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高雅的拱背橋位於畢節城七星關區的德溪新區,橫跨兩岔河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已300多年歷史。全長12米,寬4.7米,高4.9米,單孔弧卷式,全橋用一千多塊料石和若干毛石砌就。1983年,畢節縣人們政府將其列為畢節縣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拱背橋
- 地理位置:畢節城七星關區德溪新區
- 修建時間:清乾隆年間
- 橋 長:12米
拱背橋橫跨兩岔河上,全長12米,寬4.7米,高4.9米,單孔弧卷式,全橋用一千多塊料石和若干毛石砌就,小巧別致。鎖橋石上所鐫之連環圖案,和諧、精巧,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建於清乾隆年間,已300多年寒暑,卻形堅制固,保存完好,實為畢節試驗區不可多得的古橋之一。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始建的梓桐閣大廟位於拱背橋附近約百十來米,與拱背橋連成一個群體建築,相互相應,形成一片幽雅之風景勝地。拱背橋左側是通往市內的馬路,右側是一望無垠的開闊地,前面是梓桐閣大殿(大殿前的魁星閣於五十年代被地區農科所拆毀),後面則是星羅棋布的村落,是為甲秀村,村名也由此而來。在甲秀橋橋頭不遠的山岩上,原有尺見方的‘甲秀橋’三字摩岩和建橋碑記,‘文革’時期已將字剷除易為‘語錄’。
原來拱背橋有40多道石梯,後來由於要過車,就把石梯填起來,整平橋面。“拱背橋古樸高雅,當年此地一帶可是風光如畫,只可惜後來在不同時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美景也打了些折扣。在1983年,畢節縣人民政府及時將拱背橋列為畢節縣重點文物加以保護。現在,除了一部分路面因長期過車出現坑凹外,大部分尚為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