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瑪尼諾夫:管弦樂》是“BBC音樂導讀”叢書第28篇《拉赫瑪尼諾夫:管弦樂》。在《拉赫瑪尼諾夫:管弦樂》中,Patrick Piggott論述了拉赫瑪尼諾諾夫的管弦樂曲:除了三首交響曲和四首鋼琴協奏曲之外,還包括了《岩石》、《吉普賽主題隨想曲》、《死之島》、《交響舞曲》以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基本介紹
- 書名:拉赫瑪尼諾夫:管弦樂
- 譯者:王次炤
- 出版日期:199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116664
- 作者:皮格特(Patrick Piggott)
-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 頁數:103頁
- 開本:32
- 品牌:花山文藝出版社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皮格特(Patrick Piggott) 譯者:王次炤
Patrick Piggott是一位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從1971年起,一直致力於拉赫瑪尼諾夫生平和音樂的研究,曾經在國會圖書館仔細研究了拉赫瑪尼諾夫的檔案。他在卡爾地夫大學任教多年。專著有《約翰·費爾德的生平與音樂》。
Patrick Piggott是一位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從1971年起,一直致力於拉赫瑪尼諾夫生平和音樂的研究,曾經在國會圖書館仔細研究了拉赫瑪尼諾夫的檔案。他在卡爾地夫大學任教多年。專著有《約翰·費爾德的生平與音樂》。
媒體推薦
前言
拉赫瑪尼諾夫作曲家與鋼琴家的雙重生涯,使後人對他產生了許多誤解。其中之一就是認為他主要是一位鋼琴音樂的作曲家,不過偶爾寫一點蠻不錯的鋼琴以外的其他作品,這種誤解至今還甚為流行。另一種誤解則是認為由於他是一位如此卓越的演奏大師,他的管弦作品必然在風格上趨向鋼琴化,更像是管弦化了的鋼琴音樂。當初,李斯特(Liszt)也曾遭受過這種誤導輿論的批評。實際上,儘管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獨奏音樂寫得非常美妙,但其數量並不很多,充其量不過是兩首奏嗚曲、兩組變奏曲和五六十首小品。而在另一方面,他的歌劇、合唱作品、歌曲、室內樂以及管弦樂等則構成了他全部作品中龐大而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在這些廣泛多樣的音樂形式里,他寫作起來與寫鋼琴音樂同樣得心應手。以下幾點時常被人們忽略:首先,拉赫瑪尼諾夫不僅是作曲家、鋼琴家,還是一位極具天賦的指揮家,他在歌劇院裡的表現與在音樂廳里同樣輝煌:其次,雖然茲維列夫(Zverev)的嚴格訓練加上他自身的天才,使他在很小的年紀就獲得了驚人的鋼琴技巧,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後來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又接受了綜合的和非常全面的音樂教育;還有,他在俄國音樂生涯的鼎盛時期中,雖然也以指揮家和鋼琴家而享有盛譽,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他的作曲家的身分。
拉赫瑪尼諾夫還一直在蒙受著其他一些錯誤觀念的困擾。我們可以聽到一種說法,拉赫瑪尼諾夫在1917年離開俄國,並在他四十五歲時決定選擇了國際音樂大師的生涯之後,他的創作力逐漸衰竭了。必須承認,有關這一錯誤觀念,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也有應該指責之處。當他的朋友梅特納(Nikolai Medtner)問及為什麼他不再寫作了時(真不知道梅特納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時候提出的?),他答道:“當旋律離我而去時,我如何能寫作呢?”這句名言被後人過分地濫用了。實際上,所謂“旋律” (人們都曾認為這裡所說的旋律是指創作的衝動,因為從他在俄國所寫的最後的作品——《圖畫練習曲集》[Etudes-Tableaux,Op.39]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對旋律的關注已讓位於對結構和音響的實驗以及對某種氣氛的營造)從來沒有離他而去,這一點從他最後十年的作品中清楚地顯示出來。然而傳說的影響是很難消除的,何況這個傳說至今還被當代的俄國人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在他們看來,一位俄羅斯作曲家一旦離開祖國的土壤就只能陷入沉寂。這種看法絲毫不顧及事實,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就是,在本書中所論及的十二首作品裡,有六首是寫於俄羅斯之外的地方。同時這種看法還置其他一些富於創造力的俄羅斯流亡藝術家的作品於不顧,這裡僅舉出幾位:貝諾埃斯(Ale-xandre Benois)、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夏加爾(Marc Chagall)以及斯特拉文斯基。更不用說還有普羅高菲夫(Prokofiev,他在流亡時期所寫的作品絲毫不亞於他回國後的創作),以及梅特納本人,他不管到哪裡都沒有間斷過創作,從不考慮周圍的環境如何。至於說到拉赫瑪尼諾夫本人,有著另一位流亡者(他所熱愛的蕭邦)的音樂時時縈繞在他的耳邊和指畔,他怎會真正相信令他無法進行創作的原因是由於他與祖國的分離,而不是由於他受國際鋼琴演奏大師身分之累過於忙碌所致呢?
