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柩,古代送葬之禮,牽引柩車的繩索前行,稱挽柩。《金史·耶律安禮傳》:“天眷初,從元帥于山西,母喪不克歸葬,主帥憐之,賻禮甚厚,安禮冒大暑,挽柩行千餘里,哀毀骨立,行路嗟嘆。”參見“執引”、“執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挽柩
- 拼音:wǎn jiù
解釋,出處,
解釋
古代送葬之禮,牽引柩車的繩索前行,稱挽柩。
出處
《金史·耶律安禮傳》:“天眷初,從元帥于山西,母喪不克歸葬,主帥憐之,賻禮甚厚,安禮冒大暑,挽柩行千餘里,哀毀骨立,行路嗟嘆。”參見“執引”、“執紼”。
挽柩,古代送葬之禮,牽引柩車的繩索前行,稱挽柩。《金史·耶律安禮傳》:“天眷初,從元帥于山西,母喪不克歸葬,主帥憐之,賻禮甚厚,安禮冒大暑,挽柩行千餘里,哀毀骨立,行路嗟嘆。”參見“執引”、“執紼”。
又輓歌。《唐書·建寧王倓傳》李泌為輓詞,追述倓志,命挽士唱。《崔豹·古今注》薤露蒿里二章,李延年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輓歌。又《韻會》《正韻》𠀤無販切,音萬。又《集韻...
《古今注》:《薤露》、《蒿里》,並喪歌也。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乎蒿里。至孝武時,李延年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呼為《輓歌》。
送葬的規矩是白衣執紼。紼是拉柩的繩子。執紼的原意是親友們幫助拉車,實際上只有形式。後來出殯,在送殯人的行列兩旁拉兩根帶子,那就是執紼的遺制。輓歌據說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古樂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輓歌,...
譙周《法訓》:輓歌出於田橫之門人,挽柩而行,因謂之輓歌。嚴警當寒夜①,前軍落大星②。壯夫思敢決③,哀詔惜精靈④。王者今無戰⑤,書生已勒銘⑥。封侯意疏闊⑦,編簡為誰青⑧。(首章,記初喪情事。上四,言身歿可哀。
①輓歌: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泛指對死者悼念的詩歌或哀嘆舊事物滅亡的文辭。②非命促:並非生命短促。意謂牛死屬於自然規律,故生命並無長短之分。促,短促。③昨暮:昨晚。同為人:指還活在世上。④今旦:今晨。鬼錄:迷信中...
②挽wǎn:輓歌: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後泛指對死者悼念的詩歌或哀嘆舊事物滅亡的文辭。③韜:掩藏。④娥台:對高密長公主的尊稱。作者簡介 上官儀(約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陝州陝縣(今河南三門峽陝縣)人,家於江都。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