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拿口其中林地面積28666.7公頃,耕地面積2810.3公頃,轄1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個茶果場、1個鎮辦采育場,轄區內有國稅、地稅、工商、林業、土地、交警、郵電等市直部門設定的所站,2004年新建拿口林業服務中心。2005年,全鎮總人口2.8萬 人,其中農業人口2368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3人。 2005年以來,全鎮個體工商戶以18%以上、鎮區人口以600人以上的速度遞增,鎮區常住人口已超1萬人。拿口在明洪武設水馬驛,自富屯驛前行“八十里至邵武府邵武縣拿口驛”。據乾隆《增修邵武府志》載,拿口水馬驛“在縣東”,明
洪武三年建,清乾隆年間裁併歸邵武縣。又據今邵武縣拿口鎮曾於“宋置巡檢司,明設水馬驛,”
拿口是拿口鎮政府所在地。民國時期,有一條狹長石鋪街道,寬4米,長800米。沿街房屋傍山臨溪而築,多為商戶,鋪板門面,小瓦屋頂。外地商人集資所建的有江西會館、汀州會館、廣東會館等,其中江西會館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館內雕樑畫棟,館外鎏金匾額,工藝精細。寺廟有胡頭廟、麻子廟等。 1956年,鷹廈鐵路通車,拿口建站。1958年,在拿口富屯溪南岸莊上村地界,創建邵武第三中學,占地面積7.77公頃,三年困難時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間,拿口的建設幾乎沒有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個體、集體服務行業沿街設店,市面繁榮。1983年,橫跨富屯溪的雙曲拱鋼筋水泥大橋建成,全長410米,寬10米,負荷17噸,成為聯結富屯溪兩岸的重要交通紐帶。還先後投建厘竹廠、飲料廠、造紙廠、黃板紙廠、硫化鹼廠等鎮辦企業,工業用地8.6公頃。並且修建老街至火車站的道路。1985年,又翻修和拓寬從衛生院至火車站479米長的路面和1500米長的主街道,先後鋪上水泥路面。在主街道北側建有鎮政府機關、文化中心大樓、電影院、衛生院、林業招待所、糧站和拿口中學國小。南側設有稅務所、林業站、醫藥門市部和百貨門市部大樓。1986至1989年,又拓寬道路0.4公里,面積6400平方米;建水廠1處,日供水量2000噸;鋪設自來水管道2000米;建公廁1座,面積120平方米。
自然資源
拿口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72%,用材林占森林面積86%,林木蓄積量143萬立方米,現有速生豐產林面積5萬畝,年商品木材產量5萬立方米;全鎮擁有毛竹面積5.4萬畝,建立筍竹兩用速生豐產林2.1萬畝,毛竹蓄積量1860萬根,年產毛竹200萬根,素有“綠色金庫”之稱。 鎮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瑩石、花崗岩和硫、鐵、錳、鉛、鋅、銅等,其中瑩石和鉛鋅礦最大。
歷史名人
嚴羽 嚴羽
南宋詩論家、詩人。字丹丘,一字儀卿,自號滄浪逋客。生卒年不詳,據其詩可推知他主要生活於理宗在位期間,至度宗即位時仍在世。他與同宗
嚴仁、
嚴參齊名,號"三嚴";又與嚴肅、嚴參等8人,均有詩名,號"九嚴"。嚴羽生活在南宋末年,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隱居在家鄉。他最重要的成就在於詩歌理論,著有《
滄浪詩話》。創作成就遠遜於理論貢獻,歷來詩論家多指出這兩方面的差距。《四庫全書總目》說他的創作"志在天寶以前,而格實不能超大曆之上","止能摹王孟之餘響,不能追李杜之巨觀也"。其詩集名《滄浪先生吟卷》(或名《滄浪吟》、《滄浪集》),2卷,共收入古、近體詩146首。有《邵武徐氏叢書·樵川二家詩》本。《滄浪詩話》則附於詩集之後。 嚴羽思想的影響:嚴羽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他啟迪了元代詩人,影響覆蓋了明代文藝理論界,深刻地影響了清代和近代。這是任何其他理論家都不曾有過的殊榮。從巨觀上看,嚴羽的影響可以分為生前和去世後兩大階段。生前,他主盟詩壇詩社,直接指導了一批文壇後進,從而形成了一個詩派。從他去世以後,他的歷史作用就表現為思想影響。正是在這方面,才表現出一個思想家的本質和他對歷史,對文明的貢獻。
