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貝與拋磚》是北京時代文匯文化傳播中心、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之蘭。
基本介紹
- 書名:拾貝與拋磚
- 作者:王之蘭
- 出版社:北京時代文匯文化傳播中心、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 開本:1/32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自 序,篇章品讀,
基本信息
《精神的後花園》
網路支持:華人民間記憶網
書號:ISBN 978-7-5391-8041-0
898*1192
作者簡介
王之蘭,江西於都人,生於1993年,教授,曾任江西大學委員會委員,宣傳部長。散文在報刊媒體發表,所寫作品兩次被中國散文學會等團體評為金獎,多次獲得一二三等獎。
自 序
收集在這裡的散文和雜文,絕大部分寫於退休之後,小部分寫於退休前,但都沐浴過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我把它們分為“學海拾貝”、“憩園溫故”和“愚齋拋磚”三輯來編排,考慮到“溫故”也在拾貝和拋磚,所以書名就叫《拾貝與拋磚》。
下面,我想對“憩園”作一點解釋,再就這個小冊子的編選工作來一點說明。
“憩園”就是我的“精神後花園”。退休前,成天忙這忙那,難得有自主支配的日子,酷似口袋乾癟的窮漢子;退休了,每天24小時都歸我所有,窮漢子頓時成了暴富兒。變化如此之急速,真叫人難以適應啊!我想起了“第二青春”,想起了令人神往的後花園。我不敢虛擲第二青春,那樣太對不起人。自己來營造一個後花園如何?這無需多少投入,只要有一桌、一椅、一枝筆,外加幾本書、幾張紙就行。好,就這么辦,但求勿與生物鐘鬧彆扭。我腿尚健,眼尚明,自信勞逸結合可以持之以恆。我的時間之款終於變得好支使了——除了睡眠和參加健身活動,主要用於讀書和爬格子,其次才是看電視、料理家務及旅遊。我感到充實,因為我在繼續充電,並且有所釋放。我感到愉悅,因為我能夠盡情去擁抱自己的所愛了。我可以不像暴富兒那樣由於口袋急速鼓脹而為用錢發愁,也可以不像窮漢子那樣為著擠時間筆耕而去緊緊勒褲帶了。我的生活比退休前更有規律了。多么美呀,這樣的日子,這樣的精神後花園!養老金不多有什麼要緊?“憩”也作“憇”,“憩園”就是甜在心上的修身養性之園。
我寫這些散文和雜文,有過全盤規劃嗎?沒有。我是從實際出發,遇見可觀的貝殼就拾,握有新異的磚塊就拋的。不過,這不等於沒有任何要求。總的要求是這樣:跟青少年朋友談心,為未來著想,說理多用典型事例,議事不唱八股調,形諸筆端力求短點,再短一點,但也不避必要的抒情和寫景。我想藉此來提高行文的可讀性,可是由於只顧零敲碎打,所以到後來,究竟哪些事例已經用過,哪些理念已經講過,自己也漸漸地弄不清了。亂,現在將那些短文收集攏來加以編排,亂象就格外顯眼了(在“學海拾貝”中簡直到了難以容忍的地步)。為著治亂,我不得不對自己說:狠一點,該剔除的篇目堅決剔除,該改換的段落認真改換,該整合的部分耐心整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的編選工作,除“憩園溫故”那一輯,其餘大都幾近再創作。這使我想起了老建築的改造,難呀,修舊革故有時比推倒重來還費神。唉,早知今日,何不當初?好在拾貝便是拾貝,拋磚便是拋磚,用不著像撰寫專題論著那樣去做全面、系統的推敲。否則,這個小冊子將無法編選。
我輕輕地抒一口氣,總算把《拾貝與拋磚》編選出來了。我自己知道,它仍然相當粗糙。任它去吧,作為教訓,留一點零敲碎打的陳跡也好。
時間過得真快呀,眨眼就是十幾年。如今,我的後花園怎樣了?它依舊十分簡陋,只有很少的一點權木和小草。但我並無遺憾,因為草色入簾青也別具風味。我還有什麼要講的?多來一點批評吧!拾貝只圖共賞,拋磚意在引玉,溫故是想通過憶舊來更好地認知改革開放的新。疑慮是有的,因為我擔心自己就跟不上形勢。我已年近八旬,正在走下坡路,能在夕陽落山之前聽到知心朋友發自肺腑的運斤揮斧之聲嗎?倘能,那將是我的最大快慰,我等待著。
篇章品讀
勤學好問有學問
在日常生活中,誰知識淵博,才華橫溢,人們就講他有學問;反之,這也不懂,那也不知,人們就講他沒學問。“學”和“問”都是動詞,用“學問”來概括人的知識和才華,是唯物的,非常好。歷史告訴我們,學問靠勞動去獲取,你要有學問,你就得勞動、勞動、再勞動。
學與問的關係是怎樣的?為了獲得學問,我們應該如何學?怎樣問?
