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某些人的生活中, 似乎有一股看不見的暗流透過潛意識牽引左右他們的生活,影響他們的判斷,主宰他們的決定,甚至欺騙他們誤以為做的決定是明智而正確的。這股暗流,我們稱之做“拖累症”。 就廣義而言,拖累症可被定義為“對人、行為、事物的沉溺”。拖累症是指希望通過控制外在的人、事、物來控制內在的情感。對拖累症患者而言,“控制”或“失控”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重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拖累症
- 外文名:Codependency
- 定義:對人、行為、事物的沉溺
- 特點: 受縛與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
簡介,帶來的問題,特徵描述,想替別人扛責任,
簡介
假如在某些人的生活中, 似乎有一股看不見的暗流不停地造成各種無法言喻的悲哀和痛苦。這股暗流透過潛意識牽引左右他們的生活,影響他們的判斷,主宰他們的決定,甚至欺騙他們誤以為做的決定是明智而正確的。這股暗流,我們稱之做“拖累症”。
就廣義而言,拖累症(Codependency)可被定義為“對人、行為、事物的沉溺”。拖累症是指希望通過控制外在的人、事、物來控制內在的情感。對拖累症患者而言,“拖累症者受縛與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
當一個拖累症患者的沉溺對象是另外一個人時,他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複雜的互相依賴關係。拖累症患者會因為太受另一個人的羈絆,以至於他的自我、個人價值嚴重地受到鉗制,甚至可能因為他人的個性和問題,而把自己完全抹殺了。
帶來的問題
此外,拖累症患者也好比一個吸塵器,瘋狂地把人、化學藥品(主要指酒精、藥物、毒品),或其他東西 – 金錢、食物、性、工作吸向自己,他們無止境地掙扎著,拚命想要填滿心中的情感空間。有位患者曾經這樣描述:“那種感覺,就像你是一個甜圈,中間是空的。總之,在我裡面好像有個什麼東西不見了, 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洞。”
文明社會裡,都市人有1/4的機會遭遇拖累症帶來的問題 – 離婚、人際關係障礙、濫用藥物、強迫行為、無故發怒、沮喪等等。這些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問題將不斷地吞噬著你快樂的人生,使你的生活陷在悽慘的境況里。而最大的悲劇,就是拖累症患者有著世代相傳的特性。第一代家庭若出現嚴重的拖累症問題,他們的子女將不知不覺吸收這些問題,並將之帶入新的家庭。同樣的問題將再次出現,悲劇就如漣漪般一代一代擴散下去。沉溺或失調的形式每代可能不一樣,例如一名酗酒的父親生出一個工作狂的兒子,這個兒子又生出一個揮霍過度的女兒。形式雖然改變,但實質並沒有變,原來的問題仍然存在。這種情形就仿佛一股巨大的力量,摧毀著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沒有停止。拖累症可被治癒,儘管很難,先要“進入最深的痛苦”中(這些痛苦往往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帶來的),然後才能從底部上升。但是,為了讓悲劇不再在孩子身上重演,也許我們真得鼓起勇氣來!
特徵描述
我想告訴你,如果你渴望自己從過去的噩夢中被釋放出來的願望越強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你獲得的益處可能是不可估量的,你的子女也將因此受益。幸福、快樂,以及擁有真誠愛的能力,都取決於你現在的決定。下面,就讓我們就拖累症的特徵描述一下吧!
1. 拖累症者會受一種或多種不可抗拒的強迫行為驅使。
這些強迫行為從外表看,有時未必“不好”,事實上,有些強迫行為就社會某一層面而言反而會被給與很好的評價,入工作狂。但不管這些行為使被社會接受還是被拒絕,它們都屬於強迫行為。常見的有:酗酒、吸毒、對他人身體的虐待、工作狂、飲食失調和性沉溺。還有一種程度更微妙的強迫行為,例如非計算不可、非要將東西排成幾何圖形或非要直線排列的習慣、不停地洗手的習慣等等。
2. 拖累症者受縛與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
過去的種種經歷 – 我們的教養、父母的童年、甚至追溯到祖父母的成長階段 – 這些經歷就像一隻只怪手,緊緊抓住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它們對我們的影響有時是微弱的,有時是巨大的。有些可能對你有益處的,有些可能毀掉你的生活。
3. 拖累症者的自我評價和成熟度通常很低。
患者通常都要在生活中在不同的地方去比較,從而證明自己的價值。比如比較學業成績的高低、工作職位/薪水的高低、美與醜、善於惡。
4. 拖累症者認定自己的快樂取決於別人。
拖累症者的快樂,幾乎完全取決於別人身上,建立在別人的行為、想法上。比如一些情侶覺得只要對法快樂、或者要滿足對方,自己才能得到快樂。又例如有的丈夫認為除非妻子肯聽他的話,他才會快樂,他的婚姻生活才能改善。
5. 拖累症者對他人有過度的責任感。
拖累症者個人強烈的認為,他應該為每個人的快樂、情緒、想法、行為負責。
“如果我不插手,他一定會犯嚴重的錯誤。”
“是我讓他陷於悲慘。如果我努力工作改善情況,他就會快樂。”
“我不想做這個工作,是某人要求,我才做的。我的需要永遠不及某人的需要重要。”
