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傳統體育

拉祜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拉祜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拉祜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拉祜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祜族傳統體育
拉祜族概況,拉祜族歷史,拉祜族傳統體育,代表性體育項目,阿淺(鞦韆),打陀螺,戛水戛都(高蹺),跑桿(過獨木橋),蠟河畢,

拉祜族概況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兩地區,相鄰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區也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拉祜族人口為453705人。拉祜族使用拉祜語,分拉祜納、拉祜西兩大方言。新中國成立後,在原有字母的基礎上,確定了以瀾滄縣糯福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東回語音為標準語音的新文字。

拉祜族歷史

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族群,最初在北方過著遊牧生活,後來輾轉南下,進入雲南和中南半島,最終定居於瀾滄江流域。秦漢時期西南夷中的“昆明”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爨蠻”,隋唐時期的“烏蠻”都包括有拉祜族先民。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進攻大理國,迫使聚居於金沙江南岸一帶的拉祜族分東西兩路南遷,在瀾滄江東西岸定居下來。而最遠遷至金平縣的一部分拉祜西成為後來的苦聰人。
歷史上的拉祜族有“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稱、他稱有“史宗”“野古宗”“苦聰”“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根據民族識別和本民族人民意願,統一定族名為“拉祜族”。

拉祜族傳統體育

拉祜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其他文化形式是相互交融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擁有。拉祜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即具有民族性、傳統性和文體相融性,又具有健身、娛樂觀賞的價值。其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多與古代生產有關,如射弩、阿淺(鞦韆)、打陀螺、戛水戛都(高蹺)、跑桿(過獨木橋)、爬桿摘果、跳蘆笙、蠟河畢和拳術與器械等,都是拉祜族很有特色傳統體育形式。

代表性體育項目

阿淺(鞦韆)

阿淺,為拉祜族語,意即鞦韆。盪鞦韆是拉祜族民眾喜愛的一種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拉祜族的各種節日裡,青年男女經常在一起盪鞦韆。凡是盪得高、盪得好,姿勢優美者,就會受到人們稱讚。
拉祜族的“阿淺”分盪秋和磨擔秋兩種。其中,盪鞦韆是用藤索栓在大樹上,活動形式包括單人和雙人兩類;磨擔秋,既有二人遊戲的,也可多人一同參加。上述兩種形式是苦聰人開展較普遍而又喜愛的活動。

打陀螺

打陀螺,是深受拉祜族鄉民們喜愛一項民俗體育活動。
打陀螺,是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共有的一類體育項目,但在形式和比賽規則上還是有著一定的差異的。拉祜族打的是“平頭陀螺”,一般在逢年過節時舉行比賽。這種一人放眾人打的活動形式,備受拉祜族民眾的喜愛。拉祜族民間有“種棉花不結桃,先祖要他們打陀螺。把陀螺砸開花,棉花就結桃開花了”的諺語。人們祈願棉花豐收,所以人人都愛打陀螺。
拉祜族的打陀螺比賽,參加者多為青年男女。有時,也有一些技藝不凡的老者加盟競技。比賽中,一方將用木棍綁著的線繩纏住陀螺,然後用力將陀螺甩得飛轉。而另一方要用陀螺擊打飛轉的陀螺,擊中並使之停止轉動即獲得勝利。打陀螺不僅在寨內進行,有時寨與寨之間還各自選出代表隊開展比賽,風氣頗盛。

戛水戛都(高蹺)

戛水戛都,為拉祜族語,意即高蹺。是流行在拉祜族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
戛水戛都是用竹木製成,踏板離地30~60厘米。其比賽形式有高蹺對打、高蹺競走和耐力平衡幾種形式。
高蹺對打。為雙方腳踏高蹺相踢撞,以將對方撞倒逼下為勝,可分雙人對抗或集體對抗。
高蹺競走。為若干人腳踏高蹺在一定距離內競速的比賽,以先到達規定地點為勝。
耐力平衡比賽。競賽者腳踩高蹺原地站立,比耐力、平衡,看誰站得長為勝。

跑桿(過獨木橋)

跑桿,也稱過獨木橋,是拉祜族民間一項是競技性很強的傳統體育活動,也是拉祜族青年男女都喜愛的體育形式。
拉祜族的跑桿比賽場地不大,有兩對參與競爭。比賽前,根據參賽的人數搭好跑桿,雙方立在兩根長長竹橋的一頭。在裁判開始的口令下,兩方同時上橋,快步走或跑,迅速地跑到另一端後,下橋取回放在竹橋下一端的東西。然後快速上橋返回。比賽中,過獨木橋的時候不論走和跑,凡是中途掉下來的,均要從頭再過,只有從橋上通過才為有效成績。比賽時可以徒步快跑,也可負重快跑,以速度快和無失誤為勝,類似田徑運動的障礙賽跑。
跑桿比賽,生動有趣,具有較強的對抗性與趣味性。

蠟河畢

蠟河畢,為拉祜族語,指的是一種爬藤植物,其果實蠟河畢豆呈圓狀,厚1厘米,寬5厘米,有著棕色的硬殼。在拉祜族民間,常用其來彈擊目標。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的兒童體育遊戲。
蠟河畢遊戲流行於拉祜族少女和兒童當中,為一類集體性的競技遊戲。比賽一般選擇在空曠地進行,支一塊10~20厘米的木板或石片作靶,參與者用蠟河畢豆彈擊,距離5~10米不等。
蠟河畢比賽的活動方式及順序是,先用腳尖推擊,繼而用足弓推擊、雙膝夾擊、雙腳夾擊、腳趾夾擊、腳背甩擊、手指彈擊以及閉上眼摸到靶前用手拋擊目標等。比賽一般分為兩隊,每隊若干人不等。每人要全部完成以上順序動作後再轉給下一人,如完不成只能等下一輪再補。一隊輸完另一隊再按順序進行。
比賽中,要二次擊中目標才算,第一次擊中後如第二次擊不中就不算成功,要重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