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肯亞的東海岸,有一座名叫拉木(Lamu)的群島,在它的附近有一座帕泰島。598年前,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時,一艘船因迷失方向駛入了帕泰島沿岸,並不幸觸礁下沉。後來,明朝廷保守勢力占了上風,鄭和下西洋被認為是“勞民傷財”,因而實施海禁,禁止再建造遠洋船舶,下令“寸極不許下海”。從此,中國走向“閉關鎖國”,失去很多發展的良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木島
- 外文名:Pull a wooden island
- 稱謂:東非的“商貿中心”
- 現狀:水土的不斷流失和土壤的沙漠化
以前的拉木島,今天的拉木島,
以前的拉木島
幾百年前的拉木群島相當發達,是東非的“商貿中心”。而離其不遠的帕泰島也因此受益。肥沃的土壤養育了超負荷的人群,隨著水土的不斷流失和土壤的沙漠化,在隨後的幾百年中,帕泰島隨之衰敗。
當時,在鄭和的商船逐漸沉沒之際,慌忙之中,船上的數百人紛紛拋出載運的小船逃命,並從大船上快速搬下瓷器和絲綢。他們之中有水手、廚師、醫生、文人和各種手藝人。他們約有400人劃向帕泰島,沿著雜草叢生的海岸線在上加村附近登入,並用隨身帶的中國瓷器和絲綢與當地人交換食物和財物。後來,除40人留在上加村外,其餘人分兩路走了。約100人向西來到了帕泰村,260人北上了西遊村。
由於當時的交通和通訊狀況,失蹤者雖然無法與明朝廷取得聯繫,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仍滿懷希望沿著東非海岸一路漂泊,想藉此得到祖國的訊息,或是從此獲得搭救。當一切努力都化作泡影之後,他們逐漸與當地女子成家,入鄉隨俗,落地生根。他們中就有人來到了拉木群島,馬林迪和蒙巴薩。以至今日,在這些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人的後裔。
今天的拉木島
今天的拉木人,依然將中國瓷杯作為他們的咖啡杯。拉木島上的馬湯多尼村,以製作小型木舟和編織各種草墊與籃子著稱。小型木舟與中國南方的小漁船十分相似。
與拉木島近在咫尺的帕泰島上有帕泰、上加、西遊、法扎和春杜瓦幾個村子。那裡終年沒有電,村民夜裡仍用煤油燈照明。島上只有一台小型發電機,專供清晨高音廣播提醒人們做祈禱及晚上觀看錄象時使用。大家所知道的今天的中國是從看武打片開始的。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的名字在這裡家喻戶曉。帕泰島上不產蔬菜,每每都要出海到較近的拉木島上去買。由於交通不便和經濟原因,帕泰島上的人常年吃不到蔬菜。
帕泰村就中國人而言,只剩下三戶了。他們的房屋的樣式和中國的建築風格相仿,使用的是雙扇木門。瓦法茂(Wafamau)是他們的共同姓氏,也成為帕泰島上“中國人”的代稱。瓦法茂人由於他們的祖先當時帶來的瓷器和絲綢為他們奠定了基礎,他們每家都有自己的地,加上比較勤勞,生活也就較為寬裕。他們中間也有人以捕魚為生,或是做水果生意。這一帶的主食是玉米和香蕉。
西遊村是島上最大的村莊,現約居住著3500人。據當地的老人們物角作為火罐的拔罐療法,還有治拉肚子的“薑片泡‘茶'”,骨骼脫臼後的復位術等等。據說這些都是他們的祖先從中國那裡學來的。
鄭和時代,以中國的國力和海上力量,完全可以讓世界為之稱臣。然而,鄭和下西洋後,強大的中國正是因為採取了自我封閉的政策,不僅使自己失去了開拓世界的良機,同時,也與世界的發展逐漸拉開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