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拜香為“拜香”舞的一種,拜香舞分“文拜”和“武拜”兩種,拳拜香屬“武拜”。主要流行於上海寶山、大場地區,一般用於廟會的行街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拳拜香
- 基本釋義:“拜香”舞的一種
- 舞蹈分類:文拜”和“武拜”
- 流行地區:上海寶山、大場地區
歷史發展,表演方法,代表藝人,
歷史發展
建國前,寶山縣的羅店、大場、江灣等地區廟會頗盛行,在出廟隊伍中,拳拜香是行街表演中的常見節目,它表達了民眾求神保平安的意願。 拳拜香的形式起於何時,無確定史料可證。據寶山區羅店鎮、大場鎮民間老藝人的回憶,寶山區的拳拜香至少有八十多年的歷史。 拳拜香是拜香舞揉進了民間的武術而發展的。1930年,“拜香舞”藝人張菊定同武術藝人張伯良合作,把武術中的部分項目如拳、單刀、對叉等經過改造,加工後揉進原先的拜香舞中,從而在原來以表現敬神、祈誠心情為主的儀式舞蹈的基礎上,增強了它的觀賞性。之後,張菊定又授給了張順興等人,並組成了新華村拳拜香表演隊。 抗戰勝利後,拳拜香表演隊停止了活動。 建國後,新華村的拳拜香表演隊曾被作為武術項目,參加過上海市虹口區體育場的體育表演,以後再也沒有正式活動過。
表演方法
拳拜香表演時,每隊人數16人。由“拜香”、“拳”、“單刀”和“對叉”四套動作組成整個舞蹈。行街表演開始時,由一至二名掌隊旗者開道,隊旗上繡有表演單位名稱。兩名指揮者手持紅白三角旗,一前一後指揮隊伍。中間十二名表演者均為有一定武功底子的青少年,服飾統一,臉化濃妝,身穿武松戲裝,頭帶英雄帽,腳穿軟底靴,背插單刀,胸前扎有紅綢彩球,服裝鮮艷威武。他們手持拜香凳,分兩排行街表演。指揮者用哨子聲表示開始和結束。當聽到第一聲哨子時,表演者集體表演“拜香”,動作統一。然後,指揮者揮動白旗,即集體表演“單刀”(這時拜香凳置於地上)。當指揮者揮動紅旗時,即表演“拳術”(出門拳、八花、八黑、七紅)。最後指揮者將紅白兩旗交叉,表演者兩人一組表演“對叉”(八大開、剪刀叉、烏龍盤等),聽到第二聲哨子聲,表演結束。然後表演隊伍繼續前進,至另一地再重複表演。 拳拜香用的拜香凳,前有彩色圍布,後有手柄,凳面兩側稍翹,置有一對燭台和二支木製紅蠟燭,中間還有一個插香座。單刀即為武術中的常用兵器。 拳拜香不用音樂伴奏。表演時除“拜香”、“單刀”為集體表演動作統一外,其它均由表演者自選“拳術”和“對叉”中的各套動作表演。拳拜香揉進了武術中的拳術,所以舞時較原來的“拜香”動作粗獷有力,剛柔相濟。
代表藝人
大場鄉新華村張家宅原有“拳拜香”藝人10名,現在還有張同根、張錦泉、張順興、張阿二、夏愛江等5名老藝人。他們都是拳拜香的第二代傳人。其中張同根、張錦泉、張順興是最早跟張菊定學拳拜香的,另外還有張寶寶、張貴根、王善興、夏丙泉、張山園、張道林、夏銀江、夏錦祥等九位藝人。 張同根等藝人,從小喜歡舞刀弄槍,學會拳拜香後,每年在大場地區廟會演出,深受民眾歡迎。拳拜香因在抗戰勝利後就停止了活動,至今也再無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