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名稱,簡介,
名稱
拉達與克利希那觀火
簡介
在印度的帕哈里派細密畫中,以康格拉細密畫為最富詩意。有的畫上層層疊疊有多層情節,有的從描繪手法上加強形象的音樂性,故這種畫常被稱作音樂的繪畫。印度的藝術理論家也強調:畫家作畫應與音樂相諧調,從形象上喚起和暗示這種音樂性,把它轉變為具有視覺的價值。其次,我們發現這種畫與我國敦煌的千佛洞壁畫十分相似。中國敦煌早期的壁畫受到波斯與印度細密畫的影響,而印度的細密畫正是波斯繪畫影響的產物。
故這一幅拉達與克利希那觀火從處理手法上看,有著更多的波斯繪畫的特徵:畫面分幾個層次,突破了時空觀念,把不同地區和時間的事揉進一個畫面中。以克利希那與拉達這對情侶為主線,展開著不同的場面。在閨房內的一對情侶以開窗的方式展現:拉達摟著克利希那,顯出驚恐情緒,克利希那指著窗外失火處,說明已有人登梯救火。左邊是正在登梯滅火的家奴,一幢失火的樓房視窗正冒出熊熊火舌,由於驚擾,連院子裡的豬羊群也倉惶逃出廄棚。在右下角,是一院內的生活場景,奴隸們魚貫而入,在向宮內送貢物。貢品被高高抬起,進貢者露出嚴肅的表情。 這畫與前一幅《克利希那為拉達遮雨》不同,傳統的技法更多一些。表現克利希那的戀情傳說,是印度民間藝術常用的題材。它與印度的史詩、民歌、濕婆教詩篇等有著同樣的普遍性,是印度人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精神領域。但這種題材有時也出現一些矯飾成分,甚至還有色情的描寫,這在民間也是不少的。
黑天克利希那的故事連印度兒童都熟悉。據傳說,黑天的一生,是在快樂的田野環境中和遊玩嬉戲中度過的。他在農村勞動,愛好吹笛。他的笛聲激動過田野的少女少男,由此引出許多牧歌式的戀情故事。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此類題材的作品遺存很多,有些畫得十分精美。此畫現藏印度西姆拉旁遮普國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