學與問的關係是是辯證的,二者不可偏廢;不過,就實際情況而言,為了多學一點,學好一點,還得強調一下問,努力學會來問。
為什麼要強調問?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該歸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地質學家李四光說:“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懷疑的態度,不要為已成的學說所壓倒。”
倘將知識當養料,那可以說,學有如進食,問便是消化。消化不良,生吞活剝會倒胃口;消化得好,尋根究底都可以增進食慾。所謂舉一反三,所謂由表及里,還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長補短和推陳出新等等,都離不開消化,都需要問。
怎么問?問就是探索,目的為著求真創新。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解放思想正確對待傳統和權威;要虛心接受新事物,認真研究新矛盾,堅持用實踐來做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向誰問?質疑為著釋疑,不獨立思考不行。要拜能者為師,反對閉門造車,但卻不能不向自己要答案。遇到難題最好先向書本和實踐求教,花了功夫仍不懂再請能者指點。須知,不鑽進去,動輒向別人要答案,是無異於抄襲的;抄襲不可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不能青出於藍勝過藍。我們把知識當養料,應該明確,進食是不能由他人來代替的,消化尤其要主動。
什麼叫主動?銳意進取,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要我問”為“我要問”,自策自勵就叫主動。
學與問都是沒有止境的。這也同進食和消化一樣,你要不停地把自己充實起來,就得不斷地學,不斷地問,努力做到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否則,縱然目前很有學問,這學問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老化和過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斷了源頭的渠塘,是難得再有“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活力和美景的。
當今世界科技競爭何其激烈,知識更新何其快猛!你要與時俱進,你就得接受終身教育,永遠當小學生。記住吧:學問,學問,學在前,問在後,二者互相促進;你要有學問,就得既學又問,努力學會來問。
駑馬十駕 功在不捨
一
前面是一座大山,科學文化的大山,高入雲霄,白雪皚皚,你敢攀嗎?年輕人!
有人說:“不妨試試看。”有人卻連連搖頭。
為什麼搖頭?不是條件不具備,而是信心不足,總覺得“高不可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來算一筆帳吧,一筆走路的帳。一個人活70歲的話,假如每天走2萬步,一年可走多少步?70年共走多少步?一年可走730萬步,70年共走51100萬步。又假如每步為0.75米,一生可走多少路?可走384000公里。這是怎樣一個數字呢?
倘有那么一座天橋,搭在地球和月球之間;人說,他能徒步到月球去,你相信嗎?這可不是吹牛。因為,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就是384000公里。
多么嚇人的數字呀,384000公里!然而,每天走2萬步,即15公里,算得了什麼?聯合國衛生組織的研究表明,普通人一生要步行402000公里,相當於繞地球10周,大大超過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至千里的關鍵在堅持。“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對,我們完全可以說,堅持就是勝利。
當然,攀登科學文化之山,情況與走路不同。它複雜得多。能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畢竟是少數。然而,與望而卻步的搖頭人比,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誰勇於攀登,並量力而行,誰就可以多走幾步,登高一點;反之,縱然具備“凌絕頂”的條件,也休想“一覽眾山小”。前面是一座拔地聳立的寶山,蘊藏著許多寶藏待勘采。年輕人,趁你年富力強,從“現在”起步吧,一步一步地向上攀。這樣,縱然不能登上“世界屋脊”,也當欣作黃昏頌,因為你勇於開拓,為振興中華出了力。
二
治學如賽跑,要有後勁,貴在堅持。歷史上有那么一些人,起跑不錯,遙遙領先。可是由於缺乏後勁,雖然勝利在即,卻落伍了。為什麼缺乏後勁?體力不支是重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意志不堅。
1904年,在美國舉辦的第3屆奧運會上,古巴馬拉松運動員卡瓦加,競技狀態很好。比賽開始,他一馬當先,神態自若。但是,途中,他卻在一座果園前軟了勁。多么誘人的蘋果呀,清香撲鼻!也許是太累太渴了吧,他停下來美美地吃了一頓。好,現在可以上路了。他抹抹嘴巴,擦擦手,腿卻不那么聽使喚了。別的競技者趕了上來,比賽結果,他得了第5名。多么後悔呀,自以為金牌在握的卡瓦加!
卡瓦加的失敗,發人深思。
賽跑要有後勁,治學是終身馬拉松跑,更要有後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前面有多少“果園”?謙得益,滿招損。我們為美好的理想奮鬥,越有成績,越要謙虛謹慎。
意志堅強,即使起始慢一點,也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強。堅強的意志從哪來?從為國爭光、為人類造福的崇高理想中來。
三
成長之路不平坦,開拓之路更艱險,因為開拓者腳下沒有現成的路。面對困難,我們最好想一想:巨人是怎樣走過來的?
