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引棒磚也稱引磚,是平板玻璃製造過程中用於拉引玻璃成型的模具,根據拉引法生產工藝的不同,無槽引上法中使用引磚沉入玻璃液面下5~10cm處的引磚代替槽子磚,從玻璃液的自由表面引上成形。引磚使玻璃在橫向形成均勻的液流並受到冷卻,使板根穩定。為了控制玻璃帶邊部,克服邊涼、邊硬、邊厚現象,在引磚兩端放置邊形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引棒磚
- 別名:引磚
- 工藝:無槽引上法
- 領域:平板玻璃拉引法生產工藝
無槽引上法,工藝特點,有槽引上法,
無槽引上法
無槽引上法又稱匹茲堡法。無槽引上法子1925年由美國的Pittsburg平板玻璃工業公司研究成功。其成形原理和方法與有槽引上法相似,但是用沉入玻璃液面下5~10cm處的引磚代替槽子磚,從玻璃液的自由表面引上成形。引磚使玻璃在橫向形成均勻的液流並受到冷卻,使板根穩定。為了控制玻璃帶邊部,克服邊涼、邊硬、邊厚現象,在引磚兩端放置邊形磚。
工藝特點
無槽法引上溫度約比有槽法高100℃,能防止玻璃出現失透,並且從自由液面上引上,玻璃表面質量較高。但是,由於從自由表面引上,玻璃化學成分不均勻、橫向溫度差大時使板厚不均勻,所以生產控制難度較大。
無槽引上法玻璃原板在引上過程中受到的拉引力要比有槽引上法大得多,並且表面層玻璃液及板根表面層所受輻射熱強度很大,為保證高速拉引下的原板寬度及厚度,玻璃液必須是硬化較快的短性玻璃。並且無槽引上法的玻璃液溫度較高,所以成形時析晶可能性小。因此,可以適當增加玻璃中CaO的含量,降低Na2O的含量。
有槽引上法
有槽引上法也稱弗蘭克法。有槽引上法是由比利時人Fourcault於1913年發明的。有槽引上法是把中間開有紡錘形縫隙的槽子磚(如圖)壓人玻璃液中,從縫隙中湧出的玻璃液呈帶狀向上拉引,冷卻裝置使玻璃快速冷卻而保持板幅,引上機中的若干對石棉輥將玻璃向上拉引,在引上機頂部切割玻璃。調整槽子磚的深度、槽口形狀和冷卻能力,可以控制引上量、引上速度,調節板厚。有槽引上法的優點是比較容易製得厚度均勻的平板玻璃。缺點是槽子磚的槽口四周容易出現玻璃析晶,使板面出現“波筋”。大約每兩星期就必須停止引上操作,加熱槽子磚,使析晶產物清除。同時,第一次引上或再次引上時,槽子磚與玻璃的界面長時間產生氣泡。
有槽引上法玻璃的化學組成,對玻璃析晶性能有更嚴格的限制。這是因為有槽引上法作業溫度(槽子磚口)約1000℃,正好處於析晶溫度範圍,玻璃液在槽子磚口容易析晶。為了減少析晶的產生,要求玻璃的析晶上限溫度要低,晶體成長速度要慢,析晶溫度範圍要小等,可採用降低CaO含量、增加MgO含量的辦法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