6. 拖累症者處理依賴與獨立的關係時,表現得不穩定、缺乏平衡,這種處理方法極大地破壞了他們與伴侶或親友之間的關係。
7. 拖累症者善於否認和壓抑。
8. 拖累症者對於他們無法改變的事情憂心忡忡,想盡一切辦法試圖改變它。
9. 拖累症者有著兩極化的生活。
10. 拖累症者無法放棄不斷尋找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東西的願望。
這是西方心理學發現的最為普遍的心理障礙的初級現象,所有抑鬱症,焦慮症的前身都是緣於拖累症。
想替別人扛責任
當別人遇到問題時會感到莫名其妙的焦慮與負疚
當別人遇到問題時,會有難忍的衝動去給人建議或是一些自以為是的安慰
構想別人需要你,當你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時怒氣橫生
為了取悅別人而作踐自己。
只有在“給與”時,心中才覺得舒坦
受別人恩惠時,充滿負疚與不安
常會尋覓需要你的人,在他們那裡,你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
拖累症者有一種或以上的不可抗拒的強迫行為的驅使
拖累症者受縛於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
據估計中國的拖累症患者很多,但出於文化的原因,很多人不能有效的意識,拖累症雖然不會直接導致嚴重精神問題,但肯定對生活素質造成很大影響。
廣義而言,它可被定義為“對人、行為、事物的沉溺”,是希望通過控制外在的人、事物來控制內在的情感。對拖累症患者來說,“控制”或“失控”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重心。
拖累症的十大特徵:
1. 拖累症者會受一種或一種以上不可抗拒的強迫行為驅使。
------在生活中我最希望得到什麼,有沒有什麼習慣或者重複性的模式主宰了你的生活?
2. 拖累症者受縛於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過去的種種經歷,緊緊抓住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影響有時弱,有時巨大;有些有益,有些可能毀掉你的生活。
------今天在你的心中還常聽到父母責備的聲音嗎? 聲音大嗎? 頻繁嗎? 像"你什麼事都做不好!" 這樣的話是否常迴蕩在你的心頭?
3.拖累症者的自我評價和成熟度通常很低。常常是混亂的、破碎的,經常處於兩個極端。
-------你對自己滿意嗎?面對不公正的批評你會為自己辯護嗎?你是否覺得自己似乎沒有朋友?這對你的自我評價有什麼影響?
4.拖累症者認定自己的快樂取決於他人。
5.拖累症者對他人有過度的責任感。
-------對他人(非不獨立的孩子)有過度的責任感,強烈地認為,我應該為每個人的快樂、情緒、想法、行為負責。
6.拖累症者處理依賴與獨立的關係時,表現得不穩定、缺乏平衡,這種處理方法極大地破壞了他們與伴侶或親友之間的關係。
拖累症的反面(值得一提再提)並非獨立。沉溺行為中的依賴者與拖累症者都是過分獨立,他們蔑視全世界,抗拒正常理念,抗拒社會常識和道德觀,這些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東西。
拖累症的反面是互相扶持。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建立一個正常的人際關係的需要。這種需要從上帝而來,而且上帝賦予我們可以在依賴與獨立之間建立起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的能力。健康的互相扶持類的人,一方面能夠完全信任他人,對他人敞開胸懷,容易因此受傷;但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有完整的自我形象,所以無須他人的幫助,受傷後也能自我復原。
7.拖累症者善於否認和壓抑。
拖累症源於第一代問題家庭,但他們會真誠地為原生家庭辯解。如果拖累症者能回憶起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通常是些支離破碎或無關緊要的事情,或者是已經被他們美化和修飾過的。他們看事情一向不客觀,無視情況的惡化,即使最糟糕的情況,也能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8.拖累症者對於他們無法改變的事情憂心忡忡,想盡一切辦法試圖改變它。
拖累症者試圖控制那些超過他們控制之外的人、事、物,因此永遠都有挫折感
有負面評價的人常有失敗的預期心理,因為他們潛意識裡相信自己是個失敗者,當他們展望未來的時候,他們只看到失望和挫敗。如果不幸印證,只會更加深他們的自卑感。
9.最重要的是,拖累症者的生活非常極端
缺乏自我肯定是拖累症者在生活和態度上兩極化表現的另一個原因。
10.拖累症者無法放棄不斷尋找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東西的願望。
這十個特徵在三方面影響著拖累症者每日的生活:
1。我們的家庭觀及成人觀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我們注定回重演記憶中的家庭經歷。
2。除了重演童年經歷以外,這些經歷影響著我們成年後大部分的決定,包括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3。邏輯和理性思考在上述兩種狀況面前軟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