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拍攝的比例把握,攝影,攝像,錄像,暴光,感光,清晰度、明度與能見度,攝影台本與攝影闡述,拍攝順序表與拍攝對象,構圖,鏡頭角度與鏡頭動作,前景、後景及背景,起幅與落幅,實拍,拍攝角度,攝影方法,畫面色調,
影片拍攝的比例把握
拍攝一部影片所用的底片總尺數,往往是成品尺數的好幾倍。總尺數比 上成品的尺數後便產生了一個比例。拍片時不論準備的多么周到,還是會碰 到許多無法預知的情況,而增加了底片的耗損率。
攝影
攝影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攝製人員。攝製人員是一部電影造型藝術的體現者。一部電影——全體創作人員的勞動結晶,都是通過攝影人員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拍攝出來的。他與導演一起進行“創作”,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攝影人員,職責就是在導演的創作思想指導下,用攝影手段、技巧去實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和藝術構思。
二是用電影攝影機攝取景物影像的過程。通常包括三個步驟:
首先使景物形態通過透鏡在感光片上曝光,構成潛影;
其次將曝光後的感光片經顯影和定影等化學處理,得到明暗程度與景物相反或色彩與景物互成補色的負象,即底片;
最後,使另一感光片通過底片曝光,再經顯影和定影等化學處理而得到明暗程度或色彩與被攝景物一致的正象,即透明正片。也有使用反轉感光片拍攝的,經過顯影和定影等化學處理,直接得到透明正片。
攝像
攝像有兩種含義:
一指攝像人員。攝像人員是一部電視教材造型藝術的體現者。其職責是在導演創作思想指導下,用攝像手段、技巧去實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和藝術構思。
另外,指用電視攝像機攝取景物影像的過程。
錄像
錄像有兩種含義:
指使用錄像機的人員。
將電視攝像機攝取的景物影像用錄像機記錄在錄像磁帶上的過程。
暴光
感光材料受光作用的過程。曝光量的大小取決於感光材料受光的照度與曝光時間,即:曝光量= 照度×時間。照度可用光圈大小來調節,曝光時間可用遮光器(銥烀龐)速度來控制。電影攝影機中的膠片是恆速連續運轉的,一般除使用光圈外,有時也配合使用裝在機身內部的俗稱乙蹲影逵的遮光器的開角度大小調節曝光量。
1.曝光點
電影底片上獲得中級密度的景物亮度控制點,也是曝光組合選擇的基準點。在電影生產中,對它的選擇受如下相互關係的制約:中級反光率的景物亮度產生底片中級密度,經過標準光號印片而獲得銀幕最佳視覺效果。實際拍攝中,被攝體所處的具體光照條件是選擇曝光點和計量曝光時各種參數的主要依據。
2.曝光不足和過度
拍攝場景的光線比較昏暗,在拍攝時又未調整好光圈而致使拍攝出的畫面昏暗不清,稱為“曝光不足”,反之,稱為“曝光過度”。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本是攝影差錯所致,但有時為了獲得特殊的藝術效果,有意使曝光不足或過度。在兩種畫面交接時,運用曝光不足或過度這種特殊的技巧,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3.曝光反效應
指在增加曝光量後繼續曝光,使密度反而降低的反效應。
4.暗部曝光
用測光表暗部曝光點對準最低量度進行曝光,叫暗部曝光。暗部曝光使暗部層次分明,其餘部分都在底片有效光域之外,必然曝光過度,尤其畫面最亮部分發白、發毛。這種方法適用拍明調、軟調等畫面。
