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絲琺瑯御用鏡

掐絲琺瑯御用鏡

此鏡為明代掐絲琺瑯葡萄紋宮廷御用鏡,直徑44厘米,重9040克,圓形,雲紋,鏡體整體鑄造,鏡背的邊沿鑄接在鏡身上,銅質精密,鏡身厚重,鏡背正中雲紋鈕為焊接花工藝,背部以明萬曆時期始出現的松石綠琺瑯料為底色,掐絲琺瑯葡萄藤葉紋,構圖細膩生動,所填琺瑯彩料古典素雅,鏡背邊沿裝飾蓮花紋,圖案規整細密,彩料豐富濃艷,鏡面原有鎏金,隨著歲月的流逝,鎏金多已磨損,但仍不失當年輝煌。而雲紋鈕和鏡邊沿的鎏金裝飾仍然保存完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掐絲琺瑯御用鏡
  • 類別:銅器
  • 年代:明代
  • 文物原屬:明宮廷御用鏡
  • 文物現狀:瑞士私人藏家
資料,簡介,

資料

【文物現狀】 瑞士私人藏家

簡介

迄今為止,同類的掐絲琺瑯鏡尚知存世有兩件,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收於瑞士私人藏家,但尺寸規模和保存狀態以此鏡最為恢弘壯麗,堪稱傳世奇珍。
現今中國掐絲琺瑯的作法,是蒙古人征服中亞之後,帶回中原的新技術。不過現今可以確認的掐絲琺瑯器,大概只能早到元末明初,元代早期產品還很難見到。明代的銅胎掐絲琺瑯器和清代及近代掐絲琺瑯器在科技檢測上,有以下區別:
胎體製作工藝的不同。明代的銅胎坯面,都是用薄銅片捶打或嵌接而成。只有口沿、底座或是器耳附屬檔案等,才是鑄造而成的。清代坯體除了金銀胎是捶打嵌接而成之外,銅胎多數是用模鑄的,所以顯得比較厚重。
掐絲的材質和作法不同。明代掐絲材質以扁平的青銅為主,這種用來掐圖案的銅絲,是用捶打扁平的銅線做成的。由於青銅絲較脆硬、輕捶打過的掐絲,在顯微鏡下常可以看到在掐絲線條中出現的裂縫。
清代的掐絲,因為是先壓成很薄的銅片,然後就像切麵條似的,把掐絲一條一條切出來,所以成品在顯微鏡下看不到掐絲上有任何裂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