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蜥蜴烏拉爾亞種

捷蜥蜴烏拉爾亞種

捷蜥蜴烏拉爾亞種(Lacerta agilis exigua Eichwald,1831)是蜥蜴科蜥蜴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捷蜥蜴烏拉爾亞種
  • 拉丁學名:Lacerta agilis exigu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蜥蜴科
  • :蜥蜴屬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目:蜥蜴亞目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頭背具對稱大鱗,軀幹背面被粒鱗,軀幹腹面具縱橫成行的長方形平滑大鱗後鼻鱗2枚,無鼓膜前鱗,領圍游離緣居中1枚鱗片最大,中段一橫排背鱗40-45枚,股孔每側12-17個。
形態 全長雄性(86+150)mm(尼勒克),雌性(92+141)mm(尼勒克)。
體型修長適度。頭長大於頭寬,略呈三角形,吻端圓鈍,吻鱗寬大於高或寬與高約相當,其上緣中央向後尖出,從前方看呈五角形;吻鱗之後為一對彼此相切的上鼻鱗(吻鼻鱗),吻鱗上緣的尖角楔人其間;之後為一單枚略呈菱形的額鼻鱗;再後為一對彼此相切的前額鱗;頭頂較大而呈窄長五角形的額鱗介於左右眶上鱗之間;眶上鱗每側4枚,中央2枚最大,前後2枚較小;額鱗之後、左右後2枚眶上鱗之間為一對彼此相切甚多的額頂鱗;頭背最後的一對大鱗為頂鱗,彼此常為其間單枚頂間鱗與其後的一枚小鱗完全分開不切,頂鱗後緣較平直,頂間鱗中央可見一白色小點即頂眼。鼻孔位於靠近吻端的兩側,圓形,開口向外側,由上鼻鱗、2(偶為1或3)枚後鼻鱗與第一上唇鱗圍繞而成。鼻孔與眼之間主要為一枚較大的頰鱗,有的後鼻鱗與頰鱗之間尚分化出1-3枚小鱗,都計人頰鱗數目。眼大小適中,瞳孔圓形,下眼瞼被鱗;眼周的鱗片有上睫鱗、眶前鱗、眶後鱗與眶下鱗圍成一圈;上睫鱗為位於眼上方、眶上鱗外緣的一列窄長鱗片,2-5(4-5枚最多)枚,構成上睫脊;眶前鱗與眶後鱗分別位於眼前後方,較小,僅眶後鱗上枚較大,與上睫鱗相續;眼下有一列極小的粒鱗。眼後至耳孔前緣之間的穎區有若干大小不等的平滑鱗片,以切頂鱗外緣的2-3枚鱗片中的前枚最大,切耳孔前緣的鱗片都較小。耳孔較大,豎立橢圓形,恰位於口角後上方,其後緣與頂鱗後緣幾乎在一直線上;耳孔後緣較平直,故有的標本耳孔略呈半月形;外耳道凹陷不深,鼓膜明顯可見;除耳孔前緣上部圍以顳區鱗片稍大外,耳孔周緣其餘部位都圍以較小的粒鱗。
頭側口上緣的上唇鱗每側5-8(常為7)枚,口下緣的下唇鱗每側5-7(常為6)枚;下頜前端與吻鱗相對應的頦鱗寬大於高,且較吻鱗略寬;頷額片5對,第四對最大,其中前2-3對相切,後2對為窄長的小鱗分開。上、下唇鱗與頷片的數目相當穩定,據所觀察80號標本,上唇鱗每側主要是7枚,只8號標本(10%)的一側有變異,下唇鱗每側主要是6枚,只3號標本(3.75%)的一側有變異,如少於或多於此數1枚者,可以看出基本上是原有數目鱗片兩枚癒合為一或一分為二形成的;至於頷片則無一例外都是5對。頭腹的其他鱗片都較小,平滑而略凸出,往後過渡到頸腹的較大的平滑鱗片;領圍顯著,其游離緣為8-12常為9-10枚扁平的平滑大鱗片,居中1枚最大。軀幹背面及側面被覆較小粒鱗,中段自左至右一橫排有小鱗40-45枚,從解剖鏡下可見兩側粒鱗平滑,中央若干行起棱;軀幹腹面被覆排列整齊、縱橫成行的長方形平滑大鱗6縱行,中央2行最小,與之相鄰的2行最大,外側2行的大小介於上述二者之間。四肢短 小而壯實,前後肢貼體相向時,指趾小相遇或略超越,後肢姑體麗伸 趾尖僅達體中部。一前肢上臂與前臂前背側被覆大的平滑鱗片,腋下、肘部及上臂與前臂的後內側被覆較小的平滑鱗片;後肢股與脛前背側被覆大的平滑鱗片,胯下、股與脛的後內側被覆較小鱗片,股部的平滑,脛部的起棱;掌、蹠部都被覆平滑鱗片,背面者大而扁平,腹面者較小;指趾均較粗短,僅由背腹兩枚鱗片圍成,爪亦位於背腹兩枚鱗片之間。股孔每側12-17(多為14-16)個。尾圓柱形,基部背面略平,往後逐漸變尖細,被覆長方形起棱大鱗,鱗游離緣中央尖出,各鱗排列整齊,形成環狀構造,但不再分為節。尾的長度變異甚大,正常尾從約與頭體長相等(1.03)到頭體長的2倍以上(2.18),其中尾較短者,其結構與正常尾並無差別,與斷後癒合或再生尾不同。
液浸標本背面淺棕色,為隱約可辨的5條淺藍灰色縱線分隔為正背面兩條及體側各一條淺棕色寬頻紋,每條淺棕色帶上不規則地散有大小不等的深棕色塊斑,上述色斑自頸背延至尾背前半。四肢背面淺藍灰色,散有深棕色點斑;尾後半淺藍灰色基本無斑。腹面黑灰色,長方形大鱗邊緣色淺,顯示出各鱗輪廓。
半陰莖較粗短,雙葉型,表面多細橫褶(可稱裙褶);精溝寬,溝唇較突出成片狀,其近端尤為突出,精溝達半陰莖分叉處以細而淺的溝分支人其中(張服基,1986)0
第二性徵:雄性頭部較寬,11雄頭寬占頭長的73.7%-89.5%,平均79.6%, 14雌頭寬占頭長的65%-76.3%,平均70.4%;雄性尾長比例較大,7雄尾長為頭體長的1.06-1.78,平均1.57倍,27雌尾長為頭體長的1.03-2.18,平均1.47倍。
查看標本 新疆:霍城1 ♂1♀(CIB 625137-625138),博樂2♀♀(CIB 625339-625340),伊寧2♀♀(CIB 625380-625381),昭蘇1♀(CIB 639210),尼勒克6 ♂♂19♀♀3JJ (CIB 775067-775080, 775113-775119, 775121-775125, 80 10017-80I0018),新源2♂♂1♀(CIB 8010008-80I0010),尼勒克-新源-鞏留途中1 ♂3♀♀1J (CIB 765018-765022),哈巴河1 ♂4♀♀5JJ (CIB 765191-765195,765197-765201),阿勒泰4♀♀12JJ (CIB 765168-765183),裕民4JJ (CIB 765223-765226),塔城1♀4JJ (CIB 645184-645188).

生活習性

主要活動於乾燥而多陽光的草原、森林、果園、灌叢谷地等處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新疆(西部)
國外分布:
烏克蘭第聶伯河以東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