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條畫

捻條畫

捻條畫是一種新興的中國傳統藝術。以經特殊處理、製作後的紙頁摺疊成各式“捻條”代替毛筆蘸墨、蘸色所作的國畫,具零亂美、粗獷美、蒼勁美和灑脫、激放、斑駁、樸拙的視覺刺激和藝術特色,是繪畫領域發掘出的另一種藝術思維論述和哲理的藝術表現形式,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寶庫,世稱“國畫藝術的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捻條畫
  • 簡介:一種新興的中國傳統藝術
  • 創始人物:吳道悲  原名吳貴昌
  • 發明原因:1935年在躲避戰亂時逃到山上
創始人物,發明原因,

創始人物

★捻條畫創始人吳道悲 原名吳貴昌,筆名青江散人(1904年-1951年),青神縣人。少時家貧,上公費農校,後考上幾乎免費的雅安“上川南師範學校”,1927年,吳道悲經比他低一年級的青神漢陽人汪友安(又名汪永安)介紹加入地下黨,同年,該校被軍警包圍,逮了6個學生當場槍斃,吳道悲翻牆逃脫,更名王姓,在榮縣、宜賓一帶教書3年。後進入成都師範大學藝術系,該系後合併到四川大學藝術系,系主任趙治昌、時任國民黨四川省美協主席的張采芹等都教過他,他與邛崍名畫家熊方舟是同班的尖子生。1932年畢業,因家貧,他靠邊教書掙錢邊上大學才完成學業的。艱貧的遭遇讓他刻骨銘心,故大學期間就自名道悲。

發明原因

★於偶然中發明的捻條畫 吳道悲1935年在躲避戰亂時逃到山上,見眼前美景技癢而無毛筆,就用紙張折做捻條蘸墨畫,出現獨特的粗獷、零亂、柔和、野性等自然美,於偶然中發明了捻條畫,並於1940年在成都舉辦捻條畫展。當時對這種新畫的讚譽和毀謗聲都有,而徐悲鴻先生力排眾議,在畫展中間的桌上提筆寫下“怪筆神功、獨特無雙”幾個大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