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寶山明清碑刻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的一處碑刻。碑刻位於招寶山威遠城內,原有40方,現存9方,其中明代4方,清代5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招寶山明清碑刻
- 所屬年代:清代
- 類別:碑刻
- 地理位置: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
招寶山明清碑刻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的一處碑刻。碑刻位於招寶山威遠城內,原有40方,現存9方,其中明代4方,清代5方。
招寶山明清碑刻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的一處碑刻。碑刻位於招寶山威遠城內,原有40方,現存9方,其中明代4方,清代5方。碑刻多為明清駐鎮海軍政官員的題詞和碑記。明代碑刻包括欽差督撫都御史蘇茂相題“海天清晏”碑、鎮浙都督何...
在鎮海招寶山上的威遠城內,有七座碑刻,其中明代四座,清代三座,碑高2至2.4米,寬1至1.2米,碑刻多為明清駐鎮海軍政官員的題詞,內容有稱譽鎮海口海防歷史地位、抗擊外敵決心的,有描述倭寇平定後海上太平景色的,而且每塊碑刻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作品。1996年11月,碑刻與其他海防遺址一道,被國務院公布...
明清碑碣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威遠城進道左側,豎立著9塊碑刻,其中明代4塊,清代5塊。明清碑碣碑高2至2.4米,寬1至1.2米。明代4塊分別是海天清晏碑、撐半壁天碑、擎天鰲柱碑和天開圖畫碑。清代5塊分別是重修招寶山寶陀寺碑、海天雄鎮碑、招寶山寶陀寺續修碑記碑、永清四海碑和鎮海防夷圖記碑。
碑林位於鎮海招寶山山頂,走過圓通寶殿,眼前即是一條石徑。石徑的一側是城牆,另一側就是明清時代的碑刻,石碑的底座埋落於樹叢中,蒼苔斑駁,碑上刻著遒勁的字型,有讚譽招寶山在海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撐半壁天”“擎天鰲柱”“海天雄鎮”“天險崇開”;有描狀倭寇平定後海上太平景象的:“海天清晏”“天...
鎮海口海防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甬江入海 口,始建於明代,面積約4平方千米。鎮海口海防遺址,包括雨江北岸鎮海區招寶山的威遠城、明清碑刻、月城、安遠炮台、梓蔭山的吳公紀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記、泮池(裕謙殉難處)、吳傑故居等8處;甬江南岸北侖區的戚家山營壘、金雞山嘹台、靖遠炮台、平遠炮台、...
迄至明清,已成為朝廷的一項慣常舉措。 [75] 大運河漕運畢竟是專制集權政治的產物,具有這種體制中的諸多劣根性;更為重要的是,漕運也是封建王朝攫取天下財富的手段之一,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當中國步入近代社會後,漕運便在社會的巨變中走向消亡。 [75] 現代狀況 播報 編輯 保護碑刻和其他省份部分河道淤塞...
境內有A級景區:招寶山旅遊風景區、九龍湖旅遊度假區、鄭氏十七房景區和寧波幫博物館等。2023年,鎮海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2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7%。三次產業之比由2022年的0.5:68.6:30.9調整為2023年的0.5:68.5:31.0。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73610元。歷史沿革 ...
阿育王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寺內的飽學禪僧刻印了許多佛經,還保存了一批唐宋以來的名人碑刻、舍利塔等珍貴文物,以宋朝的蘇軾書《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宸奎閣碑》最為珍貴。此外還編寫了一部《阿育土山志》,為研究古代中國佛教史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保護措施 1981年4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
明清二朝五百五十年間,均為金華府治所在地。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光復時府廢,金華縣直屬浙江省。民國三年(1914年),設金華道,轄金華、衢州二府地,道尹駐道前街。民國十六年(1926年),道廢,金華縣又屬浙江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於金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花岙兵營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高塘島鄉花岙島,是明末清初東南沿海地區一處規模較大的抗清軍事設施遺址。花岙兵營遺址用礫石堆砌而成,保存尚好。由主兵營2座、小型兵營10處及防禦牆、關隘、望所、烽火台、地道、路障等諸多附屬設施組成。雉雞山、高塗岙兩處兵營遺址面積最大。花岙兵營遺址作為古代軍事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