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中主要論述了平等主義的論題。不同於羅爾斯的理論,科恩提出並論證了分配正義不能容納“深層的不平等”。通過對羅爾斯的正義理論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批判,科恩認為分配正義問題的出現不僅緣起於國家利益,也緣起於民眾的日常生活。
在這部令人興奮的政治哲學著作中,著名哲學家G·A·科恩著手拯救下面這樣一個平等主義命題:在一個分配正義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中,民眾期望能夠在物質方面大體上平等。為反駁羅爾斯式的公正社會,科恩證明了分配正義不能容忍羅爾斯所準備支持的“深層的不平等”。在對羅爾斯的正義理論進行一種縝密而意義深遠的批判過程中,科恩論證了分配正義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國家,更是為了日常生活中的民眾。對巨觀層面的公共制度和政策而言的正當規則,在經過適當的調整之後,也適用於微觀層面的個體決策。科恩還對羅爾斯的建構主義把正義概念和其他概念系統地糅合在一起進行了批評。在羅爾斯式建構中,正義要么沒有與其他德性區別開來,要么沒有與最憂的社會調節規則區別開來。對這些混淆的消除使正義更接近於平等。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言
1. 重大的議題
2. 拯救平等與正義
3. 方法論上的若干分歧
4. 正義與公平
5. 兩種立場
6. 約翰·羅爾斯的偉大之處
7. 本書概要
第一編 從……拯救平等
第一章 激勵論證
一、激勵論證、人際檢驗和共同體
1. 激勵、差別原則和平等
2. 尼格爾·勞森的減稅政策
3. 在可變的人際環境中說出論證
4. 綁匪的論證
5. 共同體和人際檢驗
6. 激勵論證能通過人際檢驗嗎?
二、檢驗激勵論證
7. 什麼使激勵論證的小前提為真?
8. 為什麼激勵論證通不過人際檢驗?
9. 激勵論證和欺詐
10. 窮人應該拒斥激勵論證嗎?
11. 第一人稱複數和第三人稱複數
三、激勵和差別原則
12. 差別原則的嚴格解讀與鬆散解讀
13. 為什麼正義的人們必須實踐嚴格的差別原則?
14. 差別原則和“日常生活”
15. 尊嚴、博愛和差別原則
16. 差別原則和“相互不關心”
17. 差別原則和不公正的社會
第二章 帕累托論證
1. 引言
2. 闡述帕累托論證
3. 挑戰帕累托論證
4. 駁斥帕累托論證
5. 平等尺度中的勞動負擔
6. 不一致的尺度
7. 提升起始點
8. 不偏不倚與互惠互利
9. 不平等:一個必要的惡?
10. 結論
第三章 基本結構異議
1. “個人的就是政治的”
2. 激勵與差別原則:對激勵論證的一個評論
3. 基本結構異議
4. 基本結構異議:一個初步的回應
5. 基本結構異議:一個更根本的回應
6. 誰應當被指責?
7. 強制性社會結構和非強制性社會結構
附錄Ⅰ:關於強制和基本結構的補充說明(8年附加語)
附錄Ⅱ:基本結構是一種結構(8年附加語)
第四章 差別原則
1. 引言
2. 重新考慮差別原則
3. 差別原則的道德任意性情形與它的內容相矛盾
4. 關於差別原則的一個新近論證
5. 對於差別原則的一個契約主義論證
6. 天資差異的道德任意性應該表明什麼?
7. 張伯倫和帕累托
8. “不能”還是“不會”
9. 人性和建構主義
第五章 自由異議
1. 引言
2. 平等、帕累托和職業選擇的自由
3. 平等、帕累托和羅爾斯式自由
4. 平等、帕累托和工作中的自由
5. 不平等收入推理
6. 血、腎和性
第二編 從……拯救正義
第六章 事實
1. 陳述我的命題
2. 事實和一些元倫理學問題
3. 大多數哲學家關於事實和原則考慮哪些問題
4. 我的命題:終極原則是不敏於事實的;以及心靈清晰性要求
5. 該命題的一個例證
6. 該命題的更多例證
7. 對該命題的論證
8. 對該命題更深層的例證和辯護
9. 心靈清晰性要求
10. 不敏於事實的原則具有純粹邏輯上的優先性
11. 該命題的條件特徵
12. 論“是”與“應當”
13. 論“應當”與“能夠”
14. 對該命題的可能誤解
15. 該命題不是一個因果聯繫的命題
16. 該命題不是一個心理學的命題
17. 該命題對於最重要的元倫理學爭議是中立的
18. 一些拒絕我的命題的壞的羅爾斯式論證
19. 功利主義,以及基本原則與調節規則之間的差異
20. 我的命題的重要意義
附錄:上帝
第七章 建構主義
1. 導言和序要
2. 正義的基本原則與建構主義
3. 正義的基本原則與建構主義:新問題
4.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嗎?
5. 兩個例證:社會保險和財產稅
6. 正義和帕累托法則
7. 正義和對選擇最優調節規則的限制,後者即著名的公共性
8. 正義和穩定性
9. “正義的環境”
10. 結論
附錄:兩個原則的原初狀態證明是契約主義的嗎?
第八章 公共性論證
1. 安德魯·威廉士論公共性和平等主義風尚
2. 對威廉士論證的一個剖析
3. 種族主義、正義和擔保
4. 擔保要求威廉士類型的確定性嗎?
5. 正義需要精確度嗎?
6. 家庭內、市場上和國家中的平等主義風尚
7. 作為正義的一種想望之物的公共性
8. 公共性和職業選擇
總附錄:對批判的回應
1. 公眾行動和私人行動
2. 正義的場所不在引起它的地方
3. 先驗原則、自尊和平等
4. 激勵和特權
5. 博格的總體目標和超級目標
6. 博格在處理標準情形上的失敗
7. 分配正義的通貨和激勵性不平等
8. 羅爾斯關於激勵的較早期討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人名索引
術語索引
譯者後記
作者簡介
科恩(G.A.Cohen,1941—2009),牛津大學萬靈學院研究員、齊切利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分析的
馬克思主義學派的開創者和旗手。代表作:《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1978年)、《歷史、勞動和自由:來自馬克思的論題》(1988年)、《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1995年)、《如果你是平等主義者,為何如此富有?》(2000年)、《拯救正義與平等》(2008年)、《為什麼不要社會主義?》(2009年)等。 陳偉,男,1973年生,河北邯鄲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目前關注的研究方向為現代邏輯與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代表作:《功能解釋與唯物史觀》、《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和分析哲學之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