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排排坐
【創作年代】未知
【作者姓名】
作品原文
排排坐
(一)
排排坐,唱山歌。①
爺打鼓,子打鑼,②
新婦灶背炒田螺。③
田螺殼,
刺到家官腳,④
家官呀呀叫,
新婦哈哈笑。
(二)
排排坐,唱山歌。
阿哥打鼓,老娣打鑼,⑤
阿姆來燒火,⑥
大嫂灶背炒田螺,
老妹來把山歌唱,
阿公阿婆聽去背駝駝。⑦
(三)
排排坐,吃果果。
豬拉柴,狗透火,⑧
貓公擔凳姑婆坐,坐爛屎尻冇怨我。⑨
(四)
排排坐,殺鵝鵝,
鵝擔水,鴨洗菜,
磨快刀子割韮菜。
(五)
排排坐,分蘋果,
你一隻,涯一隻,⑩
哥哥出門留一隻。
作品注釋
①排排坐:一個挨著一個坐成一排。
②爺:父親。
③新婦:又作“新媍(音fù)”,兒媳婦。台灣客家多寫作“辛臼(音jiù)”、“新臼”。
④家官,兒媳婦對丈夫父親的稱呼。
⑤老娣:弟弟。
⑥阿姆:母親。姆,國語讀作mǔ,客家話應讀作méi。
⑦背駝駝:駝背的樣子。
⑧透火:燒火。
⑨擔凳:端凳子。
屎尻:又作“屎朏(音kū)”,屁股。尻,音kāo。
⑩涯:客語第一人稱代詞,我;讀音近“艾”。
作品賞析
第一、第二則《排排坐》流傳最廣,所遍及地區除了贛南、閩西、粵東
客家大本營,還遠遠傳播到台灣、廣西以及南洋等客家地區。
童謠以“排排坐”起興,隨著小夥伴們一遍一遍地整齊誦念,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參與到遊戲中去。一個一個像模像樣地坐在凳子上,排成一排、兩排,或純粹以歌謠作為玩具,或分享著各自帶來的果物,興致越來越濃。
客家人愛吃田螺,其歷史文獻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宋朝於都人鄧德明的《南康記》。裡面有這么一段記述:“有一少女,采螺為業,夜宿於江邊亭間,群螺啖其肉,後遂稱此亭為螺亭。”前二則《排排坐》均以新婦或大嫂灶背鈔田螺作為敘事的中心,第一則更加逗趣一些,第二則突出家庭和睦、其樂融融的景象。
“變形”作為一種表現手法,特指民間歌謠在流傳過程中的再創作。隨著客家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大遷移,客家人的生存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客家聚居的地域更加廣泛。隨著與遷入地土著文化交、融合的不斷深入,客家傳統文化必然發生演變。童謠的變形,正是客家文化多樣性、多元化的結果。
第三則《排排坐》主要流傳於粵北客家地區。這則童謠顯然由兒童自己創作的成分多一些,童話色彩濃郁,更適合小夥伴們相互逗樂、遊戲。豬拉柴、狗透火、貓公擔凳,這些動物忙於家務,熱情洋溢,顯然是為了迎接小孩心中最親切的親人——姑婆的到來。表面上是動物們在忙活,實際上應該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寫照,急於在姑婆面前表現得“勤快”一些,以贏得姑婆的讚賞,小朋友心中的“
小九九”(盤算)不外乎如此,簡單,甚至透明。末尾一句“坐爛屎尻冇怨我”,雖然語出平俗,確讓人禁不住大笑。兒童“得了便宜又賣乖”的天性,躍然紙上,鮮活無比。
第四、第五則主要流傳於贛南的寧都、石城一帶。
第四則與第三則主題一樣,均以客人到來為敘事中心。“排排坐”起興,接著描寫殺鵝待客的繁忙景象。孩童自己一時忙不過來,於是便有了“鵝擔水,鴨洗菜”的想像。表面看來,那頭在殺鵝,這頭的鵝卻還幫你的手,又前後矛盾之嫌。實際上,無論被殺用來待客,還是幫家裡擔水,鵝都和主人一樣無比熱情,不惜一切,目的就是要讓客人賓至如歸,甚至受寵若驚。更何況在小朋友看來,鵝多半是兒童自己放養的,愛讓你擔水你便挑水,愛讓你受死你便成為客人和家人桌上的美味佳肴。“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樸素的哲學思想,在第四則《排排坐》里表現得實在是淋漓盡致,生動有趣。
第五則以分蘋果作為敘事中心,生成的時間應該比較遲,並且文人創作的成分多一些,然而卻同樣富有文學魅力。歌謠韻律整齊,節奏明快。 客家童謠一貫強調德育的宣教,讓孩子們在娛樂、嬉戲的同時,接受客家傳統文化的薰陶。這則《排排坐》主要灌輸均等思想和友愛精神。“你一隻,涯一隻”,人人有份,大家歡喜,即使已經出門去、不在家中的哥哥,也要留給他一隻,著實令人欣慰。“好東西要分享”之類的教導,孔融讓梨故事的一代代相傳,無不讓客家
兒童的友愛精神得到培養和強化。
排排坐兒歌
詞:匿名
曲:徐剛記
歌詞大意:
排排坐吃果果
幼稚園里朋友多
朋友多
好唱歌
唱歌跳舞
真快活
粵語兒歌排排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