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萃女書院

拔萃女書院

拔萃女書院建於1860年,由香港聖公會創辦。該校是香港一所視野面向國際的女子文法中學。拔萃女書院創校後,一直以政府津貼模式辦學,2005年9月後,轉為直接資助的模式辦學。該校培育具有崇高理想,能夠繼承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和民主信念,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學生,其辦學理念為“ 追求卓越”,力圖讓學生高效能學習,發揮潛能並樂於終身學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拔萃女書院
  • 外文名:Diocesan Girls' School
  • 簡稱:DGS
  • 校訓:Daily Giving Service
  • 創辦時間:1860年
  • 類別:文法學校,女子中學
  • 現任校長:劉靳麗娟 女士
  • 知名校友許文玲
  • 所屬地區:中國香港
學校簡介,歷史,戰後,捐款爭議,歷任校長,學校歷史,社堂,重建,著名校友,校歌,

學校簡介

英文名稱: Diocesan Girls' School
拔萃女書院
學校
拔萃女書院是中國香港的一所具有國際視野發展的文法學校。在1860年,由香港聖公會創辦,成為香港一所提供優質全人教育的女子中學。位於香港九龍佐敦道1號。以補助學校模式運作,英文為教學語言。學校被視為香港最頂尖的學校之一,學生在學術、音樂、體育方面均有成就。學校是G20學校(G20 Schools)之一。拔萃女書院是拔萃女國小的一條龍中學。此外,拔萃女書院是由學校的校董會管理,當中包括不少有才幹的行政人士,使該校運作完善,堅守辦學宗旨。自創校以來,該校一直是以政府津貼的模式辦學,從二零零五年九月開始,以中學一年級為起點,轉為直接資助模式辦學。

歷史

戰前
女拔前身為曰字樓女館,位於港島般鹹道東邊街,由施美夫會督夫人創於1860年。施美夫是維多利亞教區首任會督,被倫敦會屬下組織遠東女子教育改善協會(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派往香港。學校起初只收女童。1866年,更名「Diocesan Female School」。1869年,因財困,學校改為華籍女童收容所。同年,改為「曰字樓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男女兼收。
1913年,學校終於遷入九龍現址,之前為一片稻田 。20世紀20年代,學校採用Daily Giving Service的校訓。二次大戰期間,學校被日軍占用,改為憲兵總部。1945年9月,學校重開,Ms. Gibbins任戰後首任校長(淪陷期間她被關押於赤柱監獄)。Gibbins一獲釋,隨即渡海,回到校舍,校舍逃過遭洗劫的下場。

戰後

20世紀50年代,隨著近學校的煤氣站的關閉,學校能夠擴大校舍。建於愛德華時代的建築被拆除,新建了三棟校舍,以容納更多學生。1993年,學校啟動了一個大型擴建計畫,兩棟新校舍分別於1993年與1996年落成。此後,一個新階段的擴建計畫完成,於2007年1月12日正式揭幕。
2005年,學校慶祝其145周年校慶,有關其歷史的音樂作品「The DGS Girl」亦於沙田大會堂上演。
為紀念前校長Joyce Symons博士,拔萃女國小以「Daily Giving Joyful Service」為校訓。此乃「Daily Giving Service」之變體。
2006年,學校參加直接資助計畫。2009年,因舊址工程,學校臨時遷到深水埗青山道101號。2011年9月,因工程完成,學校遷回原址。同月,學校附屬國小 - 拔萃女國小,遷回佐敦道1號舊址。

捐款爭議

1976年,學校為其國小向政府提交一份申請表,及港幣1000元「自願募捐」,以興建新國小校舍。此舉找來不少公眾批評,更加大了有關名校收生的爭議。時任校長Joyce Symons回應,廉政公署已調查過募捐,而募捐是「無意間」提交的。
爭議也促成立法局要求擴充立法局教育界議員席位(Joyce Symons是立法局唯一教育界議員)。

歷任校長

任次校長任期備註
1.
Miss Wilson
1860年-1863年
2.
Miss M. Eaton
1863年-1866年
3.
Miss Oxlad
1866年-1870年
4.
Mr. W.M.B. Arthur
1870年-1878年
5.
Mr. G. Piercy
1878年-1892年
6.
Miss Johnstone
1894年-1898年
--
Ms. R. Hawker
1898年-1899年
代理
7.
Ms. E. Skipton
1899年-1920年
定下現用校名-拔萃女書院 (Diocesan Girls' School)
8.
Ms. C.A. Ferguson
1921年-1925年
定下校訓
9.
Ms. H.D. Sawyer
1925年-1939年
10.
Ms. E.M. Gibbins
1939年-1941年
淪陷期間遭關押於赤柱監獄
--
Various Acting Heads
1941年-1945年
代理,包括西門士夫人 (Dr. C. J. Symons)
--
Mr. J.L. Youngsaye
1945年-1946年
代理
11.
Ms. A.W. Hurrell
1946年-1951年
--
Ms. M. Fisher
1951年-1953年
代理
12.
西門士夫人(Dr. C.J. Symons)
1953年-1985年
首位混血及已婚校長
13.
劉龐以琳(Mrs. Elim Lau, JP)
1985年-1999年
首位華人校長
14.
劉靳麗娟(Mrs. Stella Lau, JP)
1999年-