5.亮部曝光
測量景物選擇光域中最高亮度,用測光表亮部曝光點對準最高亮度進行曝光,這叫亮部曝光。這樣的方法,只能拍到選擇光域中的亮部階梯部分,其他漸暗部分都在底片上有效光域之外,必然曝光不足,缺乏層次。畫面中的高亮度部分層次分明,而陰暗部分成為暗影或剪影。這種方法適合拍“暗調”、“硬調”的畫面。
感光
1.感光度
表示感光快慢的數值。在規定的顯影條件下,測定感光材料達到一定密度值所需的曝光量,即:感光度= 常數。感光度的計量,國際上有很多標準,如我國暫行標準(GB),美國國家企業標準(ASA)等。
2.感光測定
以曝光量與密度的關係為基礎,檢驗感光材料性能和控制攝影及洗印條件的方法。將感光材料在感光儀中作階梯式、漸變式的曝光,經顯影后得出一條曝光量與密度值對應關係的特定曲線,即可測得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曝光指數)、反差係數(以r表示)、寬容度(亮度容納範圍)等特性指標。將光楔作不同時間的顯影,根據反差係數與顯影時間的對應關係,畫出一條 r= f(t)函式曲線,作為控制中的洗印條件的依據。
清晰度、明度與能見度
1.清晰度
又稱“象界”,攝影透鏡的成象在細微紋理上表現清晰的能力。物體的反射光點通過透鏡聚成焦點(實際上是分散圈),其大小可以決定透鏡的清晰度。若分散圈大,則透鏡的象界一定柔散,細微紋理不能顯示出來;若所有分散圈都很小,而組成的象能分辨出細微紋理,透鏡的象界可稱良好。這是屬於光學清晰度。此外,感光片解析度低、曝光過度,以及顯影液性質過強和顯影處理方法不當等,會影響影像的清晰程度,這是屬於攝影清晰度。
2.明度
攝影術語。由光線所產生的視覺明亮程度。明度不同於亮度,它是一種主觀方面的感覺,一種心理印象,不能直接測定。
3.能見度
通常是指物體能被正常的目力看到的最大距離。這裡是指影片畫面(映在銀幕上)在一定距離的情況下,被正常的目力所看到的清晰的程度,所以又稱“明亮度”。能見度的好壞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如攝影機解象力的好壞,拍攝時天氣、光線的好壞等。
攝影台本與攝影闡述
1.攝影台本
也稱“攝影設計”。為體現攝影創作意圖制定的具體拍攝方案。攝影台本包括分場設計、特殊效果及其具體措施。攝影(象)師要對每個鏡頭進行研究,從拍攝角度到布光,從拍攝時間到環境氣氛,從色調到光學鏡頭及光學附屬檔案,從拍攝方法到技術措施,均要加以周密考慮。攝影台本也是攝影(象)師最具體、最細緻的拍攝計畫。
2.攝影闡述
電影攝影師、電視攝像師拍攝前的工作術語。攝影(象)師接受拍攝任務後,在聽取導演意見的基礎上,自己全面分析影視稿本,然後向攝製組闡述他對稿本的理解,對影視教材各主要場景的構想、要求等。由於攝影(象)師的創作有所不同,攝影構思的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用文字表述,有的用文字加草圖。攝影(象)師必須在影視教材開拍前作出攝影闡述,並與其他創作部門進行交流,統一意圖,以便使攝影構思得以實現。
拍攝順序表與拍攝對象
1.拍攝順序表
按拍攝的方便性,而不是按最後放映的次序來安排鏡頭的稿本。場景拍攝順序,外景往往由季節決定。有時因演員同時接受兩部以上影視教材任務而調整拍攝次序。在同一場景中,鏡頭的拍攝順序主要考慮以相同拍攝方向的鏡頭為一單元,而且要先拍全景,後拍中、近景。合理安排拍攝順序可以節約布光、搭景和布置道具陳設的時間,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2.拍攝對象