前蘇聯大戲劇家斯坦尼拉夫斯基說:“當我回顧走過的道路,回顧我整個藝術生活時,我想把自己比做淘金者,他開始必須長久地在無路可循的叢莽中披荊斬棘,尋覓金礦的所在,然後淘盡成千成百普特的沙石,以便從中找出幾粒金屑。作為淘金者,我能留給後人的,不是我的辛勞,我的探索和困苦,快樂和沮喪,而是我所得到的那些金屑。”
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說:“我欣然把自己比做山間的漫遊者,他不諳山路,緩慢吃力地攀登,不時要止步回身,因為前面已是絕境。突然,或是由於念頭一閃,或是由於幸運,他發現一條新的通向前方的蹊徑。等到他最後登上頂峰時,他羞愧地發現,如果當初他具有找到正確進路的智慧,本有一條陽關大道可以直達頂巔。在我的著作中,我對讀者自然隻字未提我的錯誤,而只是描述了讀者可以不費氣力攀上同樣高峰的路徑。”
在探索真理的征途中,面對挫折,你感到困難重重嗎?面對巨人,你感到高不可攀嗎?想一想他們走過的路吧!巨人也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境,也有“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日子。他們成為巨人,也許有幾分天才,幾分機遇,但靠的主要是勤奮,是鍥而不捨的進取精神。
四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劫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喜歡鄭板橋的這首《竹石》詩,因為我覺得,人要有所作為,就得“咬定青山不放鬆”,立長志;切忌這山看到那山青,常立志。
常立志等於不立志。這種人一天一個主意,乾什麼都淺嘗輒止,有始無終。他也許是聰明人,也許不懶,可是害怕困難,過分看重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所以辦事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有收穫嗎?就是有也不會大,往往是丟了西瓜揀芝麻。這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吧!
立長志就是當“愚公”。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總是這樣: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勝不驕,敗不餒,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他不怕磨鍊,越是磨鍊越精明。他不怕困難,只把困難當前進的階梯。因此,他就有希望水滴石穿。我想,所謂“愚公精神”,不就是“千磨萬劫還堅勁”的精神?
於是,我又想起了鄭板橋“難得糊塗”的名言。“糊塗”而“難得”,其實是很可貴的。“愚公”之“愚”便如此。回顧歷史,天下有作為的偉人,哪一個不是“難得糊塗”的“愚公”?他們有理想,又像“愚公”那樣勇於進取,總是“千磨萬劫還堅勁”。要是個個都拈輕怕重,人人都只為自己,世上能有偉人?我們為子孫造福,不珍惜這“難得”的“糊塗”不行。應該發揚雷鋒的“傻子”精神,像魯迅那樣“俯首甘為孺子牛”。
常言道,“功夫不負有心人”。你是“有心人”,你就必須從實際出發,“鍥而不捨”立長志,萬不可這山看到那山青,“鍥而舍之”常立志。你要獲得“功夫”的酬謝,你就應該“咬定青山不放鬆”。
夢想成真
夢想成真——做夢可以解決難題,讓理想成為現實嗎?可以的。人間確有那么一些難題,是在夢中破解的。這之前,左探索沒有答案,右推敲沒有結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仍不見底細;可是奇怪,一旦安然入眠,那謎團卻在夢鄉解決了,而且解決得相當精湛。
神奇,夢想成真確實很神奇!
我國作家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是在夢中形成的。
法國音樂家裡爾的傳世名作《馬賽曲》,也是在夢中形成的。
《變形奇術》是英國作家史蒂文森的代表作,它又是怎么創作出來的?他的夫人說:“有一天半夜一二點時分,我被他恐怖的呼號所驚醒,以為他作了一個噩夢,連忙把他喚醒。他很生氣地問,你為什麼把我搞醒?我夢著一個奇異的故事……”後來,他把夢裡的故事加工成小說,這小說就是《變形奇術》。
夢想成真的事在文藝界有,在科技界也不少。
苯的碳原子和氫原子是怎么結構成苯分子的?這一難題的破解也得益於夢的啟迪,那做夢人就是德國化學家凱庫勒。
化學元素周期表又是怎樣制定出來的?它的研製同樣得益於夢,那做夢人就是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
我國郵電工程師顧令長搞自動電路測試遇到不少難題,那關鍵難題也是在夢中解決的。
日思夜想未能找到答案的謎團,倒在夢裡破解了。這夢想成真是怎么一回事?這就叫天賦機遇吧!機遇是存在的,但並非天賦。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都須經歷如下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的見解很深刻,很耐人尋味。什麼叫機遇?機遇就是機會,它只垂青於有準備的頭腦。機遇萌生靈感,靈感不過是對孜孜追求者的一種驚喜報償。
是的,報償!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太辛苦了。你“眾里尋他千百度”,應該獲得驚喜的報償!
上世紀20年代,朱自清與父親各自東奔西走,家裡光景一日不如一日。兩年後,父親寫信告訴說,“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讀信潸然淚下,想,何時才能再與父親相見?他對父親思念至深,終於在夢中構思出動人心弦的《背影》。
門捷列夫是化學迷,早在學生時代就開始探索元素關係的奧秘。後來在彼得堡大學任教,房間裡掛滿了元素卡片。他一次又一次地對己發現的63種元素進行排列,有時竟一連幾天難入眠。他太疲倦了,漸漸進入夢鄉,這才意外地找到了答案。他說過,他為這個問題大約鑽研了20年。
夢想成真——夢能將美好的追求轉化為真實的創造,無一不是夢寐以求的結果。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呀,夢在這裡是思的繼續,醉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