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經台會議

拜經台會議

1948年8月23日,浙東臨委、台工委在天台華頂山拜經台旁的太白堂召開會議,稱“拜經台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浙東臨委書記顧德歡、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三支隊參謀長張任偉、台工委書記邵明、台工委副書記王槐秋4人。會議開至24日子夜結束。會議闡述了打開台屬地區工作局面的重要性,深刻分析了台屬地區開展武裝鬥爭的主客觀條件,對發展武裝、建立根據地等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部署,還對如何發動民眾開展鬥爭,以及如何對待國民黨鄉保人員、土頑、民槍等問題作了較具體的規定。隨著拜經台會議精神的傳達與貫徹,台屬地區很快形成新的局面,迅速發展成為浙東革命游擊戰爭的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拜經台會議
  • 開始時間:1948年8月23日
  • 地點:太白堂
  • 結束時間:1948年8月24日
1919年5月4日 台州青年回響五四運動
北京爆發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台州青年積極回響。5月28日成立“台州救國協會”,組織民眾開展反帝愛國活動。
1924年春 台州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海門小組建立
原在海門浙江省立甲種水產學校讀書的宣俠父,1923年加入共產黨,1924年春回母校活動,發展了金輔華、江潭、樊松華、章尚友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黨的小組。到1927年春,臨海、海門、黃岩、溫嶺、寧海等地建立起黨的組織。
1928年5月上旬 中共浙江省委作出《對台屬六縣工作決議案》
台屬六縣目前的策略,“應該是努力不斷的發動和領導工農日常鬥爭工作,各縣鄉村甚至小的縣份可以從日常鬥爭發展到游擊戰爭,造成局部割據的局面,建立農村蘇維埃政權”。此時,台屬六縣都建立了黨的領導機構,共有黨員2800多名,占全省黨員的40%以上。
1928年5月下旬 亭旁起義
20日,省委特派員管容德和寧海縣委常委包定在穀倉嶺頭召開軍事會議,設立紅軍指揮部。23日發起暴動。24日正式成立亭旁區革命委員會及紅軍指揮部。26日拂曉,武裝農民500餘人開進亭旁街,在民眾大會上莊嚴宣告亭旁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緊接著,天台、臨海、仙居、黃岩、溫嶺、玉環等地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武裝鬥爭。
1928年9月下旬 浙南特委成立
台溫地區黨的聯席會議在天台棲霞鄉濫田村召開,會議傳達了黨的六大精神,選舉產生了中共浙南特委。特委機關設在海門,領導溫屬四縣和台屬六縣的工作,下屬永嘉、瑞安、臨海、黃岩、寧海、天台、溫嶺七個縣委。12月浙南特委機關遭到破壞,省委指定特派員指導台州各縣黨的工作。
1929年5月 中共台州中心縣委建立
4月,中共中央決定暫時撤銷中共浙江省委,在杭州、寧波、溫州、台州、湖州、蘭溪等地建立中心縣委,直屬中央領導。5月,中共中央浙東巡視員指定石瑞芳為中共台州中心縣委書記,負責籌建中心縣委班子。7月28日領導班子正式組成。1931年12月,台州中心縣委解體,各縣黨組織大部分也停止活動。
1930年3月31日 中共中央發出《致浙南黨的信》
指示信分析了浙南農村民眾反對土地陳報、反對村里制等鬥爭形勢後指出,“這個鬥爭形勢,充分地證明了浙南地方暴動的條件完全成熟”,“黨應當堅決在浙南以永嘉、台州為中心組織地方暴動,建立紅軍。浙南地方暴動的前途,就是奪取浙江一省政權的前途”。
1930年5月9日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
3月初,中央軍委派胡公冕等人到浙南領導武裝鬥爭,召集永嘉、仙居、縉雲、黃岩四縣邊境武裝到永嘉黃皮寺集中整編,成立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5月,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浙南各地農民武裝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永嘉游擊隊編為第一團,台州游擊隊編為第二團,永康游擊隊編為第三團。第二團以塢根游擊大隊為基礎,擴編為塢根、青嶼、楚門3個游擊大隊及直屬特務隊和天台游擊隊。1932年5月紅十三軍主力鬥爭受挫,軍部解體,紅二團(師)餘部一直堅持戰鬥到1936年。