即指鏡頭畫面中所表現的景物。一般情況下,這些景物都應在鏡頭焦點範圍之內,出焦點的景物不應屬於拍攝對象(即使它也在畫面之中)。但有時為了獲得某種特殊效果,攝影(象)師有意將拍攝對象弄成虛焦點。在國外將拍攝對象譯成“客體”。
構圖
原屬“造型藝術”術語,後常為影視教材製作者使用。這裡多是指影視教材畫面的攝影(象)構圖。攝影(象)構圖貫穿著影視教材創作的整個構思和再現過程。影視教材導演、攝影(象)師為表現作品的主要思想和美感,在一定的空間安排與處理人物的關係和位置,把個別的或局部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構圖要求有全局觀念,突出主體、畫面簡潔、形象生動、影調與主題結合。
1.攝影構圖
從廣義上說,攝影(象)構圖貫穿著攝影(象)創作的整個構思和再現過程。從狹義上來說,是指攝影(象)畫面的布局、結構而言。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又以比現實生活更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的表現手段,把客觀對象有機地組織安排在畫面里,使思想得到充分的表達。
2.運動構圖
影視畫面構思的主要表現形式。它由兩個因素組成:一是被攝對象運動,二是攝影(象)機運動,有時兩者同時形成綜合的運動。運動會使構圖不斷發生變化,攝影(象)人員要根據變化的特點組織畫面。在有人物和沒有人物的畫面里,攝影(象)機運動構圖的原則是明顯不同的。對於沒有人物的畫面,在作環境介紹時,根據所要表現的對象,不論起幅或落幅都要找出主要對象(或能表現環境特色的對象)作為構圖的依據。需要突出某個對象時,應以該對象作為構圖結構的中心;對於有人物的畫面,應以人物為畫面構圖的依據。攝影(象)機的運動,常伴隨人物的表演作複雜的場面調度,或跟隨人物運動,或作戲劇重點轉移,都要根據情節內容或景物的特色抓住主要因素來變化構圖。在運動構圖中,始終要注意方向、速度和節奏等因素的變化。
3.靜態構圖
即固定機位拍攝靜態對象,構圖組合基本不變。靜態構圖多為單構圖形式,但由於光、色變化使畫面產生多含義、多信息時,也可形成多構圖畫面。在衛星電視教材中,教師講課的畫面多為靜態構圖。
4.動態構圖
即被攝對象或攝影(象)機處於運動狀態,使畫面構圖組合發生連續或間斷變化。動態構圖是影視畫面所獨具的構圖形式。它一般為多構圖形式,有時也以單構圖形式出現,如攝影(象)機伴隨動體在無背景變化、無景別變化的空間運動時,就是單構圖形式。
在動態構圖處理中,要注意節奏感和上下鏡頭中動態造型因素的銜接。
動態構圖的另一含義是影視與繪畫、照相比較時,泛指影視畫面構圖。
5. 風景構圖
影視教材中無人物的景色畫面。因此就稱“空鏡頭”。它遵循一般的構圖原則,並選擇適當的光線條件和天氣狀況進行拍攝,以創造影視教材內容所需畫面的效果。常用以描述環境、表現時間流逝、季節變化、人物情緒、創造特定氣氛和暗示、隱喻等,對劇情內容起烘托作用。風景構圖多散置於影視教材各段落中,與特定劇情內容有內在的聯繫,處理時應注意上下鏡頭情節內容的貫穿及各組接因素的關係。在影視攝影(象)中,攝影人員要特別著力運用各種造型表現手段對風景構圖進行氣氛和情緒的渲染。
6.多構圖
畫面結構連續或間斷髮生變化的構圖形式,是影視區別於繪畫、照相等靜態造型藝術的重要特點之一。由於攝影(象)機和被攝對象的運動,影視畫面的構圖結構可以不斷發生變化而產生多構圖形式。影視場面調度複雜多變,光線明暗、焦點虛實、前後景變化,均能夠形成多構圖畫面。這樣的構圖在現代電影電視中的比重日漸增多。它不需要外部組接,在一個鏡頭裡以內部蒙太奇造型形式可以交待多種含義,傳遞多種信息,因而多構圖加強了攝影藝術的表現力。
