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拍婆子
- 解釋作:“男孩勾搭不相識的女孩”
- 條件: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 高潮:高潮期為1968年
簡介,流行淵源,人群,裝備能力,被拍人,場合,方式,經典對白,規矩,拍成之後,
簡介
拍婆子是指北京的男孩通過與素不相識的女孩搭話來交朋友。它既是帶有準黑話性質的俚語,也是一種產生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生活時尚。
拍婆子流行於1967至68年的中國北京。流行高潮期為1968年。1969年,隨著“上山下鄉,全國一片紅”而退潮。
流行淵源
1966年夏,紅衛兵運動風起雲湧。僅僅半年多,被利用的紅衛兵即遭拋棄,由鬥志昂揚轉為頹廢消極。在複課鬧革命中,屬於老三屆的青年被排除於學校之外。曾經馳騁於歷史舞台上的老紅衛兵(人稱老兵)既無革命可乾,又無學可上。他們精力旺盛,欲望充沛,卻不知路諍畏健k們無聊煩悶,四處閒逛,無所事事,許多人又因父母受到衝擊,頓失依託,開始抽菸,喝酒,拍婆子,逐漸形成一種玩世不恭的風氣。北京因幹部子弟雲集而成為拍婆子的首善之地?
當時在校的中學生是上而不學。師道尊嚴已被批倒批臭,課堂如茶館酒店,來去自便。上課時,學生以學革命為主,兼學別樣,包括看小說(含手抄本的黃書)、說髒話、打架、夢周公、照鏡子。好像在課堂上吃東西的並不多,可能那時太窮,沒錢買零食。懵懂之中,在校生意識到自己未來的命運也逃不出上山下鄉。一些人受老兵的影響,也加入拍婆子的行列。
鑒於當時依然革命的氣氛和傳統意識,男女私事多少帶有幾分離經叛道。對青年人來說,革命加戀愛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誘發出巨大的激情。然而,首先“拍婆子”並不具有革命的含義,其次,許多拍婆子的男生並非尋求實質意義上的男女關係,最後,因為在“拍”的過程中多有第三者在場,具有團伙的行為意識,而非絕對意義上的男女私人行為。
“拍婆子”的社會時尚含有青年人逐漸甦醒的自我意識,老兵因失勢而更加固執地張揚自己的存在,幹部子弟與權勢脫不了干係的生活方式,女孩子本能地尋求團伙的保護,以及混混噩噩的流行時尚的跟隨者。
人群
男生,以老三屆國中生為主,年齡在15至18歲左右。當時,老三屆的高中生已經比較成熟,雖然也無事可做,但視拍婆子為小孩兒的玩意兒,一般不上街明“拍”,而是比較認真嚴肅地交結異性朋友,承擔生命中添加的含義。
據我的記憶,拍婆子的男生主要是幹部子弟或高幹子弟,其中包括革軍,革乾和一些文人官員的子弟。
城市貧民和工人子弟中的某些人可能有樣學樣,但是他們與幹部子弟壁壘分明,幾乎互不來往,老兵常常稱他們為痞子,對他們不屑一顧。畢竟,1966至1969的北京仍然是紅衛兵的世界。
雖然在非幹部子弟中,亦有“帶圈子”(圈子是又一黑話,帶有貶義,和一些地方的“破鞋”,女流氓基本同義)的說法和活動,但是“圈子”涉及的是更加單純的男女關係,所以“圈子”沒有成為許多年輕人追求的時尚。
裝備能力
上餐館的能力,到“老莫”(北京莫斯科西餐廳)“撮”一頓相當於如今獻你999朵玫瑰花。
在某種意義上,拍婆子本身具有一種權威性,能夠帶個漂亮的婆子出去是一種地位和權勢的象徵。
被拍人
被拍的女孩子以幹部子女為主,那些知名的婆子大多也是某個大院的幹部子女。菩薩蠻的《二百首》中提到的一二三四等女孩兒。其中一等為艱苦樸素的正經人,由於太正經自然不可入選為“拍”。第四等的女孩兒已經被“壞人”拉下水,常常有男孩伴隨,自然也無法成為婆子的候選人。所以候選人多集中於“二三等女孩”之中。
這兩類女孩都比較臭美。臭美就會導致打扮與眾不同,而打扮與眾不同則是婆子候選人的條件之一。
候選人的年齡一般在15-17歲不等,早熟者可小到14歲,而漂亮的也可高達18歲。
被拍者的詳細條件:
a.有幾分姿色。
b.因為15至18歲無醜女,所以有幾分姿色仍然不夠,還得有浪勁兒。據本人觀察,浪勁兒比姿色更重要。有三分姿色而無一分浪可能會遭遇“試”拍,但是很快便無人搭理,除非那女孩十分姿色,才令人屢試不爽,百拍不疲。而三分浪而一分姿色者,可能頻頻遭遇“拍”。