學校歷史

拔萃女書院創辦於公元1860年,最初命名為“拔萃女子訓練學校”,由首位維多利亞主教史密夫的夫人向多個歐洲團體籌措經費建立,校址位於般鹹道東邊街 附近。六年後改名為“拔萃女子學校”。1869年,由於經濟困難,學校局限其服務範圍,只為孤兒及貧困華籍女子提供教育,直至1878年始獲得政府資助。 1913年正式遷往佐敦道校址(佐敦道1號),並於1920年訂定“勵志揚善”(Daily Giving Service)為校訓。
日軍占領香港期間,學校曾成為日軍憲兵隊總部,直至1945年九月始重新開放。五十年代學校相繼興建三座大樓以容納人數不斷增加之學生。
鑒於有提升國小及中學設施的需要,校董會決定作大型的擴建計畫,分別於1993年及1996年落成兩座新翼校舍,使學校設施更趨完善。
拔萃女書院於2008年實施校園重建計畫,暫搬到位於深水埗青山道101號的臨時校舍,待2011年9月,新校舍建成後菜。
拔萃女書院校內建築拔萃女書院校內建築

社堂

拔萃女書院目前共有五個社堂,分別以歷任校長命名。
社堂制度於1946年由當時的校長Ms. Hurrell引進,當時設有四個社堂,分別為Skipton、Sawyer、Gibbins和Smith(紀念施美夫會督夫人Lydia Smith)。
1951年,Mr. Hurrell辭職返英,Smith House不久易名Hurrell House。
1985年,校長西門士夫人退休後,校方設立第五個社堂,作為紀念。
自1899年以來的英國及混血裔校長中,只有Ms. Ferguson尚未有命名的社堂。Ms. Ferguson在任四年,定下校訓,1925年病逝於任上。

重建

由於重建前拔萃女書院及拔萃女國小位於佐敦的校園不敷套用,校方於2007年決定全面重建佐敦校園,以提供更多的教室、活動室及教學設施,容納因中國小結龍後增加的班別。
整個重建項目最終在2009年4月、即學校復活節假期後開始,經過2年時間後,並於2011年9月1日啟用,作為該校150周年校慶的其中一項慶祝活動。在重建期間,拔萃女書院和拔萃女國小的師生分別遷往位於深水埗及將軍澳的臨時校舍上課。校方把整個耗資近6億港元的重建計畫命名為「卓越菁莪」,當中中學部造價3.8億元,政府資助2億元,國小的造價則為2.1億元,政府資助1.6億元。因應整個重建計畫耗資龐大,校方啟動了一名為「DGS任務」的籌款計畫,舉辦抽獎銷售、校慶晚宴、步行籌款等各式活動籌款以支持重建所需的費用。
然而,在校方提出重建計畫的時候,曾經遭受大批舊生的反對,認為破壞了學校悠久的歷史、以及認為舊樓設備精良,足以容納所有的課堂進行。因而舊生們在重建計畫的初段曾成立各種團體,以及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作出抗議。
因為學校土地面積不足,學校的建築師決定在將大量不需要日光照射的設施遷移至校園14米高的基座,以騰出空間在基座再興建教學大樓。此外,中國小的教學大樓採用十字架式的布局,一方面爭取更多的空間興建附屬設施,另一方面亦讓教學大樓課室的景觀更加開揚,避免在新校園造成壓迫感。
新校園主建築共有十層,校園總面積由重建前的1.6萬平方米增至4.4萬平方米。中、國小共設有60個課室、25米游泳訓練池、1,400座位大演奏廳、 300人小教堂、田徑訓練場等一般學校不常見的設施。由於考慮到中、國小部是獨立營運的關係,兩校的大門分別一如以往地設於佐敦道加士居道。不過,為了顯示兩校緊密的關係,新校園的教學大樓中央設一名為「學習的階梯」的樓梯,樓梯,從校園3樓的教學大樓入口貫穿各層直至8樓。
因應新校舍面積較大,校方將之分開為六部分管理,分別為:
1. 國小部教學大樓(NEW JUNIOR SCHOOL CLASSROOM WING)
2. 國小部禮堂大樓(NEW JUNIOR SCHOOL ASSEMBLY WING)
3. 中學部大樓(NEW SYMONS WING & GIBBINS WING)
4. 中學部禮堂大樓(NEW ASSEMBLY HALL WING)
5. 賽馬會樓(JOCKEY CLUB WING)
6. 禮拜堂大樓 (NEW SCHOOL CHAPEL)
重建後的校園設有以下的新設的設施(部分):
設施樓層位置所屬大樓
1.田徑運動場
L4
中學部禮堂大樓(NEW ASSEMBLY HALL WING)
2.音樂廳
L1-L3
中學部禮堂大樓(NEW ASSEMBLY HALL WING)
3.網球場
L7
中學部大樓(NEW GIBBINS WING)
4.排球場
L9
中學部大樓(NEW GIBBINS WING)
5.中間花園
L5
國小部禮堂大樓(NEW JUNIOR SCHOOL ASSEMBLY WING)
6.國小部樓頂花園
L9
國小部禮堂大樓(NEW JUNIOR SCHOOL ASSEMBLY WING)
7.國小圖書館
L1-L2
中學部大樓(NEW SYMONS WING)
8.中學圖書館
L3
中學部大樓(NEW GIBBINS WING)
9.拔萃女廣場(DGS Plaza)
L2
/
10.舊生花園(DOGA Place)
L1
/
11.校務處
L2
中學部大樓(NEW SYMONS WING)
12.游泳池
L1
禮拜堂大樓 (NEW SCHOOL CHAPEL)
13.演講廳
L2
禮拜堂大樓 (NEW SCHOOL CHAPEL)
14.禮拜堂
L4
禮拜堂大樓 (NEW SCHOOL CHAPEL)
15.中學部禮堂
L2
中學部禮堂大樓(NEW ASSEMBLY HALL WING)
16.國小部禮堂
L1
國小部禮堂大樓(NEW JUNIOR SCHOOL ASSEMBLY WING)
17.國小部教室
L6-8
國小部教學大樓(NEW JUNIOR SCHOOL CLASSROOM WING)
18.中學部教室
L4-8
中學部大樓(NEW SYMONS WING)
19.外賓旅舘
L9-10
中學部大樓(NEW SYMONS WING)
拔萃女廣場及舊生花園
自從拔萃女書院創校以來,該校位於佐敦道入口的一小片空地一直都是校園舉辦活動的地方。在重建新大樓的過程中,建築師將有關的空地加以擴大,禁止車輛駛進,並廣植林木。與重建前不同的是,重建後的廣場更需擔當連線地面佐敦道正門入口至3樓教學大樓入口的角色,因此建築師在入口興建了斜台和樓梯到達二樓的廣場,並在廣場的另一邊興建通往3樓教學大樓入口的樓梯,以提升廣場的可達度。而位處廣場下層的一樓花園,則被命名為舊生花園(DOGA Place),展出學校的歷史文物。