7.單構圖
一個鏡頭內只表現一種構圖組合形式。單構圖在無聲電影時期運用較多。隨著電影特別是電視藝術的發展,影視場面調度日趨複雜,運動攝影得到廣泛運用,單構圖在一部影視中所占比例日趨減少。但導演和攝影(象)人員從內容出發,為表現某種特定的情緒和氣氛,追求某種風格,仍在一些影視片中較多地採用單構圖畫面,尤其在某些影視教材中單構圖畫面運用就更多了。單構圖多為靜態構圖,但有時攝影(象)機伴隨被攝動作移動,也會出現動態構圖形式。
8.匹配構圖
利用視覺規律造成視覺連貫性和保持畫面上興趣點位置的構圖。學生在觀看影視教材時,總是從銀(屏)幕上尋找興趣點,將注意力集中於這一點上。可以引起學生注意的興趣點一般是光學鏡頭對準焦點的對象、動的對象、線條匯集的對象、暗調畫面中亮的對象或亮調畫面中暗的對象、彩色對比中突出的對象等。攝影(象)人員在處理一系列的鏡頭構圖時,要考慮學生視覺注意活動的規律,注意對興趣點的處理。為求得視覺連貫性,相連續的畫面上興趣點的位置不宜跳動太大。
9.鏡頭構圖
即指影視導演與攝影(象)人員為表現影視教材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而在鏡頭畫面上安排、處理人物的關係和位置,把個別或局部的形象組成藝術整體。構圖要求有全面觀念。
鏡頭角度與鏡頭動作
1.鏡頭角度
這裡所說的“角度”,狹義地理解就是指攝影(象)機放在什麼地方來拍攝的意思。實際上,影視中的攝影(象)角度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拍攝角度、拍攝距離和拍攝方向,這三者彼此相關。對鏡頭角度不能理解為僅僅是拍攝美麗畫面的手段。它不僅要完成造型上的任務,同時也要完成刻作上的任務。結合具體影視教材的內容,恰當地運用鏡頭角度,會使影視教材的鏡頭結構精練、新穎,使影視教材的人物活動、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具有時間和空間極大的表現領域。不同的拍攝角度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2.鏡頭動作
即影視表現手段有別於舞台表現手段的關鍵之處。也就是指那些用不同方法處理的鏡頭的連線所產生的表現力量——所謂蒙太奇作用。電影電視正是用它配合角色的形體動作,推動劇情發展的。
前景、後景及背景
1.前景
在主體前面或*近鏡頭位置的人物或景物。前景有時可以安置在畫面的上下邊緣,或畫面的左右邊緣,甚至可遍布畫面。有烘托主體或直接幫助表達主題的作用,並能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均衡和美化畫面。在運動攝影(象)中能增強節奏感。運用前景時,應儘可能與內容密切配合。前景要美,富有裝飾色彩,但不能破壞畫面的統一,不能混淆主次表現對象。因場面調度和機位的方向變化,前景也可能相應轉換地位而成為後景。
2.後景
與前景相對應,是*近主體後面的人物或景物。在有前景的條件下,後景有時可以是主體;也可以是陪體,但多數是環境的組成部分。它可以豐富畫面形象,揭示內容;可使畫面產生多層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強空間深度感。畫面中的後景,以俯角度拍攝的效果最為明顯。後景在一定條件下亦稱背景,因場面調度和機位的多向變化,後景也可能相應轉換地位而成為前景。
3.背景
