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頻移

1928年,印度物理學家C. V. Raman發現光通過透明溶液時,有一部分光被散射,其頻率與入射光不同,頻率位移與發生散射的分子結構有關。這種散射稱為拉曼散射,該頻率位移稱為拉曼頻移,也稱拉曼位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曼頻移
  • 時間:1928年
  • 發現人:C. V. Raman
  • 也稱:拉曼位移
背景,定義,

背景

1928年,印度物理學家C. V. Raman發現光通過透明溶液時,有一部分光被散射,其頻率與入射光不同,頻率位移與發生散射的分子結構有關。這種散射稱為拉曼散射,該頻率位移稱為拉曼頻移,也稱拉曼位移。

定義

拉曼頻移:散射光頻與激發光頻之差,取決於分子振動能級的改變,所以它是特徵的,與入射光的波長無關,適應於分子結構的分析。
在拉曼圖譜中,一般其橫坐標為拉曼頻移,以波數表示,其值為Stokes光和入射光的波數之差。縱坐標為拉曼光強。由於拉曼頻移與激發光無關,一般僅用Stokes光部分。對研究對象為發螢光的分子,可採用反Stokes光與入射光的頻移之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