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北針及現地判定方位是一種利用磁針製成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又稱指南針或羅盤。
指北針
軍用指北針由磁針、刻度盤、方位玻璃框、角度擺、角度表、距離估定器、里程表、直尺和反光鏡等部件組成。 刻度盤是用來量度方位的固定不動的部 件,分內外兩圈,內圈為60一00密位制,每一小分劃為0一20密位,外圈為360°制,每一小分劃為2°。方位玻璃框是配合刻度盤指示方位的部件,位於刻度盤上,可自由轉動,上面刻有指示東、西、南、北方位的十字線。角度擺和角度表用來測定坡度,角度表上每一小分劃為5°,可測量俯仰角各60°。其中"+"表示仰角,"-"表示俯角。里程表由指針、錶盤、滾輪等組成,用於量取1:2.5萬、1:5萬、1:10萬比例尺地形圖的里程。通過距離估定器兩尖端的寬度與照門至準星間的長度的比值,還可在現地測量某已知長度的物體至站立點的距離。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戰國時期,發現了天然磁石和它的指極性之後,就開始利用它作為指南的工具,這種工具叫"司南"。據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著《韓非子·有度》中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中記載:"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說明早於公元前3世紀就發明了司南,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到東漢,王充(公元27~97)在《論衡》中肯定地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北宋時期又有發展,在行軍、航海中已廣泛使用指南針、指南盤、指南車。《武經總要》中記載:"若遇天景曀霾,夜色暝黑,又不能辨方向,則當縱老馬前行,令識道路,或出指南車及指南魚以辨所向。"北宋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記載,說明他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磁偏角的科學家。指南針用於航海的記載見於宋代朱所著《萍洲可談》,書中記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東漢時張衡(公元78~139)最早發明了用機械指示方向的指南車,由於他的製造方法失傳,三國時,馬鈞又重新造出了指南車,這種車用馬拉著走,車箱上立著一個木頭人,不論行車方向如何改變,木頭人的右手一直指向南方。後來,南北朝時代的祖沖之(429~500),北宋的燕肅、吳德仁等都曾製造和改造過指南車。
現地判定方位
--------------------------------------------------------------------------------
行軍、作戰時在現地辨明東、西、南、北方向的活動。簡稱現地定向。通常利用指北針、天體和地物等進行判定。利用指北針判定時,將指北針平放,待磁針靜止後,標有磁北的一端所指的方向,就是現地的磁北方向。利用天體判定,在北半球觀測天體的視運動時,太陽和月亮東起西落,北極星位於北天空,南十字星位於南天空。利用北極星判定時,先找到大熊星座(北斗星)和小熊星座(小北斗星),再找到大熊星座勺口帷⑩兩顆"指極星",沿庵玲星的聯線向小熊星座方向延長,約在兩星間隔的五倍處,有一顆亮星即北極星,為正北方向;沿仙后星座5顆星形成的"ó"缺口中的閾竅蚯把映ぃ嘉星至廡強磯鵲牧獎洞,亦可找到北極星。在北緯23°以南的地區,利用南十字星判定時,先找到南十字星,將距離最遠的恪⑨兩星的聯線沿闃玲星方向延長,在兩星間隔的四倍半處即南天極,為正南方向。利用太陽和時表判定時,先將手錶平放,以錶盤中心和時針所指時數折半位置的延長線對向太陽,此時由表中心通過"12"的方向為正北方。利用地物特徵概略分辨南北方向:獨立大樹通常是南面枝葉茂密,樹皮較光滑,北面枝葉較稀少,樹皮較粗糙,根部長有青苔;砍伐後,樹樁上的年輪,北面間隔小,南面間隔大。土堆、土堤、田埂、獨立石、建築物等突出地面的物體,南面乾燥,青草茂密,冬季積雪融化較快,北面潮濕,易生青苔,積雪融化較慢。廟宇、寶塔、廣大農村的住房,正門多朝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