,高3—5米不等,其上刻有“東南一劍定長鯨” “之思” “陳三元之醮禮”字樣。最小一石,狀如靈芝草,上鐫“涌地雲”三字.很是有趣,惜均已不存。按,將台在南宋時屬宮禁範圍,山頂有塊大平地稱四顧坪,為宋時禁軍的操場,高、孝、光三代皇帝均曾在此登高檢閱,中間有塊稍高處,相傳為檢閱台,故而又稱教場山。

地理位置

亦作“排牙石”。石名,在杭州市西南鳳凰山上。石筍數十枚整齊排列,如牙,故稱。或說,如衛士拱立狀,故名排衙石。五代吳越王錢鏐曾刻詩石上。宋·杜綰《雲林石譜·排牙石》:“臨安府府署之側,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吳越錢氏故跡。山巔嶮峻處,兩邊各有列石數十塊從地生出者,峰巒巉巖,穿眼委曲,翠潤而堅,謂之排牙石。”清·袁枚《湖上雜詩》之八:“鳳嶺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風來。”

歷史故事

登上將台山山頂,可見叢林的平地上有幾座雄渾的石筍,左右拱衛,這就是歷史上久享盛名的“排衙石”。將台山在鳳凰山西南、慈雲嶺東,連線鳳凰山、玉皇山和慈雲嶺,海拔203米。
山頂平坦,約30餘畝。西南一端隆起,即人們所謂的“將台”。相傳五代時,吳越國開國之主錢繆定都杭州後,曾率領隨從上山,在此講武。他見山頂有一群小岩峰湧出地面,如石芽、石筍,自北而南長約二十餘步,高3—5米不等。這些林立的石芽都很像盆景中的怪石,姿態各異,有的挺拔雄偉,有的蒼翠玲瓏,可以稱得上是奇觀。其中,最小一石高約3米,狀如靈芝草。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石芽竟然整齊地排列成兩行,中間形成一條南北方向的通道,仿佛衙門中兩隊雄糾糾、氣昂昂的隊伍,錢繆便將其命名為排衙石,並專門為其作了一首七言詩,刻在其中一塊較高大的石壁上,詩曰: “王口口口口口口,東南一劍定長鯨。口帝匡扶立王聲。口輝爭不仗神明。口建瑤壇禮玉京,口口常燕不曾停。口口恆傳寶藏經。口口今為顯真靈,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來鎮上清二。”正書,九行,字徑二寸。首行止一王字,系當時臣下所刻。前行書數行字差小,皆漫漶。僅存“仙聖所居,必有禎祥之事;宮庭旋建,聊題七言八句”。審詳其意,似為建郊壇而作。最小一石形如芝,高丈許,上鐫有“涌地雲”三字。南宋學者杜綰《雲林石譜》載有排衙石,作“排牙石”,書云:臨安府府署之側,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吳越錢氏故跡。山之巔險峻處,兩邊各有列石數十塊,從地生出者。峰巒蝗岩,穿眼委曲,翠潤而堅,謂之排牙石。”《康熙杭州府志》謂之“石筍林”,《聖果寺志》謂之“隊石”。
排衙石
北宋治平四年(1067),杭州郡守祖無擇曾在排衙石旁作亭,名介亭。以後屢有毀建,現亭址尚存瓦礫。又民間傳說,北宋方臘之妹方百花率義軍圍攻杭州時,曾在這裡安營紮寨,並在山頂平地上調兵點將,故後人稱此為將台山。南宋時。其地為殿前司營親軍護衛之所,相傳為殿前司教場,宋高宗、孝宗、光宗三朝皆嘗御校射於此,今猶沿稱御校場。又於介亭後建樓,名沖天樓。南宋詩人陸游《春日絕句》詩描寫道:“介亭南畔排衙石,剝蘚剜苔覓舊題。讀罷南豐數行字,滿山煙雨共淒迷。”
現今排衙石經過幾百年的風化,不少已經倒塌,從過去的二十餘株剩下十五六株了,但這裡仍是全國著名的石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