畫面中主體背後的景物。背景中包括後景、遠景中的人物、建築、山巒、大地、天空,也可僅僅是人物、靜物的襯底,只是一面牆、一塊黑板、一個台面或一塊布幔。在生活場面中,背景能表現人物和事件所處的時空環境,造成各種畫面氣氛、情調,幫助闡釋內容。在影視畫面中,主體與背景是圖與底的關係,以便相互形成對比。背景有動態背景、靜態背景;有繪製的、幻燈照明的、搭建的以及由特技合成的各種背景。可歸納為有象背景和無象背景兩種。有象背景應注意選擇典型環境,確定恰當的景物範圍以及影調、色調的處理;無象背景可有影調明暗部位、面積大小以及光影的變化,以烘托氣氛,也可作裝飾性處理,背景應力求簡潔。
起幅與落幅
1.起幅
運動鏡頭開始的場面。要求構圖講究,有適當的長度。一般有表演的場面應使觀眾能看清人物動作,無表演的場面應使觀眾能看清景色。具體長度可根據情節內容或創作意圖而定。由固定畫面轉為移動畫面時要自然流暢。
2.落幅
運動鏡頭終結的畫面。要求由移動轉為固定畫面時能平穩、自然,尤其重要的是準確,即能恰到好處地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景物範圍或主要被攝對象位置停穩畫面。有表演的場面要按罪人物動作不能過早或過晚地停穩畫面,當畫面停穩之後要有適當的長度使表演告一段落。落幅的畫面構圖要精確,但在特殊條件下,運動鏡頭之間相連線時,畫面也可不停穩,採用動接動的銜接方法。
實拍
攝影(象)人員擺好機位,布好光線(在外景和實景拍攝中還要等到需要的光照位置),導演認為各方面均已達到要求,就下令正式開機拍攝。
1.搶拍
採訪攝影(象)的方法之一;
故事影視片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拍攝方法。為了搶時間,以免季節、氣候發生變化,或為了及時攝下演員非常難得的某些感情真摯的表演,或為了利用真實的現場,都要運用搶拍方法。搶拍要求攝影(象)人員熟練運用攝影(象)機和充分利用造型表現方法,並有快速反應與當機立斷的能力。
2.偷拍
利用事先設定好的掩體或隱蔽場所進行不為被攝對象發覺的拍攝。新聞記錄片攝影人員常利用隱蔽場所拍攝街道上的行人以及社會生活各種場面。拍攝飛禽走獸的生活情況也常用偷拍方法。偷拍方法,是為了達到被攝對象表情自然、動作自如、場面真實的效果。
影視教材拍攝完畢,導演在剪接(輯)時發現有的畫面不夠理想或缺少必要的鏡頭,而重新組織到規定的場地中拍攝,這些工作習慣上稱為補拍。補拍的現象是時有發生的,因此對於搭制的某些重要布景不宜馬上拆毀。對於新聞紀錄片,為保證影片的真實效果,導演事先應做好充分準備,儘量減少補拍。
拍攝角度
1.平攝
攝影(象)機與被攝對象處於同一水平線的一種拍攝角度。平攝一般可以分為正面、側面、斜面三種。
正面拍攝,鏡頭光軸與對象視平線(或中心點)一致,構成正面拍攝。正面拍攝的鏡頭優點是:畫面顯得端莊,構圖具有對稱美。用來拍攝氣勢宏偉的建築物,給人以正面全貌的印象;拍攝人物,能比較真實地反映人物的正面形象。其缺點是:立體感差,因此常常藉助場面調度,增加畫面的縱深感。
側面拍攝,從與對象視平線成直角的方向拍攝,叫側面拍攝。側拍分為左側和右側。側拍的特點有利於勾勒對象的側面輪廓。
斜面拍攝,介於正面、側面之間的拍攝角度為斜面拍攝。斜拍能夠在一個畫面內同時表現對象的兩個側面,給人以鮮明的立體感。斜拍是影視教材中最常見的拍攝角度。
2.仰攝
攝影(象)機從低處向上拍攝。仰攝適於拍攝高處的景物,能夠使景物顯得更加高大雄偉。用它代表影視人物的視線,有時可以表示對象之間的高低位置。由於透視關係,仰攝使畫面中水平線降低,前景和後景中的物體在高度上的對比因之發生變化,使處於前景的物體被突出、被誇大,從而獲得特殊的藝術效果。影視教材中常用仰攝鏡頭,表示人們對英雄人物的歌頌,或對某種對象的敬畏。
仰攝的角度近似垂直,叫做大仰。一般表示人物的視點,以表現其暈眩、昏厥等精神狀態。
3.俯攝
