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祜族習俗
- 所屬地區: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部分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於瀾滄江以東各縣
- 主要習俗:以黑為主色、婦女留"魂毛"、喜戴銀器、背袋定情
拉祜族多數聚居於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部分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於瀾滄江以東各縣。拉祜族淵源於甘肅、青海一帶的古羌人。早期過著遊牧生活,後逐水草茂盛的草原,由北向南遷徙定居於瀾滄江流域。其服飾反映...
生活習俗等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漢、傣兩族的影響。明代,拉祜族曾出現在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市新平縣(當時的新化州)境內,文獻中稱他們為“果蔥”。清代,由於拉祜族地區戰事頻繁,拉祜族活動狀況在文獻中的反映日漸增多。清康熙年間編撰的《雲州志》、《楚雄府志》等稱拉祜族為“倮黑”。據有關文獻...
【點蜂蠟燈】拉祜族的傳統社會習俗。“蜂蠟燈”,是用蜂巢做成的蠟燭。拉祜族在節日、婚喪、祭祀活動中都少不了要燃點“蜂蠟燈”。據拉祜族敘事詩《蜂蠟燈》中講,很古的時候,有一對相戀的拉祜青年,扎體和娜娥,由於雙方家長為瑣事起隔閡而導致二人愛情的悲劇。扎體、娜娥為了覓求自由純正的愛情,只有雙雙服毒...
按拉祜族的說法,這叫"結婚不設宴,離婚要請客"。離婚時,採用一根線,男女各拉一頭,找個證明人,拿根火柴把線從中燒斷。從此以後,男女各走一方,永不相見。也可以由族長或寨老主持,雙方各執一對蠟燭,用剪刀將蠟條剪斷,就算完成了民族習谷意義上的離婚。一般情況下,拉祜族的家庭比較穩固,離婚的極少。拉祜...
拉祜族葫蘆笙舞歷史悠久,它不僅保留有傳統的祭祀樂舞,也保留著大量的生活勞動歌舞。從葫蘆笙舞中我們可以找到拉祜族人民的宗教習俗、生產生活習俗和節日習俗的演變及發展。葫蘆笙舞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均有模式性、群體性和變異性等民俗文化的特點。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作為強大的精神支柱統治著人民,滲透在生活的...
拉祜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拉祜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拉祜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拉祜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
拉祜族博物館按雲南瀾滄江孟連地區拉祜族傳統民居1:1復原,由當地工匠按本民族習俗和建築工藝在北京落建。於2005年建設,當年竣工開館。拉祜族博物館由民居乾欄式掌樓、小葫蘆場組成,規劃為拉祜族人家環境。並按當地氣候配置植被和種植特色農作物。占地面積372平方米,建築面積167.8平方米。館藏文物 拉祜族博物館...
第一章 拉祜族概況 第一節 族稱族源/5 第二節 人口與分布狀況/8 第三節 歷史沿革/11 第四節 生態資源/13 第五節 語言文字/14 第六節 民族區域自治/20 第二章 拉祜族的物質文化 第一節 生產習俗/23 第二節 飲食習俗/50 第三節 服飾習俗/60 第四節 居住習俗/67 第五節 交通習俗/78 第六節 ...
對稱建有兩間傳統民族風格房屋,左為茶展館(以茶之源、茶之魂、茶之歌三個方面用54張圖片展示雙江勐庫大葉茶原生地形象和茶葉產業發展情況),右為茶藝館(在牆體上精心製作一幅反映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飲茶習俗為主的壁畫,高2米,長13.8米)。塑像基座四周及中心廣場共鋪貼大理青石板530.9平方米...
雖然過大年和小年的傳說已經年代久遠,但直到現在,拉祜族一直保持著過大年和小年的習俗。每年的秋收過後,拉祜族就要為過年而忙碌起來。女人們要紡線織布做過年穿的新衣服;男人們要進山打獵,準備過年吃的野味;青年男女做蘆笙和口弦,準備節日的狂歡;孩子們做陀螺,搓麻線,準備過年的時候打陀螺玩。具體介紹 節...
