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痰丸,中醫方劑名。出自《景岳全方》卷五十一。具有溫肺化飲,燥濕祛痰之功效。主治一切停痰積飲,吞酸嘔酸,胸脅脹悶疼痛。
基本介紹
- 名稱:括痰丸
- 出處:《景岳全方》卷五十一
- 組成:半夏、白芥子、乾薑、豬苓、炙甘草、陳皮
- 功用:溫肺化飲,燥濕祛痰
- 主治:一切停痰積飲,吞酸嘔酸,胸脅脹悶疼痛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附方,
歌訣
括痰丸用半夏陳,白芥乾薑草豬苓;為末湯浸先蒸餅,如綠豆丸一錢吞;若胸脅痛台烏加,治一切停痰積飲;出現吞酸嘔酸及,胸脅脹悶疼痛證。
組成
半夏(制)、白芥子、豬苓各二兩(60g),乾薑(炒黃)一兩(30g),炙甘草五錢(15g),陳皮(切碎,用鹽二錢,入水中浸一宿,曬乾)四兩(120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錢許,滾白湯送下。
現代用法:上藥,共為極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3-6g,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功用
溫肺化飲,燥濕祛痰。
主治
一切停痰積飲,吞酸嘔酸,胸脅脹悶疼痛。
方義
二陳湯具理氣和中,燥濕化痰之功,去茯苓加豬苓後,因豬苓利水滲濕之力勝於茯苓,故其基本作用仍存,而消痰化飲之功則更勝一籌。“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加乾薑辛熱,不特溫中散寒,振奮中陽,運脾除濕,以絕痰飲之源,且能溫肺化飲,助消胸脅之停痰懸飲;白芥子辛溫,能溫肺祛痰,李時珍謂其能“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治喘嗽、反胃”。諸藥相協,則共奏溫肺散寒,化飲消痰之功,故於一切寒飲痰積作祟致患者甚為適宜。於此,景岳之善用古方、自出機杼者可見一斑。
加減化裁
如胸脅疼痛者,加台烏藥二兩。
附方
名稱:貝母括痰丸
組成:川貝、天竺黃、硼砂、文蛤
用法:上為末,以枇杷葉(刷淨,蜜炙),熬膏為丸,如芡實大。噙咽之
主治:久嗽傷金,肺癰肺痿
出處:《醫級寶鑑》卷八
功用:寧肺治標
名稱:導痰丸
組成:黑醜、枳實、橘紅、朴消、生礬、枯礬、牙皂
用法:濃蘿蔔汁為丸,如芥子大。每服一錢,早空心以薑湯送下
主治:停痰積飲,隱僻難除,形神壯健、正氣未衰者
出處:《活人方》卷二
功用:導利
名稱:控涎丹
組成:黑醜、枳實、橘紅、白芥子、朴消、生礬、熟礬、牙皂
用法:白蘿蔔汁為丸,如麻子大,空心薑湯吞服一錢
主治:男婦素有停痰積飲,隱伏於兩脅之下,腰腎腸胃之間,遠年則隨氣走注,為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氣猶旺者
出處:《活人方》卷六
功用:滌除痰癖伏飲
名稱:一貫煎
組成:北沙參、麥冬、地黃、當歸、杞子、川楝
主治:肝腎陰虛氣鬱,胸脅脘腹脹痛,吞酸吐苦,咽乾口燥,及疝氣瘕聚,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現用於慢性肝炎
出處:《續名醫類案》卷十八
功用:滋陰舒肝
名稱:五飲丸
組成:青皮、陳皮、半夏、南星、枳實、茯苓、白朮、香附子、真蘇子、山楂肉、神曲、白礬、皂角、生薑
用法:上以南星、半夏同皂角、白礬、生薑煮,南星無白點為度。以南星、半夏焙乾,同前藥為末,竹瀝、薑汁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或臨臥白湯送下
主治:一切停痰留飲
出處:《古今醫統》卷四十三
功用:理脾順氣,消食寬胸
名稱:加味二陳湯
組成: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砂仁、丁香、生薑
用法:水煎服
主治:停痰結氣而嘔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