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夫謠

《捉夫謠》是清代學者姚燮所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用白描手法,生動地揭露了侵略者對中國沿海人民的殘酷掠奪和血腥鎮壓,表現了作者對敵人的無比仇恨。其詩語言流暢,樸質無華,富有民歌風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捉夫謠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樂府詩
  • 作者:姚燮
  • 作品出處:《大梅山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捉夫謠
江頭白鴉拍煙起,飛飛呀呀入城裡。
城鬼捉夫如捉囚1,手裂大布蒙夫頭
鋃鐺鎖禁釘室幽2,鐵釘插壁夫難逃。
板床塵膩牛血腥,碧燈射隙聞鬼嗥3
當官當夫給錢粟,鬼來捉夫要錢贖。
朝出擔水三千觔4,暮縛囚床一杯粥。
夫家無錢來贖夫,囚門頓首號妻孥5
陰風掠衣頭髮亂,飛蟲齧領刀割膚6,誰來憐爾喉涎枯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城鬼:指占領鎮海城的英侵略軍。
2.鋃鐺(láng dāng):古代鎖囚犯的鐵索。
3.嗥(háo):野獸的嚎叫,喻英侵略軍的狂叫。
4.觔(jīn):斤。
5.頓首:用頭撞地,悲痛欲絕。孥(nú):兒女。
6.齧(niè):咬。領:項頸。
7.爾:你。涎(xián)枯:誕即唾液,誕枯是喉嚨里的唾液已枯乾。

白話譯文

江頭有白烏鴉拍水生煙沖天飛起,呀呀叫地飛到鎮海城裡。
看見英國鬼子在城中捉役夫像捉囚犯,雙手分開大布蒙住役夫的頭。
用鐵索鎖緊幽暗的釘子囚室,室內鐵釘插滿牆壁役夫難以出逃。
這昔日牛房板床上牛血膩著塵土腥臭,暗綠燈光從縫隙射進聽見鬼子叫聲嗥嗥。
世上無論當官或作勞役都要付給錢糧,而今鬼子來了捉勞役卻要用錢來贖!
一早就出去擔水三千斤,晚上歸來被捆綁在囚室床上只給一碗粥。
家裡沒有錢來贖買回役夫,妻子兒女只好在囚室門前叩頭於地哭號。
陰冷的風掠起衣角頭髮也被吹亂,飛蟲咬著脖子痛如刀割,誰又能來可憐你?儘管喉嚨已喑啞乾枯!

