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武軍,唐乾元(758年二月—760年閏四月)初分朔方節度置振武軍節度,屬關內道,單于都督府治,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尋復屬朔方,大曆末又置,領綏、銀、麟、勝等州、東中二受降城、及振武鎮北等州軍。今陝西綏德以北及內蒙古南部之地,中和以後屬於河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振武軍
- 命名依據:唐朝黃河支流之一振武河
- 創建者:張仁願
- 創建時間:708年
- 遺址:和林格爾縣北10公里處的土城子
- 管理區域:東受降城
振武軍一般指本詞條
振武軍,唐乾元(758年二月—760年閏四月)初分朔方節度置振武軍節度,屬關內道,單于都督府治,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尋復屬朔方,大曆末又置,領綏、銀、麟、勝等州、東中二受降城、及振武鎮北等州軍。今陝西綏德以北及內蒙古南部之地,中和以後屬於河東。
《論太原及振武軍鎮及退渾党項等部落互市牛馬駱駝等狀》是唐代李德裕創作的一篇散文。...
天德軍,初名大安軍(一作天安軍),隸屬於唐關內道豐州,其兩處治所皆位於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陰山山脈南麓,與前套地區的振武軍為中晚唐時期(755年—907年)唐朝北方...
安守忠(932年-1000年),字信臣,沙陀族,并州晉陽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後唐振武節度使安金全之孫、後周平盧節度使安審琦之子。安守忠在後晉、後周時歷任牙內...
東受降城,簡稱東城,位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796年後分隸屬於振武軍。東受降城構建告竣後,張仁願便於此置振武軍,至745年振武軍被王忠嗣遷離。719年唐朝將單于...
唐邊軍鳴沙兵變,唐元和八年(813)十二月,振武軍節度使李進賢遣牙將楊遵憲率500騎往西受降城(內蒙烏加河北岸)防禦回鶻。楊遵憲率領因資裝欠缺而憤怒的軍士,行至...
巨構,字子成,薊州平穀人。幼篤學,年二十登進士第。由信都丞察廉為石城令,補尚書省令史,授振武軍節度副使。...
鶻河北之戰,①唐反擊回鶻入侵的作戰。唐會昌二年(842)五月,那頡啜率回鶻兵自振武軍(內蒙和林格爾)、大同向南逼近雄武軍(河北興隆),威脅幽州(北京)。盧龍節度使...
張敬詢(?-933年),勝州金河縣人,世代為振武軍牙校。祖父張仲阮,曾任勝州刺史,父親張漢環,效力於武皇為牙將。敬詢在武皇時,專門掌管造甲部門達十五年,以...
安審琦(897年-959年2月17日),字國瑞,沙陀族。五代時後唐至後周名將。後唐振武軍節度使安金全之子。安審琦出身世代邊將之家,生性驍果,自幼便以良家子侍奉...
羅廷標 (1894--1951)少將。號錦堂,雲南文山麻栗坡人。雲南蒙自陸軍訓練所畢業。民國初年入督辦署當司號兵,後在田蓬汛署當兵,繼而考入蒙自陸軍訓練所學習,在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