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子河大渡槽位於襄陽市襄陽區的石橋鎮,凌空飛架於排子河之上,是引丹灌渠的主要建築之一。有“天上銀河”與“亞洲第一大渡槽”之稱。渡槽居引丹總乾渠中段,全長4.3公里,設計流量35秒立方米,加大流量38立方米。83個槽墩,最高墩49米,最低墩8.3米,槽身斷面寬3米、高3.46米,設計灌田35350公頃。該工程1973年2月開工, 1974年7月竣工通水。灌區位於漢江中游左岸丹江口與唐白河之間,北接河南省界,西、南抵漢江,東界唐白河。引水由西向東經老河口市北部、襄陽區北部,灌區東西長65公里,南北寬41公里。總乾渠長68公里,渠底平均寬11米,設計流量100立方米/秒,乾渠6條,主要支幹渠926條,長2600公里,控制灌溉面積140000公頃。是襄樊市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對改善鄂北崗地農業生產發揮巨大作用。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未來展望,
歷史沿革
1968年冬,國家水電部批准修建引丹工程,次年初襄陽地區引丹工程指揮部成立,10月正式開工。主體工程於1974年基本建成,7月通水受益。
新中國成立前,襄北地區水源奇缺,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很低,最好年景糧食畝產也只有50公斤左右。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丹江口修建了大型水庫,襄北人民迫切希望引來庫水灌溉農田。1968年冬,國家水電部批准修建引丹工程,在襄陽石橋修建排子河大渡槽。
1973年2月,建設排子河渡槽的戰鬥打響。修建排子河渡槽工程,由襄陽地區牽頭,鄂水三團、二團配合,襄陽縣負責施工。如果按照傳統方法施工,建成排子河渡槽需要兩年以上的工期。為加快工程進度,工地開展了技術革新活動,工程建設者群策群力,苦幹加巧幹,僅用一年半時間,就順利完工。
1974年7月,排子河渡槽竣工通水,除工期用時較短外,工程費用也比預算節省了195萬元。
排子河渡槽建成後,引起世人矚目,不少外國專家也慕名前來參觀考察。僅1975年3月至1977年底的兩年多時間裡,來此參觀考察的就有159批次,其中包括羅馬尼亞、馬來西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等國的專家、學者和國際友人。
未來展望
排子河渡槽已經經歷了30多年風雨的考驗,至今仍巍然屹立在襄北大地上。時間證明,排子河渡槽工程的技術過硬,建設質量優良。
上世紀90年代,襄樊曾遭受百日以上的大旱,但在排子河渡槽灌區的廣闊田野里,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充分顯示了排子河渡槽的作用。正是修建渡槽、興修水利,才徹底改變了襄北地區“旱包子”的面貌。
為了更好地發揮排子河渡槽的區位優勢和工程效益,引丹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第二期項目將在續建槽身管護維修通道的基礎上,在渡槽橋頭堡與渡槽末端之間建起護欄,鋪設人行橋面板,讓這座凌空飛架的“天上銀河”,成為一個旅遊觀光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