著名校友

何錦姿:何東家族後人,社會活動家,羅文錦爵士夫人
何奇姿:何東家族後人,教育家,香港大學首位女畢業生
西門氏夫人:前校長及立法局議員
何楊展翹:油麻地小輪公司總監、市政局委任議員,九龍城區議會委任議員,何鴻鑾夫人
霍羅兆貞:前衛生福利局局長
黃錢其濂:前衛生福利司、前立法局議員
毛妹 : 芭蕾舞蹈家
蔡潔如:粵港合作統籌小組組長
任詠華 :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 歐萊雅—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得主
鄭汝樺 :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周凱旋:大股東
雷怡暉:雷瑞德家族後人及公關
莫文蔚:藝人
何韻詩:歌手
袁安愉:高偉紳律師行律師
黃丹儀: 作曲人、監製及歌手
孫泳恩:1973年香港小姐
徐詠璇:香港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部總監
蔡曉慧:前香港游泳代表
施幸余:香港游泳代表
林學華:金鷹證券董事
孫慧(傅明憲): 前藝人
夏嘉懋:時裝設計師
何志恩: 時裝設計師
程文輝:社會福利署第一位失明社工(已歿)
岸西:著名電影編劇、導演
談美琪:無線新聞記者、主播
王迪詩:香港作家
麥明詩:2015年香港小姐冠軍
龐卓欣:2015年香港小姐亞軍

校歌

Verse 1
Our Father, by whose servants
Our house was built of old,
Whose hand hath crowned her children
With blessings manifold,
For thine unfailing mercies
Far-strewn along our way,
With all who passed before us,
We praise thy name to-day.
Verse 2
The changeful years unresting
Their silent course have sped,
New comrades ever bringing
In comrades' steps to tread;
And some are long forgotten,
Long spent their hopes and fears;
Safe rest they in thy keeping,
Who changest not with years.
Verse 3
They reap not where they laboured,
We reap what they have sown;
Our harvest may be garnered
By ages yet unknown.
The days of old have dowered us
With gifts beyond all praise:
Our Father, make us faithful
To serve the coming days.
Verse 4
Before us and beside us,
Still holden in thine hand,
A cloud unseen of witness,
Our elder comrades stand:
One family unbroken,
We join, with one acclaim,
One heart, one voice uplifting,
To glorify thy nam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