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針療法是漢語辭彙,拼音tiaozhenliaofa,出自《肘後備急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挑針療法
- 來源:《肘後備急方》
- 拼音:tiaozhenliaofa
- 類型:中醫
基本概述,基本簡介,
基本概述
“挑針”一詞,首見於晉代的《肘後備急方》,在其“療沙虱毒方”條中有“嶺南人初有此者,即以茅葉細細颳去……已深者,針挑取蟲子”的記載。宋代的《桂海虞衡志》記載有少數民族治療疾病的簡便方法,謂:“草子,即寒熱時疫,南中吏卒小民,不問病源,但頭痛不佳,謂之草子,不服藥,使之錐刺唇及舌尖出血,謂之挑草子。”據此,挑針療法源於中國南部勞動先民,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挑針療法具有取材容易,施治方便,療效確實,術前按常規進行嚴格消毒,很少有副作用等優點。他不但可以單獨進行治療,而且可以配合藥物或拔罐、針灸、刮拍等進行治療。因此,深受民眾歡迎,廣泛流傳於民間。
基本簡介
中醫具有多種方法綜合治療的特點,千百年的臨床實踐,使中醫藥積累了大量的單方、複方、秘方、驗方。這些中醫方藥,一部分是專病專方,一部分是根據壯醫的基礎理論指導而靈活組方選用。中醫藥的治療原則是調氣解毒補虛,治法大體可分為外治法和內治法兩類。強調及時治療,並十分重視預防。除了廣泛採用各種草藥內服、外洗、外敷、針灸,還有一種就是挑針。
中醫外治法是通過外部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各種外治方法的治療作用,歸納起來一是調氣,二是祛毒。在內容上包括外病外治和內病外治兩個方面。如瘡癰療毒、水火燙傷用壯藥外敷,屬外病外治;疔瘡膿毒、游風丹毒、風疹濕毒用挑針治療,屬外病外治;疴嘔肚痛、遺尿泄瀉、痔瘡、纖維瘤用藥線點灸,屬內病外治。在具體施治上,又分藥物外治和非藥物外治兩大類,或者兩者結合使用(如藥線點灸、挑針)。中醫外治法內涵十分廣泛,方法豐富多采,療效顯著,在中國傳統治療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重點發掘整理的中醫傳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