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璐

拜璐

拜璐(1989年——2013年4月18日),女,新疆烏魯木齊人,《烏魯木齊晚報》記者。2013年4月18日在採訪中遇難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拜璐
  • 出生地:新疆烏魯木齊
  • 出生日期:1989年
  • 逝世日期:2013年4月18日
  • 職業:記者
人物簡介,遇難事件,悼念人物,個人作品,紀念詩句,

人物簡介

拜璐,女,2013年4月18 日在採訪中遇難殉職。
2013年4月18日上午,烏魯木齊晚報社兩名女記者採訪烏魯木齊“田”字路改造項目時,發生意外一死一傷。兩位女記者進入田字路工程施工現場採訪,因施工鏟車司機視線受阻,鏟斗在放下時碰撞到前方行走的記者。記者拜璐被撞倒後當場身亡,另一位記者陳愛英被撞飛,腰部受傷,現已送醫院急救。該事故應屬意外,4月18日上午傷者陳愛英傷情穩定,但受到較大驚嚇。
另據新快報記者劉虎微博透露,身亡的年輕女記者入職才兩天,剛剛接觸新聞事業。
烏魯木齊晚報官方微博2013年4月18日20時許透露,記者在醫院了解到,記者陳愛英脊椎骨折,沒有傷到神經,暫無生命危險,但仍在重傷觀察階段,等待手術。

遇難事件

2013年4月18日10時50分許,《烏魯木齊晚報》兩名女記者,在該市解放南路與團結路交會處的“田”字路二期工程施工現場採訪時,不幸遭遇車禍。年僅24歲的拜璐當場殉職;25歲的陳愛英身受重傷,被送往醫院救治。
悼念拜璐悼念拜璐
得知事故情況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鬍偉要求妥善做好善後事宜,全力救治受傷記者,加強記者採訪安全保障,並委託專人代表當地宣傳部及新聞工作者協會對殉職記者表示哀悼,看望慰問了受傷記者及家屬。
事發後,烏魯木齊市委副書記、紀檢委書記、政法委書記焦亦民及時趕到現場,了解事故情況,並要求施工方及相關部門妥善處理善後事宜,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下午,當地政府官員及媒體同行和社會各界都趕到醫院探望並向受重傷的陳愛英表示慰問。新疆境內外新聞媒體工作者通過多種形式悼念因公殉職的記者,為受傷記者送去祝福,以此表達對兩名記者的敬意與慰問。

悼念人物

雨傘、菊花、燭光圍繞在一起,昨晚21時,數百市民、媒體同行和烏魯木齊晚報員工,自發在雨中悼念當天早間因公殉職的記者拜璐。
她走時陽光燦爛,她走後春雨瀰漫烏魯木齊晚報的年輕女記者拜璐,生命永遠定格在採訪的路上。
2013年4月18日10時50分許,本報兩位女記者在解放南路與團結路交會處的施工現場採訪時,不幸遭遇車禍。記者拜璐當場殉職,年僅24歲;25歲的記者陳愛英身受重傷被及時送往醫院救治。
得知事故情況後,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鬍偉要求妥善做好善後事宜,全力救治受傷記者,加強記者採訪安全保障,並委託專人代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及新聞工作者協會對殉職記者表示哀悼,看望慰問了受傷記者及家屬。市委對此高度重視,市委副書記、紀檢委書記、政法委書記焦亦民及時趕到現場,了解事故情況,並要求施工方及相關部門妥善處理善後事宜,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當天下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新江及市新聞工作者協會領導,專程到醫院探望並向陳愛英表示慰問,並囑咐烏魯木齊晚報社領導轉達對殉職記者家屬的慰問,全力做好善後工作。自治區和烏魯木齊各媒體同行代表,也先後前往醫院看望慰問。
烏魯木齊晚報社於當日向全體員工發出倡議: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拜璐和陳愛英愛崗敬業、勇於奉獻的職業精神,做好本職工作。烏魯木齊晚報同仁和疆內外新聞媒體工作者通過多種形式悼念因公殉職的記者,為受傷記者送去祝福,以此表達對兩名記者的敬意與慰問。
作為一名新入職的記者,拜璐獨立采寫了第一篇稿件《火車南站有支“指路大軍”》,這也是她采寫的最後一篇稿件;
在報社同事的眼中,拜璐是一位機靈可愛的小姑娘,說起話來嘴角上揚,總是忍不住笑……
市民、同仁悼念市民、同仁悼念
2013年4月18下午20時拜璐個人微博上發布送行信息:“各位拜璐的親朋好友:萬分悲痛地告知大家,拜璐於4月18日上午離世歸真。葬禮將於4月19日下午15時的北坊大寺舉行。請穆斯林或非穆的你們都能來為她送行。謝謝大家的關心。她一定有天使的指引。”

