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挽文山丞相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虞集
- 作品出處:《道園學古錄》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挽1文山丞相2
徒把金戈挽落暉3,南冠4無奈北風5吹。
子房6本為韓仇出,諸葛7寧8知漢祚9移10。
雲暗11鼎湖12龍去遠13,月明華表鶴歸遲14。
不須更上新亭15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挽:原指助葬牽引喪車,引申為哀悼死者。
- 文山丞相:即文天祥,字宗瑞,號文山,德祐二年(1276年)任右丞相,至元十九年(1282年)在燕京就義。
- 金戈(gē)挽落暉:《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搆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後用於比喻人力勝天。這句反用其意,意謂落日難挽。
- 南冠:楚冠,比喻囚犯。
- 北風:宋元詩文多以此比喻北方金元之勢力。
- 子房:即張良,字子房,家相韓五世。秦滅韓,張良謀為韓報仇,使刺客擊秦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後佐劉邦滅秦興漢。
- 諸葛:指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佐蜀,曾六出祁山,謀恢復漢室。
- 寧:豈。
- 祚(zuò):皇位。
- 移:轉移。
- 雲暗:比喻蒙古族勢力的猖獗和宋室的傾覆。
- 鼎湖:傳說黃帝鑄鼎於荊山下。鼎成,有龍垂鬍鬚迎黃帝上天。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
- 龍去遠:比喻宋室傾覆而難以復興,亦隱喻宋帝趙昺之死。
- 月明華表鶴歸遲:《搜神後記》:“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這裡以鶴歸隱喻文天祥之死,言文天樣若魂歸江南,定當有城郭如故而人民非的感嘆。華表:立在官殿、城垣、墳墓前的石柱。
- 新亭:又名勞勞亭,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市南。
白話譯文
您想同魯陽公一樣揮動金戈挽回落日,卻是徒勞。被俘入獄,眼見蒙古如北風勁吹日益橫驕。
張子房本是為韓國復興而出,最終沒能達到目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漢家終於滅亡他豈能料到。
鼎湖雲天黯淡,皇上早已乘龍遠逝,遲遲不見您化成白鶴歸來,停留在故鄉的華表。
請不要再上新亭極目遠眺,如今局勢已大不如過江諸人流淚時的晉朝。
創作背景
《挽文山丞相》約作於元成宗大德(1297—1307年)年間,詩人為悼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作。元初統治者施漢法,重儒學,不拘文網,故當時漢族文人中多有悼岳飛及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詩作,這首詩為其中一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開頭“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描寫了文天祥力戰沙場的英雄氣概,表達了詩人的敬服之意,只因為元軍太過強大了,力量懸殊,有英雄氣魄卻回天乏力,反倒成了階下囚。接著“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這句通過寫張良為韓國復仇出世卻無法復韓,孔明六出祁山未能興漢卻江山易主,“出師未捷身先死”,作者借張良和孔明未能如願表達了對文天祥抗元復宋失敗的深深惋惜,“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詩人以低沉淒涼的格調敘述了大宋滅亡和文天祥遇害的事實,以哀切的筆調寫出了自己悲涼沉痛之感,寫出了對大好江山和英雄的急切呼喚,從而抒發了對現實的失落感。詩人的感情在最後兩句“不須更上新亭飲,大不如前灑淚時”毫無掩飾的顯露出來。昔日古人雖國土淪喪但尚可對江而泣,可現在連一草一木都沉淪在異族的蹂躪踐踏之中,大不如前了。詩人直抒胸臆,在悲悽之中表達了對國土淪喪的深深哀嘆和惆悵。
這首詩作以用典用事為長。出句用典,巧妙地把文天祥力挽危亡不成、被俘不屈殉節的一生概括出來;次以張良、諸葛亮為比,讚頌了文天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再以宋帝之傳說,寄託了對文天祥的不盡哀思和追念;結以東晉之事,感慨文天祥壯志未酬、天下盡歸異族所帶來的痛苦現實。全詩筆力雄健,情緒深沉,在對文天祥的讚頌和哀悼中,也真實地展露了詩人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涼沉痛心情。全詩氣韻凝沉,寄寓深遠,既突出了一個“挽”字,又有詩人自己的隱痛悲思,意蘊豐富,感人至深。
名家點評
- 明代
陶宗儀《輟耕錄》:讀此詩而不泣下者幾希。
王世貞《藝苑卮言》:勝國之季,業詩者,道園以典麗為貴,廉夫以奇崛見推。迨於明興,虞氏多助,大約立赤幟者二家而已。
胡應麟《詩藪》:虞奎章在元中葉,一代斗山。所傳《道園集》,渾厚典重,足掃晚宋尖新之習。第其才力不能遠過諸人,故製作規模,邊幅窘迫,宏逸深沉之軌,殊自杏然。
- 清代
瞿佑《歸田詩話》:(元詩四家)光芒變化,諸體鹹備,當推道園。
翁方綱《石州詩話》:七律精深,自王荊公以後,無其匹敵。
顧奎光《元詩選》:意到,氣到,神到;挽文山詩,此為第一。
作者簡介
虞集(1272—1348年),元學者、文學家。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壽,遷居江西崇仁。大德初至大都,歷任太都路儒學教授、奎章閣侍書學士等職。與楊載、范檸、揭侯斯並稱“元詩四大家”。有《道園學古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