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拖拽聲納
- 外文名:towed sonar
- 類型:聲吶
- 裝備位置:反潛艦艇
簡介,結構特點,發展趨勢,
簡介
戰術型拖曳線列陣聲納裝備於大、中型反潛水面艦艇和攻擊潛艇,拖曳電纜與線列陣總長達1000米~2000米被動探測距離50海里~100海里,最大拖曳航速可達30節。水面艦艇的戰術型拖曳線列陣聲納,與艦殼聲納或拖體聲納配合工作,被動接收主動聲納發射聲納信號在目標上產生的回波,其作用距離遠大於艦殼聲納或拖體聲納單獨工作時的主動探測距離,從而提高水面艦艇反潛搜尋能力。監視型拖曳線列陣聲納,主要裝備于海洋監視船。其拖曳航速極低。拖曳電纜與線列陣總長5000米以上在低聲頻和次聲頻段工作時,被動探測距離可達300餘海里。
結構特點
分拖曳式拖體聲納和拖曳式線列陣聲納兩類。
拖曳式拖體聲納
又稱變深聲納或拖體聲納。主要以主動方式工作。由拖體、拖纜、收放裝置和電子設備組成。拖體,由拖纜拖曳於水中,外形呈流線型,內裝圓柱形換能器基陣以及溫度、深度感測器等。拖纜,長數百米,由電纜和鋼纜組合而成,除用於拖曳拖體外,還用於保證拖體內的基陣和各種感測器與運載平台上電子設備的連線。收放裝置,包括機械絞盤、傳動裝置和液壓動力裝置,用於收放拖體和控制拖體人水深度。艦艇拖體聲納的拖體,平時放置在艦尾專用平台上。電子設備,可與艦殼聲納合用,也有單獨使用的。合用一套電子設備的,稱為艦殼/變深聲納,兩部聲納不能同時使用。單獨自備一套電子設備的,稱為獨立變深聲納,它可獨立工作,也可與艦殼聲納協同工作。拖體聲納基陣最大工作深度200米,最大探測距離10餘海里,拖體的最大拖曳航速可達28節。
拖曳式線列陣聲納
拖曳式線列陣聲納(towed array sonar),簡稱拖曳陣聲納。僅用於被動工作方式。由線列陣、拖纜、收放裝置和電子設備組成。線列陣包括前導段、儀器段、基陣段、後導段和尾段。前導段,對拖纜和基陣起緩衝、隔振作用。儀器段,安裝溫度、深度等感測器和接收。基陣段,是拖曳線列陣的主要部分,由上百個水聽器沿拖纜按一定間隔安裝,長達一百到上千米。後導段,也為隔振段。尾段,用來增加阻力以保持基陣的直線狀態。拖纜、收放裝置和電子設備的組成和作用,與拖曳式拖體聲納基本相同,但拖纜更長,電子設備以接收處理艦艇噪聲為主。拖曳陣聲納在使用很低的工作頻率時,仍能保持很高的指向性,獲得大的空間增益;線列陣橫斷面直徑小,能有效地防止動水噪聲的影響,對運載平台的航速影響小;基陣工作深度更深(幾百至千餘米),有利於利用會聚區效應和深海聲道進行遠程探測。拖曳陣聲納工作於被動接收方式,按使用目的分戰術型和監視型兩種。戰術型陣長100米左右,供戰術反潛使用,拖曳最大航速可達30節;監視型陣長1000米左右,拖曳速度較低,用於遠距離監視。20世紀50年代末,有的國家開始在水面艦艇上加裝拖曳式拖體聲納,它與艦殼聲納聯合使用,顯著提高了對潛探測距離和搜尋效率。此後,有的國家海軍在反潛直升機上裝備拖曳式拖體聲納。60年代初,隨著潛艇輻射噪聲降低和低頻檢測技術的發展,開始研製拖曳式線列陣聲納。70年代開始裝備使用,作用距離,戰術型為上百海里,監視型達數百海里,是實現遠程、超遠程監視水下潛艇的重要設備。至80年代,除裝備於反潛水面艦艇和監視船外,還裝備於潛艇、反潛直升機和飛艇。
發展趨勢
發展具有主動工作功能的拖曳列陣,實現主動探測遠程目標和遠程水聲通信;運用線譜檢測技術,檢測潛艇低頻線譜,進一步增大作用距離和提高對目標的被動識別能力;合理選擇基陣尺度,以減少拖曳時的動水噪聲;設計良好的控制裝置,使長線列陣在被拖曳過程中保持直線,並穩定在設定的深度上;進一步發展光纖拖纜和光纖水聽器拖曳線列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