創作背景

1841年10月,英國侵略軍攻占浙江省鎮海、寧波後,進行了野蠻的燒殺掠奪,作者一家其時正住鎮海城內,險遭殺掠。詩人後據所見所聞,寫下了一系列新題樂府詩,此詩即其中之一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江頭白鴉拍煙起,飛飛呀呀入城裡”,描寫了侵略者肆意橫行的鎮海城的景象:長江岸頭,煙霧騰繞,迷迷朦朦,顯得陰晦、淒冷。一群鴉鳥拍展著雙翅穿行在煙霧間,“呀呀”鳴叫著飛入城內。按中國傳統的民俗,鴉預著兇險、災難,掠飛的鴉群往往被視為不祥的預兆。煙霧迷滕,群鴉紛飛造成一種噪動不安、悽苦不祥的意境,暗示著一切災難降臨到多災多難的百姓身上。
“城鬼捉夫如捉囚,手裂大布蒙夫頭”兩句詩運筆如風行,簡明迅捷地直入詩題“捉夫”,侵略軍滿城橫行,遇到體格健壯的勞力便不由分說地捉住充當勞役,他們兇殘,蠻橫,如同在捉拿囚犯,手撕裂一塊大布,一下蒙住役夫的頭,凶暴地驅趕著他們。這兩句詩節奏緊促,使“捉夫”的動作顯得迅速,兇猛,大有“兔起鶻飛”之氣勢。
“鋃鐺鎖禁釘室幽,鐵釘插壁夫難逃。板床塵膩牛血腥,碧燈射隙聞鬼嗥”,這四句詩描述了役夫被監禁在牢獄之中的悲像情景。侵略者役夫如同牛馬。用鐐銬、鐵索把他們牢固地鎖起來,關押在幽暗的屋裡,鐐銬上連著長長的鐵釘,深深地釘進牆壁中,侵略者多么狡而毒辣,使這些可憐的役夫們插翅也難逃脫他們的魔掌。這牢獄原關牛的牲畜圈,而那床板原是宰牛的案板,散發著熏人的血腥氣味。這“血淋淋”的惡劣環境使役夫們覺得他們自己也正如待侵略者宰割的牛馬一般。夜幕降臨,昏暗的燈光從門窗的縫隙間透射進來,不時傳來侵略者的喧鬧、嘈雜聲,仿佛深夜黑暗中尖厲的鬼嚎。這惡劣的處境真讓人難以忍受,這陰森的氣氛,又令人毛骨悚然。侵略者們就是如此虐待祖國的同胞,“鋃鐺鎖禁”不僅僅是這些役夫們的遭際,而且詩人已痛心地預感到這是不久將使全體同胞不能逃脫的命運,預示著半殖民地的黑暗的來臨。
“當官當夫給錢粟,鬼來捉夫要錢贖”,給朝廷官吏服役勞作可以得到錢幣或糧食作為報酬,如今被英國鬼子捉來賣苦力反要出錢贖身,這些洋鬼子的貪婪、凶野真是世之罕見。他們拚命壓榨百姓的血汗,如同使用牛馬一般,絲毫不顧念他們的身體。
“朝出擔水三千觔,暮縛囚床一杯粥”,每天清晨,役夫們就被逼迫著擔三千斤水,辛苦勞累了一天,傍晚歸來,解腹肚飢的只有一小碗薄粥。乾的是牛馬不及的活計,吃的卻是豬狗不如的食物。役夫們被殘暴的侵略者們抓走了,造成多少個家庭的悲劇。多少個妻子失去了丈夫,多少個兒女失去了父親。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沒有了,孤兒寡母如何維持艱難的生活。而那份親人離散的痛苦的感情煎熬更讓人承擔不起,日日夜夜盼望著夫君、父白來。
“夫家無錢來贖夫”,但見“囚門頓首號妻孥。陰風掠衣頭髮亂,飛蟲齧領刀割膚,誰來憐爾喉涎枯!”囚牢的鐵門前,被捉役夫的妻子牽領著幼小的兒女嚎響痛苦,眼望著一門之隔就是日思夜想的丈夫,卻無法使親人團聚,妻子哭天搶地,痛不欲生。陰冷的寒風掠起她破舊的衣衫,吹亂她的頭髮,成群的飛蟲叮咬著她的脖頸,如刀割般穿心刺骨地疼痛。然而,她顧忌不了這許多了,她顧不得寒冷、疼痛,她的心裡只有哀痛、悲憤。她頭髮亂,衣衫不整,長久地站在寒風裡,慟哭著,呼喊著,但是哭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響,即使哭喊得喉嚨枯啞,沒有人可憐她們。
此詩中,詩人滿懷激情地描寫千萬黎民橫遭侵略者殘害、欺壓的悲慘情狀,淋淌盡致地抒寫人民的血淚、仇恨,催人涕淚,震人心魄。詩人在詩中一律將英國侵略者稱為“鬼”,表達了對他們的仇恨、僨激的感情。強烈的愛國感情與對人民深切真摯的關切,同情交融起來,使這首《捉夫謠》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上,這首詩發揮了樂府詩檀長敘述的特點,捕捉細節特點鮮明。以簡潔語言加以描繪,無論是烘托氣氛,還是塑造人物形象,都生動感人,並且整首詩貫穿著詩人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員林姝《大梅山館詩意圖研究》:(此詩)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出民眾所遭受的苦難和侵略者慘無人道的強盜行徑,刻畫形象、生動、傳神,其情其景如在眼前。

作者簡介

姚燮(1805—1864),清末文學家。字梅伯,號復莊,又號大梅山民,浙江鎮海(今寧波市鎮海區)人。清道光舉人,由謄錄例選知縣,未赴。學識賅博,工詩詞駢文,兼擅戲曲與繪畫。有《復莊詩問》《復莊駢儷文榷》《疏影樓詞》,合為《大梅山館集》刊行,其中紀事感時之作,涉及鴉片戰爭,情詞悲憤激昂。戲曲專著有《今樂考證》,編有戲曲集《今樂府選》,創作有傳奇《梅心雪》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