與仰攝相反,攝影(象)機由高處向下拍攝,給人以低頭俯視的感覺。俯攝鏡頭視野開闊,用來表現浩大的場景,有其獨到之處。
從高角度拍攝,畫面中的水平線升高,周圍環境得到較充分的表現,而處於前景的物體投影在背景上,人感到它被壓近地面,變得矮小而壓抑。用俯攝鏡頭表現反面人物的可憎渺小或展示人物的卑劣行徑,在影視片中是極為常見的。
4.頂攝
攝影(象)機拍攝方向與地面垂直。用頂角拍攝某些雜技節目或歌舞演出,有獨到之處。它可以從通常人們根本無法達到的角度,把一些富有表現力的造型,拍成構圖精巧的畫面。頂攝的作用還在於它改變了被攝對象的正常狀態,把人與環境的空間位置,變成線條清晰的平面圖案,從而使畫面具有某種情趣和美感。頂攝角度在電影電視中並不多見。
5.倒攝
電影攝影機內膠片經過片門時,以反方向運轉進行拍攝的方法。用這種方法攝取的物體運動過程,以正方向運轉放映,可以獲得與實際運動方向相反的效果。倒攝常用以拍攝驚險場面。在電視攝像中,也常用倒攝方法。
6.側反拍攝
從被攝物的側後方拍攝,叫側反拍攝。這種攝法,人物幾乎成為背影,面部呈現較少,可以產生奇妙的感覺。
攝影方法
1.定格攝影
又稱逐格攝影。是採用機械或電子控制裝置,開動電影攝影機,每次只攝取一格畫面的攝影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能使形態漸次變化的圖畫或靜物表現在銀幕上,產生栩栩如生的活動效果。動畫、木偶、剪紙影片或電視片中活動字幕等,都用這種方法攝製。
2.降格攝影
拍攝時片門每秒通過的畫面格少於標準數字“每秒24畫格櫻??龐呈庇只指湊(C)常速度24畫格/秒。這樣,銀幕上的活動就比實際活動快,出現快動作現象。
3.快速攝影
又稱升格攝影。即電影攝影中以高於正常(24格/秒)攝影速度的攝影法。一般可根據需要,採用48、64、72、96……以至240格/秒的攝影頻率。運用這種方法攝取的景物運動過程,以正常頻率(24格/秒)放映出來就可以得到較實際動作慢的視覺效果。一般用於攝取某些特技模型或使某動作(如跳高、賽跑)以緩慢的過程現於銀幕,藉以分解和觀察。科研中,以每秒千格甚至萬格以上速度攝取瞬間過程,稱為高速攝影,以有別於快速攝影。
4.定時攝影
特殊攝影方法之一,又稱延時攝影。是利用延時自動控制器,按照預定的時間間距進行定格攝影的方法。在影視中常常看到含苞待放的花朵,頃刻之間就吐艷盛開的情景,就是根據自然規律和鏡頭長度的需要,預先規定每拍攝一格的時間間距,用自動控制器,逐格地進行拍攝而成的。當連續放映時,就出現花朵慢慢開放的過程,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再現於銀幕。這種鏡頭畫面,運用於科教片,可以科學、真實地闡明植物成長的過程;運用於故事片,則往往用於表達人物內心歡樂的感情或表示情節發展圓滿結束。
5.畫托攝影
即利用蒙置、馬斯克等畫托遮掉攝影(象)機的一部分視野,而進行拍攝的一種方法。利用畫托攝影可以獲得某些特殊的畫面。
6.變速攝影
即指改變正常速度(每秒鐘24個畫格)的攝影。升格攝影、降格攝影均為變速攝影。其目的是為了表現正常速度所達不到的某些特殊效果。
7.插片攝影
即在攝影機片門前插入一塊鏤孔的擋板來拍攝景物。如在一些軍事故事片中從望遠鏡中看到的鏡頭,便是在片門前插入一塊挖去兩個相連的圓孔的插片而攝得的。
8.顯微攝影
教學和科技影片常採用的攝影方法。即連線顯微鏡與攝影裝置,使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物象記錄於感光膠片上,從而獲得鏡頭畫面的攝影方法。它是揭示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的技術手段。用顯微攝影能記錄如細菌繁殖、成長等活動過程,從而使人們能真切地認識各種微觀現象。
