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地塊中西部林子宗群的Ar-Ar年代學和古地磁學研究

《拉薩地塊中西部林子宗群的Ar-Ar年代學和古地磁學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黃寶春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薩地塊中西部林子宗群的Ar-Ar年代學和古地磁學研究
  • 項目負責人:黃寶春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造就了青藏高原造山帶;該造山帶是當今固體地球科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是建立新的大陸動力學理論的最佳天然實驗室。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時限是正確認識和理解該造山帶形成與演化、高原隆升的動力學過程等的起點。陸陸碰撞是大陸岩石圈的相互接觸和大洋岩石圈的消失,而近南北向陸陸碰撞的最直接證據是碰撞帶兩側塊體古緯度的相互重疊。拉薩地塊古近紀古地理位置及變化對初始碰撞時限至關重要。本項目擬通過對拉薩地塊中西部林子宗群火山岩的Ar-Ar同位素年代學和綜合磁學研究,對拉薩地塊是否為剛性塊體、古近紀古地理位置及變化提供精細約束;對青藏高原與中亞腹地上發生的碰撞後構造縮短量及東西方向不同地段上的差異性進行研究;結合相關項目對特提斯喜馬拉雅晚白堊世-古近紀精細運動學圖像的研究成果,重建印度與亞洲大陸的碰撞過程,研究印度和亞洲大陸何時何地發生初始碰撞,為青藏高原造山帶的形成與演化等研究提供可靠基礎。

結題摘要

拉薩地塊碰撞前後的古地理位置研究是確定碰撞前亞洲大陸南緣的形狀及位置,繼而進一步約束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時間及位置、估計碰撞後亞洲大陸內部縮短量和變形模式的關鍵。本項研究通過對拉薩地塊東、中、西部晚白堊世至古近紀火山岩的Ar-Ar年代學及古地磁學的綜合研究,獲得了六個具有精確年代控制的古地磁極。通過這些古地磁極之間的對比及與同時代拉薩地塊古地磁數據的對比表明亞洲大陸南緣在碰撞前處於大約15°-5°N之間,為一準線性的帶狀構造,大約沿310°方位角呈北西-南東展布,很可能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東南亞西側一帶。通過將這些古地磁極與穩定亞洲大陸的古地磁極比較,得到亞洲大陸內部存在至少1100公里以上的地殼縮短,這一縮短量遠大於地表地質觀測所得,可能暗示亞洲大陸地殼自碰撞以來存在大規模的俯衝或擠出。通過與印度大陸的極移曲線進行對比,使用“fill the gap”的方法,得到西構造結附近印度大陸北向延伸量與印度-亞洲初始碰撞時間的函式關係。這些研究為進一步探討印度與亞洲大陸的初始碰撞過程提供了重要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