戛摳 【戛摳】拉祜語音譯,意為“蘆笙會”。拉祜族年節活動。在過拉祜年期間必定要進行的一項民眾性的跳蘆笙舞活動。這一傳統習俗的原意是通過跳蘆笙“孕育神種”。
【火塘酒】拉祜族締結婚約之習俗。拉祜語叫“茲奪”。拉祜族青年男女經過互相了婿,建立感情後,便各自告訴知心的哥嫂、叔嬸,請他們轉告父母。父母得知,即托“茲嘎八”(為雙方商議、籌辦婚事的使者),帶上煙,酒、茶之類禮物到姑娘家去“求親”。“茲嘎八”到對方家後,得用傳統婚俗中的唱詞,委婉表達來意。
頁尼,拉祜語音譯,意為“家神”,雲南西雙版納拉祜族在家中供奉祖先的高台。該族尊奉祖先為家神。簡介 每家設1篾桌(長1尺、寬約0.5尺),上置竹製的蠟燭數對,周圍貼有白紙經幡,前方掛2個小竹筒,組成高台,視為家神的住所。習俗 每天早、午滴水(佛教祝福禮儀)、賧飯兩次。凡忌日(初一、十五、三十)和過年、...
【搓獨格】拉祜語音譯,意為“墓地”。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恬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府志》卷一載:“保黑……遇有死者不殮不葬,停屍而去,另擇居焉……。”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後,一些地方使出現墓地和墓葬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都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要是屬於...
醃製品是拉枯族的特殊食品,有醃肉、醃滷豆腐,醃豆豉、醃酸菜,醃酸筍等。最奇特的是將獸骨頭敲成碎碴,放入鹽巴、辣椒、草果、八角等佐料。裝進上罐內醃上數月,取出即可食用。當地習俗 飲烤茶是拉祜族的一大嗜好。先把茶葉放進小茶罐內,放在火塘烤焦,再倒入滾開水,茶香四溢撲鼻,每次僅飲一小盅。如果...
搓司起格,拉祜謂音澤,意為“火葬地”。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十八吐紀逐漸定居後,出現了墓地及喪葬儀式。施行“火葬”習俗的拉枯族山寨或家族,寨外一般有一片山體為“火葬地”,視為神聖土地,樹不能砍,jl二不能動,違者會受到神的懲罰。有的火葬地內又分設火塘,...
搓司尾塔果比尾,拉祜語音譯,意為“報喪”。拉祜旌喪葬習俗。【搓司尾塔果比尾】拉祜語音譯,意為“報喪”。拉祜旌喪葬習俗。拉祜族凡是寨內成年人去世,特別是老年人病亡,即要向親友報喪。近代,一般有條件的均在家汀前鳴放火槍示意,寨內民眾親友聞聲便知村裡有喪事,全村停止生產一天,以示哀悼,同時,...
拜乾爹 【拜乾爹】拉祜族的誕生俗信風俗。苦聰人習俗,孩子的名字由祖父或父親取。在孩子生下三天之內,若有外人(男子)進屋,則被拜為孩子的乾爹,請他為孩子“拴線”。以此表示日後乾爹和乾兒之問有彼此關照之責任。
火把節不僅僅只是彝族的傳統佳節,作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在彝語支其他民族如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中也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火把節習俗在這些民族中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繫,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彝語支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傳承...
族稱 過去不同地區的佤族有著不同的自稱。大體說來,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自稱“佤”;耿馬、雙江、滄源、瀾滄的佤族自稱“巴饒”或“布饒”;西盟、孟連的佤族自稱“阿佤”、“阿佤萊”和“勒佤”。漢族、傣族、拉祜族對佤族的稱呼也有不同。對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傣族稱“拉”,漢族稱“本人”。對其他...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等。蒙古族節日...
翁丁原始村落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距縣城30公里。共有98戶人家,400多口人。翁丁的“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線之水。該地有幾條小河相互連線,以此得名。還保留著許多佤家的傳統習俗和信仰而稱之為原始村落。圖騰崇拜 寨樁是佤家的一種圖騰崇拜,一般位於寨中央的打歌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