付賢智 男,1957年7月生,福建邵武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共福州大學委員會常委,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光催化領域的知名學者,中國太陽能學會光化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創建了我國在光催化高新技術領域唯一的研究所-福州大學光催化研究所。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解放軍總裝備部“十五”預研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項目、福建省重點建設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企業橫向開發項目等十幾項科研項目,科研經費達5835萬元。取得如下科研成果:(1)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
發表研究論文 60餘篇,其中 SCI收錄27篇、EI收錄4篇;(2)申請國家專利11項,其中6項已授權;(3)鑑定成果3項,其中2項為國際領先水平、1項為國際先進水平;(4)固體超強酸高效光催化劑和多功能光催化空氣淨化器兩項專利成果實現了產業化,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2001年被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授予“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曾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年會傑出論文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二等獎、《物理化學學報》優秀論文獎、中國專利博覽會金獎等。
傳說中的人物 拿公、拿婆 拿公,姓卜名福,邵武府拿口人。他曾在宋末與明初(相隔近百年)兩度拯救數萬百姓。
宋末時,瘟疫流行,染病者無數。卜福雖一介平民,卻心憂蒼生百姓。見眾生受難,夜不能寐,披衣在鄉間踱步。忽見一人立於井邊,欲往井中投放某物,卜福急上前奪取,怒問那人何許人也,是乾什麼工作的。那人倒老實,實話實說,原來他是瘟神派來的,要往井內投放散布瘟疫的藥丸,袋中共有二百丸毒藥,一井投一丸。卜福問他已向幾口井投了毒,那人說:“藥丸不是被你奪走了嗎?我一丸都沒來得及投放呢,快還給我吧,要不瘟神老爺要打我板子的。”卜福想:“二百口井關乎數萬條性命,不如拼我一人之性命,換取這數萬條性命。”他趁那人不注意,把二百丸毒藥盡數吞入腹中。
二百丸藥一口吞下,猛破吉尼斯紀錄,沒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辦到的。唉,仁者卜福捨命救民,犧牲在家鄉的水井旁。其妻裘氏撫屍痛哭,亦被毒氣熏殺。遠近鄉民感其恩德,紛紛建廟供奉卜福夫妻。因卜福是拿口人,百姓稱他們為拿公、拿婆。
明洪武初,湯和率軍攻打福州五虎門,久攻不克,極為惱怒。湯和發榜文求破城之策,榜文中還說:“俟破城,不留一人。”此榜文驚動了拿公、拿婆,二人化作漁翁漁婆,駕小舟至五虎門外。哨兵向湯和報告說:“漁人卜福前來獻策。”湯和叫帶進來,拿公進去對湯和說:“見將軍大掛榜文,特來獻策,其實攻取福州乃如探囊取物。”湯和大喜:“有何良策,說出來我有重賞。”拿公說:“漁人不敢受賞,只要讓我改換榜文中一字,便感恩戴德了。”湯和問:“換何字?”拿公說:“先別問哪個字,我把要改換的字寫下包好,將軍您把它貼上封條,仍由我保存,攻下福州後,我將紙條送給將軍當面拆看。”湯和答應了。於是拿公避開旁人將字條寫好包嚴,交給湯和。湯和用紅筆寫了封條,蓋上大印,將字條封好後交給拿公。
拿公駕小舟引領眾戰船,悄悄從後路飛速向福州進發,海口防兵竟毫無察覺。戰船直達大橋邊靠岸,明兵蜂擁上岸,圍困省城。當時元兵都被派往各海口防禦,城內空虛。元朝的參政海牙見兵臨城下,無招架之功,只得開城出降,迎明兵進城。進城後,湯和命令緊閉七城門,正要下令屠城,拿公突然出現在衙門內。湯和見到拿公,很高興地說:“快拆開那字條,看看你要改什麼字。”拿公取出封得嚴嚴實實的字條,打開一看,上面寫著把“留”字改成“殺”字,這樣湯和當時的榜文就變為:不殺一人。湯和說:“我的號令如果改了,如何令行禁止?”拿公說:“將軍號令雖嚴,如果沒有漁人引領,必然損兵折將。況且一言既出,‘神六’難追,你想反悔當小人嗎?”湯和無言以對,只得命中軍傳令,不許妄殺一人,違者償命。湯和問拿公道:“你肯定不是一普通的漁翁,你究竟是何人?”——不必問啦,拿公不是人,是神!是老百姓心中的保護神!
名勝古剎 千年古剎--拿口寶林寺 始建於公元944年,前身為南目庵,與三棵千年古銀杏相依相伴,四周群山環繞,萬畝竹林隨風起舞,風景迷人。1991年由透印大師開始新擴建,改名為寶林寺,寺內設施完善,環境幽雅閒適,可觀賞力強,香火旺盛,遊客眾多。
清山寺 始建軍於 明正德年間(1506-1520),在今拿口鎮南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