總之,姿色是充分條件,而浪是必要條件,這充分必要條件決定了被拍的頻率。浪勁兒通過衣著姿態表露。比如革乾子弟上下一身藍,著白邊黑懶漢鞋。衣服當然以新為好,但鞋更講究,必需黑白分明。以北京的氣候,保持“白”鞋邊不容易,所以鞋要新或常刷才行。革軍子弟一身國防綠。
頭髮梳兩把小刷子,小刷子梳得很低,不像如今的馬尾巴辮那么地高高在上。有些女孩後面梳著小刷子,還把幾縷頭髮亂七八糟地揪下來,披在前面。
每天一身藍,鞋邊白得晃眼。經常以左腿為重心站著,略微前伸的右腿抖動著。很少笑,非笑即酷。看人時揚起下巴嗑,從細長的眼角那么一瞟,帶著股浪氣。雖然並不算漂亮,可是卻經常挨拍。
場合
哪裡都可以拍。但是鑒於當時極少有PARTY等社交場合,男女相遇大多在路上,商店和學校。一般看上了,亦可跟蹤攔截。在老兵的帶動之下,當時在北京城區的東四、什剎海和王府井一帶,軍隊大院積聚之地的翠微路、八一湖一帶,常見一些青年成群結夥於街頭飛車,呼嘯來去,似紅八月遺風猶在。細心的人還會發現,數位男女青少年相跟行走,或佇立對話,但是其神態似相識又不似相識,這就是“拍婆子”的街景。拍婆子的街景反映了當時的年輕人對現實的迷惘,青春期的躁動欲望。他們將曾經追求崇高的激情發泄在拍婆子、打架“拔份”(這是當時的黑話。“拔份”,即在爭鬥或非爭鬥的活動中顯示自己的地位)當中。逐漸地,社會生活時尚從紅衛兵極端崇拜革命演變為不具備革命意義的,追求自我快樂。僅僅一年多,創造這兩種時尚的大部分年輕人又被更大的風潮——上山下鄉所席捲,在無盡蹉跎歲月中,在所謂廣闊天地里,他們無奈地消磨著自己的青春年華。看似陽光燦爛,實則晦暗破滅。
方式
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a.公共汽車式
在公共汽車偶然相遇,尾隨,找機會搭話。有時不惜跟隨目標,換車數次。據我觀察,這種方式的成功率比較低。如女孩覺察,惹出討厭,就可能甩掉尾巴。而且公共汽車上人多,不大容易找到搭話的機會。
b.騎車式
在學校或常來往的街道上看準目標,然後騎車截道。騎車的男孩騎到被拍者面前,突然煞車,但不下車,男孩兒一腳點地,歪著身子,開始和女孩搭話。因為其突如其來,女孩一般會不知所措。如果女孩不加理會,繼續走路,男孩還可以慢騎相跟繼續追求。這比公共汽車式的成功率高。
c.冰場式
滑冰時看中,快速滑到跟前,立即煞住。此時冰刀呲地一聲帶起冰屑,還可以在冰面上劃一條漂亮的弧線,顯示一番。趁女孩驚魂未定,開始沒話找話。滑冰技術好的,還可以故意輕微衝撞,藉機搭話。另外,換冰鞋也是搭話的好機會。一般而言,得益於冰場氣氛的烘托,這種方式有相當高的成功率。
d.排隊買票式
記得當年,除了樣板戲,很少有其他的文藝表演。所以電影院以及有特別表演的劇院前,常晃蕩著許多拍婆子的男孩,或不安分想被“拍”的女孩。
經典對白
男的:你們是哪兒的?(此為經典問句)
回答之一:
沉默,害臊,驚異,猶豫。
應對之一,此種表現說明對方的清純。即使立即掉頭走開,一言不發,也還有機可乘。
回答之二:
“我是…”
應對之二,這事成了一半,不過這樣的好事似乎不多。
回答之三:
“你問這幹嘛?”
應對之三:
可以說,“好像在哪兒見過你。”也可以直說“想跟你認識認識。”
總之,只要搭話,就可能上鉤。
回答之四:
“你管得著嗎?”
應對之四:
這女的不好惹,但是符合“答話既可能上鉤”的原則,所以還是有機可乘。這就得看男孩的功夫了。要琢磨怎么把這帶刺的玫瑰採到手,怎么將這狠巴巴的話圓過來。
回答之五:
“你姑奶奶有主兒了!”
應對之五:
糟,也許真碰上有主兒的了。這有主兒的女孩子,就被稱為某某的婆子。既然是婆子,就有可能惹起糾紛。解決糾紛要看你的實力。
也可能她根本沒主兒,只是在嚇唬你。
大膽的,不甘心的男孩兒會繼續問:“你能告我你是誰的婆子嗎?”
膽小的一般就此打住,以免是非。
規矩
盜亦有道,拍婆子有拍婆子的規矩。
如果要拍有主兒的婆子,即嗆行(流行語,即把別人的女朋友搶到手),按規矩就要和那婆子的主兒碴一架。碴起架來就沒譜了,可能被人給花了(“花了”為黑話,基本定義為用磚頭拍你個滿臉花),也可能被人叉了(“叉”也是為黑話,比花了更厲害,是打架動用括刀之類的)。碴架贏了,這婆子就歸你。大約1967年的冬天,北海冰場發生過一次大械鬥,起因就是因為兩個著名的婆子,其中的一個綽號“鎮北海”。
另一規矩是拍成與否完全憑雙方自願,如果人家明說了討厭你,你還死乞白咧地沒完沒了,你也可能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