個人作品

這是拜璐采寫的最後一篇稿件。
原文如下:
火車南站有支“指路大軍”
新疆網訊(記者拜璐) 4月17日10時,市民王雪紅開車從火車站接上人去奇台路,在路上卻被堵住了。她停下車正犯著難,一位老人湊過來給她指了一條路。
“ 你沿著車站南側走出去,到阿里路與雅山北路交會處一直向北走,途中注意看指示牌。”這位指路的老人對線路很熟悉,指完路後不等王雪紅說謝謝就擺擺手走了。
記者隨後找到了這位老人,他叫羅克家,今年68歲,是火車南站老年義務指路隊中的一員。
“ 指路的人不止我一個呀!我們有支指路大軍呢!”羅克家說。
在火車南站廣場除了老年義務指路隊以外,巡邏員、保潔員,賣報紙、賣飲料的商販,都是指路人。
這些不同職業的人,都在為有需要的人義務指路,他們組成了一支火車南站的“指路大軍”。
火車南站管委會工作人員陳瑞韌也是指路人之一,記者找到他時,他正給一位初來烏魯木齊打工的重慶人指路。
“到那邊的BRT 車站乘坐1號線,到紅山下車。”陳瑞韌說,每天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人向他問路,“有的人根本分不清南西北,我們指了路,他們也不會走,好幾次我都會把他們送到公車上。”
陳瑞韌說,一個月前,有個小伙子剛下火車來問路,陳瑞韌了解到小伙子想打工掙錢,但初到陌生城市,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陳瑞韌知道正好有個攪拌廠在招人,不僅把聯繫電話給了小伙子,還把他帶到車站,送上公車。
13時許,剛下過小雨,天氣還有點冷,羅克家還在廣場上尋找需要幫助的人,他說火車南站是烏魯木齊的視窗,“指路大軍”的每一位成員都會一直堅持下去,讓旅客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

紀念詩句

《年輕的你》
——致拜璐(選自烏魯木齊晚報記者拜璐紀念館)
年輕的你
永遠二十一歲
花一樣的你
我不相信就此枯萎
我問上蒼,上蒼
不語卻流下漫天的淚水
年輕的你
我不相識的妹妹
雖在彼岸你要記得綻放
你在此岸未盡開的美
《紀念拜璐:其實,你還可以》
打通電話跟爸媽道一聲平安
說在晚報開始熟悉一張張陌生的新聞臉
其實,你還可以
打開QQ敲響跳躍的鍵盤
告訴同學們當記者是收藏了很久的心愿
其實,你還可以
站在報社門口沿高架橋張望遠方
憧憬未來計畫夢想期待轉正後那一聲呼喊
其實,你還可以
用感動記錄下建設者的汗水與辛酸
讓師兄幫你寫篇特稿過華燈初上到夜色闌珊
其實,你還可以
妙筆生花在今天明天后天甚至來年
隨車採訪踏春踏雪去社區去工廠去田間
但這一切都不可能
伴隨田字路的延伸
你的青春凝固在了採訪第一線
訊息傳來糾結著我的錯愕
突然回想起十幾年前
如你來到這個大家庭的第二天
風的使者也變得沉默
一顆顆蠟燭漸漸在心中燃亮
輪迴里等待你即將誕生的童子面
晚報在記錄
我們在憂傷
烏魯木齊在你的離別後必將地覆天翻
微笑吧,拜璐
你師弟師妹的背影里
都會有你感動記者稱謂的無數個瞬間
其實,你可以不走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