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縣柳杜鄉拔奎村,位於清徐縣城西南10公里處,西南與文水縣相鄰,西北與交城縣接壤東距汾河4公里,村里15處有清徐,文水,交城三縣交匯點。全村有土地6420餘畝,人口3420餘人,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領導的幫助指引下,村兩委班子積極帶領村民調整產業結構,全村共種植優質巨峰葡萄和紅提葡萄3千多畝,酥梨14多畝,年產葡果6萬公斤,形成了規模化經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拔奎村
- 地理位置:清徐縣城西南10公里處
- 面積:642餘畝
- 主要產業:種植業和養殖業
農村經濟領路人,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歷史沿革,教育狀況,
農村經濟領路人
在農村生產第一線,時下正活躍著一個特殊的科技服務群體——800多名科技特派員,他們投身農村,與農民民眾結成多種形式的利益共同體,不斷開拓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路子。
地理位置
拔奎村
經濟發展
“經濟要發展,科技要先行,農民種養想致富,先向科技特派員問問路。”這是常掛在太原市杏花嶺區小返鄉村民嘴邊的一句話。種什麼、養什麼、加工什麼?農民都願意找駐鄉的科技特派員商量把脈。在鄉里,村民們都把科技特派員當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領路人。在小返鄉,種植果樹是山區傳統的農業項目,近年來,果樹產量不見遞增,效益上不去,農民們急著找區科技特派員“問診把脈”。為了解開鄉民的這個心結,杏花嶺區科技局特地邀請省農科院和市農科所、星火中心等駐區科技特派員來到小返鄉進行農業技術交流,了解農戶種植情況,並與農戶一起到果園查看該鄉果樹的長勢和種植品種。
杏花嶺區已派出了16名科技特派員。這些專家活躍在田間地頭,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帶動了試點企業、基地及周邊的農業結構調整,增強了農村經濟發展後勁。到年底,小返鄉人均年收入可增加400元。
歷史沿革
讓專家深入農戶,讓科技走向田園,不僅在小返鄉產生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為全市農業地區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近年來,太原市科技局緊緊圍繞“實施一個項目,推廣一項技術,帶動一批農戶,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組織特派員進村入戶,開展以種植、養殖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為主的服務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開展農業技術承包項目1000項,轉化農業實用科技成果300項,及時有效地將技術、操作規程傳授給農民,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拓寬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空間。
清徐縣徐溝鎮西楚王村的鄉土科技特派員韓衛兵引進奧古斯特葡萄、惠豐1號杏樹等新品種,指導農戶種植管理,目前,這些新品種在周邊地區推廣了百餘畝,累計創造經濟效益百萬元。東南坊村郭成義指導全村60餘戶養豬專業戶科學飼養、疫病防治,全村豬存欄達到1萬頭,每頭出欄豬多收益100多元。農民的科技素質不斷提升,將傳統農業的“苦幹”變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勞動成本和投入較低的“巧活”。
教育狀況
科技特派員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指導。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多層次、多內容、多類型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做到“上好培訓課,引好致富路,技能培訓手把手,跟蹤服務到地頭”幫助解決生產實際難題,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根據農民實際需求,按照“一本技術手冊、一張明白紙、一張培訓卡、一張教學光碟”的模式進行培訓。舉辦各類培訓1342次,培訓專業示範戶10萬餘人,發放技術資料12.68萬份。
培訓活動中,科技特派員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農民座談交流、現場指導,把被農民喻為“致富秘笈”的科技資料送到農民手中。太原市農科所研究員黃穀人進駐清徐縣柳社鄉拔奎村,吃住在農民家,深入果園現場給農民傳授果樹冬季修剪管理技術。古交特派員溫春旺進村後負責1500畝華陰杏的技術服務和培訓,使華陰杏畝產達到2500公斤,每畝收入1.5萬元。
由科技特派員牽頭,太原市組建56個農業專業協會,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目前,僅陽曲縣菜農協會已帶動蔬菜種植鄉鎮10個,種菜村123個,農戶17544戶,種植蔬菜6萬餘畝,初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創造出一批叫得響、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基地。
在新農村建設中,科技特派員通過科研項目的實施和帶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民開闊了視野,增加了收入,還幫助當地農民建立起新型農村生產合作組織,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