……
拉赫瑪尼諾夫作曲家與鋼琴家的雙重生涯,使後人對他產生了許多誤解。其中之一就是認為他主要是一位鋼琴音樂的作曲家,不過偶爾寫一點蠻不錯的鋼琴以外的其他作品,這種誤解至今還甚為流行。另一種誤解則是認為由於他是一位如此卓越的演奏大師,他的管弦作品必然在風格上趨向鋼琴化,更像是管弦化了的鋼琴音樂。當初,李斯特(Liszt)也曾遭受過這種誤導輿論的批評。實際上,儘管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獨奏音樂寫得非常美妙,但其數量並不很多,充其量不過是兩首奏嗚曲、兩組變奏曲和五六十首小品。而在另一方面,他的歌劇、合唱作品、歌曲、室內樂以及管弦樂等則構成了他全部作品中龐大而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在這些廣泛多樣的音樂形式里,他寫作起來與寫鋼琴音樂同樣得心應手。以下幾點時常被人們忽略:首先,拉赫瑪尼諾夫不僅是作曲家、鋼琴家,還是一位極具天賦的指揮家,他在歌劇院裡的表現與在音樂廳里同樣輝煌:其次,雖然茲維列夫(Zverev)的嚴格訓練加上他自身的天才,使他在很小的年紀就獲得了驚人的鋼琴技巧,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後來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又接受了綜合的和非常全面的音樂教育;還有,他在俄國音樂生涯的鼎盛時期中,雖然也以指揮家和鋼琴家而享有盛譽,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他的作曲家的身分。
拉赫瑪尼諾夫還一直在蒙受著其他一些錯誤觀念的困擾。我們可以聽到一種說法,拉赫瑪尼諾夫在1917年離開俄國,並在他四十五歲時決定選擇了國際音樂大師的生涯之後,他的創作力逐漸衰竭了。必須承認,有關這一錯誤觀念,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也有應該指責之處。當他的朋友梅特納(Nikolai Medtner)問及為什麼他不再寫作了時(真不知道梅特納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時候提出的?),他答道:“當旋律離我而去時,我如何能寫作呢?”這句名言被後人過分地濫用了。實際上,所謂“旋律” (人們都曾認為這裡所說的旋律是指創作的衝動,因為從他在俄國所寫的最後的作品——《圖畫練習曲集》[Etudes-Tableaux,Op.39]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對旋律的關注已讓位於對結構和音響的實驗以及對某種氣氛的營造)從來沒有離他而去,這一點從他最後十年的作品中清楚地顯示出來。然而傳說的影響是很難消除的,何況這個傳說至今還被當代的俄國人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在他們看來,一位俄羅斯作曲家一旦離開祖國的土壤就只能陷入沉寂。這種看法絲毫不顧及事實,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就是,在本書中所論及的十二首作品裡,有六首是寫於俄羅斯之外的地方。同時這種看法還置其他一些富於創造力的俄羅斯流亡藝術家的作品於不顧,這裡僅舉出幾位:貝諾埃斯(Ale-xandre Benois)、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夏加爾(Marc Chagall)以及斯特拉文斯基。更不用說還有普羅高菲夫(Prokofiev,他在流亡時期所寫的作品絲毫不亞於他回國後的創作),以及梅特納本人,他不管到哪裡都沒有間斷過創作,從不考慮周圍的環境如何。至於說到拉赫瑪尼諾夫本人,有著另一位流亡者(他所熱愛的蕭邦)的音樂時時縈繞在他的耳邊和指畔,他怎會真正相信令他無法進行創作的原因是由於他與祖國的分離,而不是由於他受國際鋼琴演奏大師身分之累過於忙碌所致呢?
……
圖書目錄
前言
多樣化的管弦樂作品
《岩石》0p.7
《吉普賽主題隨想曲》0p.12
《死之島》0P.29
《交響舞曲》0p.45
交響曲
細小調第一號交響曲》0p.13
《e小調第二號交響曲》Op.27
《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0p.44
鋼琴與管弦樂作品
《升f小調第一號協奏曲》Op.1
《c小調第二號協奏曲》0p.18
《d小調第三號協奏曲》0P.30
《g小調第四號協奏曲》0p.40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0p.43
多樣化的管弦樂作品
《岩石》0p.7
《吉普賽主題隨想曲》0p.12
《死之島》0P.29
《交響舞曲》0p.45
交響曲
細小調第一號交響曲》0p.13
《e小調第二號交響曲》Op.27
《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0p.44
鋼琴與管弦樂作品
《升f小調第一號協奏曲》Op.1
《c小調第二號協奏曲》0p.18
《d小調第三號協奏曲》0P.30
《g小調第四號協奏曲》0p.40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0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