9.接景攝影
即根據繪畫透視原理,在攝影(象)機前放置圖畫、照片或模型,代替一部分實景或布景,用以達到以小代大,以假代真的效果的攝影方法。接景攝影方法簡便有效,影視中使用較多。又稱“接景法”。
10.近接攝影
也叫“巨觀攝影”。取得影像與實物等大或放大數倍的一種攝影。依據透鏡的共軛焦點原理把攝影的物距縮短,象距加長,使攝影(象)機鏡頭接近實物,便能拍攝到和實物等大或放大數倍的影像。
11.空中攝影
在影視教材中,常用空中攝影來交待某地的地理概貌、大的環境氣氛等。不僅攝影角度高而且能產生平移效果,使觀眾對景物一覽無餘,很富藝術特色。
空中攝影一般選在上午或下午,因為上午或下午地面上的景物比較清晰,有足夠的照度,容易收到較好的影調效果。如果地面上有霧,那么拍攝時要使用適當的濾光器,以增強畫面的反差。
空中攝影時須注意:
事先和飛行員商量好飛行高度、速度和航線;
不要離拍攝目標太近。拍攝時,選用高倍焦距鏡頭,以調整畫面的大小,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12.模型攝影
特技攝影(象)方法之一。利用按比例縮小或放大的模型,代替實景或布景,攝取表現諸如火山噴發、洪水泛濫、地震破壞等災害場景,軍艦爆炸、汽車相撞、飛機墜毀等戰爭場面。模型攝影在影視中採用較多,可以獲得難以在實地拍攝的影視場面,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並能確保攝影安全和節約開支。
13. 水下攝影
影視特技攝影(象)方法之一,即在水中攝影(象)。攝影(象)者攜帶有防護罩的攝影(象)機和潛水裝備,潛入水中直接拍攝。水下攝影(象)可真實地反映水下景象,如水生動植物的生活、海底和河床的地質資料、考古發現等。水下攝影(象)在科研、軍事技術、體育、教學等方面套用較廣。
14. 水箱攝影
影視教材中的一些水下鏡頭,大多是在攝影棚里採用水箱攝影(象)方法拍攝的。拍電影電視用的水箱,仿佛一個巨大的長方形的養魚水箱,在水箱中,布置各種岩石、砂子作為海底的景物。在水箱後放置布景板,畫著各種水草或其他背景。拍攝時,把攝影(象)機放在水箱正面,只要注意玻璃上沒有反光,畫面中沒有帶進水箱的框線,拍出來的畫面就和在水中拍攝一樣真實。
15. 合成攝影
電影特技攝影法之一。藉助一次曝光或多次曝光,用模型、照片、圖畫代替實景或布景的一部分或全部,達到以小代大、以假亂真的效果;或者運用光學、化學、機械、電學等複雜手段,把在不同時間、地點攝取的景物組合在同一畫面中,創造出某些不能實際拍攝的場面。這種攝影安全經濟。常用的合成攝影有:接景攝影、背景放映合成攝影、活動遮片攝影、光學技巧印片等。
16.肖像攝影
即用影視人物外形以表現人物氣質的(造型)攝影。拍攝角度對人物肖像的完美有直接關係:角度稍高一點,可以使瘦的人稍豐滿一點;角度稍低一點,可以使胖人稍清秀一點;兩腮過方的宜側一點拍攝;雙顴過高的宜正一點拍攝;鼻子過高的不宜側拍;面部結構平坦的不宜正拍。要使人物肖像能充分體現人物性格,還要注意把人物的特寫、近景、中景、全景的鏡頭和影視中的場面調度,以及整個影視教材的情節有機地組合起來,把氣氛色調、空間地位、風景環境與人物的鏡頭結合起來。
17.錯焦點攝影
電影電視特技攝影(象)的一種。即在攝影機鏡頭前放一個多稜鏡進行拍攝。由於多稜鏡的作用,攝入的畫面便出現多影像重疊的現象。錯焦攝影(象)常用來表示醉漢或神志不清者的視象。在電視廣告中也常用錯焦點攝像。
18.紅外線攝影
