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村村

挨村村隸屬於彌勒縣江邊鄉,距鄉政府所在地21.0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轄挨村、江西寨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09戶,有鄉村人口2190人,其中農業人口2190人,勞動力139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238人。

全村國土面積32.09平方公里,海拔1,344.00米,年平均氣溫22.00 ℃,年降水量800.00毫米,適合種植 玉米、稻穀、甘蔗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543.00 畝,人均耕地2.4畝,林地40,772.0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66.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4.0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挨村村
  • 地理位置:彌勒縣江邊鄉
  • 面積:32.09 km
  • 海拔:1,344.00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人文地理,村務公開,發展重點,基層組織,地圖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543.00畝(其中:田1,147.0畝,地4,396.00畝),人均耕地2.40畝,主要種植玉米稻穀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40,77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3畝,主要種植 板栗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820.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433戶通自來水,有7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50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2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9戶。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8.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8.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2輛,拖拉機1輛,機車34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6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6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4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38戶;建有小水窖81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6戶。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和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0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6.9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1.17萬元,畜牧業收入168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50頭,肉牛117頭,肉羊375頭),第二、三產業收入32.8萬元,工資性收入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8人,在省內務工61人,到省外務工2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內。2009年甘蔗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98.00萬元。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30戶,共鄉村人口2190人,其中男性1127人,女性1063人。其中農業人口2190人,勞動力1390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06人,彝族1849人,壯族35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25人,享受低保7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4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2,5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距離鄉中學21.00公里。目 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19人,其中小學生231人,國中生88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挨村村委會在明末清初到民國初期屬竹園管轄之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彌勒置區、閭、鄰時仍為竹園區下轄的一個閭,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廢區、閭設鄉、鎮,實行保甲制時,屬竹園鎮第十一保,1950年彌勒編為三個區時,屬三區第七鄉即東勝鄉,1959年12月隨同其它村委會由竹園公社劃入江邊公社管轄至今。 為彝族、壯族和漢族雜居地,彝族為世居民族,壯族於清、民國時期由邱北縣流入。該村的彝族為其支系阿烏族,壯族為其支系沙族。2007年全村509戶2217人。(其中:彝族1979人,壯族35人)。
該村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不斷與漢族文化碰撞、融和、同化,創造和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分述如下:
服飾:彝族支阿烏服飾大多與當地漢人相同。壯族支沙族男子衣著現已漢化,僅女子尚保存其民族特色,上著和尚領斜襟緊身衣,多為表、白、黑混合縫製而成,腰束繡花小方巾,腳穿玲瓏花鞋,下著青、黑臘染統裙,分有縐和無縐兩種,並喜佩銀手鐲,髮髻、耳環、項圈、項鍊等首飾。
宗教信仰:因佛教在江邊傳播時間長、流傳廣,建國前阿哲人大多信教,認為"萬物有靈",大凡喪葬病災便請巫師驅鬼祛災。壯族支沙族視山嶽、樹木、河流等自然諸物為神丕加以崇拜。
婚嫁:壯族支沙族婚姻有自由戀愛和媒妁兩種,自由戀愛大多男女青年以對歌披露心聲,擇其對象,建立感情,但仍須雙方父母同意。媒妁即男方請媒人說親,兩間則約期行聘,雙方還禮後及會親請庚貼,即"訂婚"。但須八字相合方能確定下來,訂婚後,男須辦酒席敬請女方父母及親友,按媒人議定彩禮數目,送給女方及其父母。婚日由男方擇定,由媒人通報女方家,徵得同意後即可。婚前男方備辦婚日之事,發請貼,敬請親朋赴宴祝賀。婚日頭天殺豬,由媒人率接親者婁人,挑雞、肉、粑粑等物至女方家招待送親者。是日,男方接回女方時,須待天黑方進行村,拜過天地入洞房。婚日頭兩晚,雙方接送親者與新郎新娘共居於洞房內,分男女共枕兩床。婚後第三日,新婚夫婦返回女家,女家準備好冷水待新郎進門進,往其身上潑水,一至二日,新郎返回家,新娘則留住娘家。到農忙或節日時,新郎攜帶禮品到岳父家,接新娘回家。通常,女方婚後留在父母家,待女方懷孕或分娩後才到男方定居。(阿哲族的婚嫁與小倮份村基本相同,故不再述)
喪葬:與當地其它民族基本相似,凡老人死後,子女圍其哭過後,派人到各處親友叩頭報喪,家中人將死者屍體洗淨,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入棺,停於堂屋正中,待親屬到齊後蓋棺釘釘,家人及親屬戴孝哭祭靈前,靖道師做道場超度亡魂。發喪之日,大兒子立於棺槨之前,用抬棺槨,即背"財頭"。八名抬重的人抬著棺槨由道師開道,鼓樂隊前行,死者親子披麻戴孝於靈牌前,棺木之後為其餘親戚送喪者。抬出村外送喪者繞棺後便返回家中,抬棺繼續前行直至事先由陰陽先生瞧好的墓地安葬。次日喪家挑雞、粑粑等供果於墳前奠祭,俗稱"復山"。在喪葬習俗中,做道場是喪禮中的重要內容,當前,這要視喪家的情況而言。
傳統節日以壯族的棒粑節最有特色。每年的農曆九月十三日,壯族人民大多喜好舂糯米粑來慶賀五穀豐收。
文化發展:該村有2所中心完小分別設在村委會所在地江西寨和挨村2個小組,校舍建設面積2500平方米,在校學生228名,教師17名,至2007年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41人;建有1所衛生室,2名鄉醫,公廁4個。除少數村小組有村民活動室外,大多數村小組的文化活動在自家或村球場或空地上開展。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4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280.56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5.00萬元,有固定資產1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水利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後、85%的耕地靠天吃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73人,黨員中男黨員63人,女黨員10人。 團員74人。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