1935年6月 紅軍挺進師一縱隊進入台州
由北上抗日先遣隊突圍部隊組建的紅軍挺進師在3月進入浙西南後,國民黨當局調集部隊向浙西南遊擊根據地發動“清剿”。師長粟裕提出“敵進我進”的戰術,決定主力部分分南北兩路,實行外線出擊。6月上旬,第一縱隊進入台州,在縱隊長王屏、政治委員楊金山、政治特派員張文碧率領下,運用游擊戰術,四進仙居,三過天台,橫穿臨海,進襲黃岩,打擊土豪劣紳,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1938年5月 台屬特委建立
1937年11月,中共浙江省臨時工委派張崇文來台州,籌建中共台州臨時工委和臨海、黃岩、溫嶺、天台縣工委,發展黨的組織。1938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指示,撤銷閩浙邊臨時省委和浙江省工作委員會,成立中共浙江省臨時省委,同時決定成立浙南、台屬等5個特委。
1939年7月 台屬黨員代表大會在黃岩舉行
大會選舉出席浙江省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代表,討論關於整頓、發展黨組織,建立和健全青年、婦女、農運等組織機構問題,部署抗日救亡宣傳、實行二五減租等工作。鄭丹甫、林堯、周義群3人當選省黨代會代表。在7月21日至30日召開的中共浙江省代表大會上,鄭丹甫和台州籍女共產黨員丁魁梅當選為七大黨代表。
1939年 台屬各縣發動大批青年志願參加抗日軍隊
中共台屬特委指示各縣,鼓勵青年勇敢地奔赴抗日前線,保家衛國。經過挑選,接收1290名青年於l0月20日組成志願兵團,開赴抗日前線。
1941年11月 台屬特委改為特派員制
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決定撤銷黨的委員會制,建立單線領導的特派員、聯絡員制。劉清揚任台屬總特派員,林堯任總特派員秘書。台屬地區分為南北兩片,各片設特派員,劉清揚兼台南特派員,鄭嘉治任台北特派員。特派員至各縣之間設聯絡員。
1947年春 “梅花村會議”
由劉清揚主持,在寧海岔路鄉白嶺根村葛希曾家召開。因會議期間正逢白嶺根村梅花盛開,故稱“梅花村會議”。會議傳達了上海會議精神,宣布成立中共台屬工作委員會,邵明任書記,許少春任副書記。會議具體討論了台屬地區開展武裝鬥爭的意義、方針和任務。會議確定台屬工委的工作中心放在臨海縣,成立臨海中心縣委,劉清揚駐臨海大石具體指導台屬工作。“梅花村會議”是浙東黨組織和台屬黨組織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47年10月23日 南田繳槍
南田島活動著一支由周像銀領導的武裝。10月22日,游擊隊在樊岙鎮附近南弄堂村隱蔽。23日化裝入鎮,一舉收繳了區署內自衛隊全部武裝。台屬黨組織以繳獲的槍械為基礎,組建自己的革命武裝“鐵流部隊”。
1947年11月 浙南遊擊縱隊括蒼支隊建立
1946年9月,浙南特委指示樂清中心縣委,向永樂黃邊區、永仙黃邊區以及玉環海區發展。1947年9月,括蒼地區建立“江北縣隊”,11月擴建為括蒼支隊,在括蒼中心縣委的領導下,開始向括蒼山全面挺進,建立以括蒼山為中心的根據地。
1948年1月8日 浙東臨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召開
l947年l2月,上海局決定成立中共浙東臨時工作委員會,由顧德歡任書記。1948年1月8—20日,臨委在慈谿縣孔岙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提出“四山連成,山海一片”的戰略構想(即把四明山、會稽山、天台山與括蒼山及東海連成一片)。會議決定組建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三支隊,馬青兼政委,劉發清任支隊長,張任偉任參謀長,諸敏任政治部主任。
1948年4月7日 聖堂會師
台工委在大雷山決定南進以後,“鐵流”部隊在邵明率領下於7日到達黃岩聖堂村,與同日到達的由括蒼支隊副支隊長徐壽和第二中隊政治指導員萬文達率領的第二中隊勝利會師。聖堂會師打通了浙南與浙東及所屬地區的通道,逐步把浙東南連成一片。
1948年8月23日至24日 拜經台會議 顧德歡、張任偉、邵明、王槐秋等,在天台縣華頂山拜經台召開會議,研究加快開闢台屬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加速開闢台屬地區,發展武裝力量,創造條件,使基本區發展為大塊的根據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