影片特技攝影法之一,即利用紅外線作為光源,所用的感光片是由吸收紅外線波長的菁類染料增感而成。攝影所用的紅外光譜段在700~1300毫微米範圍內。攝影時,在鏡頭前加置暗紅至黑色濾色鏡以濾去日光中的紫外線及可見光,或使用紅外線光源照射被攝體,感光片在只有紅外線及少量紅色光下曝光,然後再經一般的顯影加工而得到正片。由於紅外線能穿透煙塵、薄霧,可在遠景和高空攝影中得到清晰景物形象,電視多用以在日光下摹擬夜景。
19. 多稜鏡攝影。
利用光線通過稜鏡發生折射的原理製成的稜鏡進行攝影的方法。多稜鏡的每個平面能把被攝影體折射出一個影像。需要幾個影像,要根據多稜鏡上有幾個平面而定。一般是3~8個平面。多稜鏡的鏡片鑲在一個可以旋轉的框子裡,以便把幾個影像調整在最好的位置上。使用時,多稜鏡需裝在主鏡頭前面。多稜鏡適合拍攝單個物體,使畫面具有神幻般的特殊效果。
20.透視合成攝影
這種攝影是在特製的透鏡合成裝置上完成的。工作原理是將動畫攝影機與電影逐格放映機的射線成90〗前倉茫?諫湎囈壞憒ψ爸靡豢榍閾苯俏45〉鈉矯娣瓷渚擔?瓷渚瞪戲絞峭渡漵跋裼玫囊?謊啞酵顧?婦擔??婦瞪媳閌且?喔???奶?娌AАU庋?塗梢允苟??閿盎?諗納閭?嬪系畝??⒆幟皇保?胩?嫦掠彌鷥穹龐郴?龐車氖稻盎?孀勻緩銑梢桓齷?妗
21. 活動遮片攝影
特技攝影的重要手段,背景合成攝影的一種。通常先在由單色光(紅外光、紫外光、鈉光或藍色光)照明的幕前,攝取演員的表演,然後藉助一條外形輪廓與演員表演完全相同的黑色剪影這片,把已曝光的部位遮住保護起來,再補攝任何所需的背景景物,使其成為一幅完整的畫面。這種工藝方法,由於演員的表演和發生在背景上的事物是分別拍攝後再組合在一起,故常用以表現電影中某些驚險場面或非現實的幻想情景。
又稱“停機再拍”。即把一個已經拍下的物品取走停拍,然後在原位置上放另一物品再拍的攝影方法。用這一方法拍攝的影視教材在放映時,原來的物品會突然變成了另一物品。梅里愛在1899年根據神話劇拍攝的影片《灰姑娘》中第一次使用了這種特技攝影方法。
23.特種攝影
不完全同於特技攝影的概念,特技攝影主要指攝拍的方法、技術。特種攝影更多地取決於拍攝設備,如顯微攝影、X光攝影等,均為特種攝影。
24.動畫攝影
拍攝動畫影片時所用的攝影方法,其主要特點是逐格拍攝。即動畫畫家需要將畫面畫成一張張畫片,而畫片中的景物、人物的動作是相互連貫的。然後將這些畫片一張張連續(逐格)拍下來。放映時,這些相互有聯繫的面面便產生卡通片的效果。
畫面色調
所謂色調就是指影視教材上不同顏色在畫面中的相互排列和相互聯繫。決定畫面色調的因素是被攝體的顏色特性、拍攝時的光線條件、攝影(象)機上校正景物色調的各種濾光鏡和光學附屬檔案。對於電影來說,感光材料性能和沖洗過程中的技術控制,也是影響畫面色凋的因素。
1.明調
影視色調種類之一。在畫面的面積上,白、灰部分占了很大比重,黑色較少。這種調子強調明朗、輕快的氣氛。但真記拍攝出明朗畫面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導、美、燈、道具等部門協作。明朗畫面中也要有少量的黑色或灰色,以造成鮮明的對比,使之更活潑、明快,造成一定的意境和情緒。
2.平調
影視畫調種類之一。在畫面的面積上黑白部分較少,灰的面積占了很大部分,因為它給人一種平整潔淨的感覺,所以稱“平調”。拍攝這種調子,不主張用燈光去渲染。它以客觀的態度把光分布得整潔,沒有大陰影,也沒有縱深的光影,使觀眾集中注意力,去欣賞演員的表演,欣賞多彩的服裝、背景。
3.暗調
又稱“低調”,是電影電視色調種類之一。暗調在畫面的面積上,黑色部分占有很大面積,自己只占25%左右。白色明部多用突出主體,起強調作用,有時也起對比作用。暗調給人一種沉重、深厚、哀傷的情緒,也可造成神秘、陰森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