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尼斯—費模式
- 提出時間:1961年
- 提出人:費景漢(John C.H.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
- 屬性:從動態角度研究農業和工業均衡增長的二元結構理論
拉尼斯-費模式一般指本詞條
拉尼斯—費模式 拉尼斯—費模式 主要內容 1 234 模型的基本結構 勞動生產率的增加和兩部門平衡增長人口增長和臨界最小努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 模型的貢獻和不足 5 一、模型的基本結構 幾個重要的概念1.多餘勞動力 不生產農產品的勞動人口即為多餘勞動力。也指一定數量的農業勞動力不生產任何農產品,將這部分勞動...
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式(Lewis-Fei-Ranis model)是202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經濟學名詞。定義 一種關於開發中國家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關係的模式。威廉·阿瑟·劉易斯(WilliamArthurLewis)於1954年和1958年提出“無限剩餘勞動供給”的模式。他認為,在農業部門中,存在著大量的“剩餘勞動”;在工業部門中,...
費景漢-拉尼斯模型(Ranis-Fei model)用一種從動態角度研究農業和工業均衡增長的二元結構理論。是1961年費景漢(John C.H.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改進,他們認為因農業生產率提高而出現農業剩餘是農業勞動力流入工業部門的先決條件。費景漢和拉尼斯認為,劉易斯模式有兩點缺陷:(1)...
費景漢—拉尼斯模型 費—拉對經濟發展三階段劃分:農業經濟: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之上,傳統農業在經濟中占據壓倒性地位。二元結構經濟:巨大的傳統部門和生機勃勃的現代工業部門非對稱存在,資本在傳統農業中投入很少,現代部門由追求利潤的資本主義企業組成。兩個部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相互作用,...
二元結構模型,即“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這一理論被西方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是第三世界勞動剩餘國家發展過程的“普遍真理”。基本介紹 劉易斯二元結構理論的三個假設前提:(一)不發達經濟分為兩個部門,即城市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現代部門和農村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傳統部門。(二)勞動無限供給。(三)工資水平不...
“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這一理論被西方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是第三世界勞動剩餘國家發展過程的“普遍真理”。簡介 劉易斯二元結構理論的三個假設前提:(一)不發達經濟分為兩個部門,即城市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現代部門和農村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傳統部門。(二)勞動無限供給。(三)工資水平不變。劉易斯劃分了資本...
美國經濟學家喬根森對劉易斯一拉尼斯一費景汗模式做了修改,提出了"喬根森模型",強調了發展農業經濟的意義,突出了市場機制在促進二元經濟解體中的作用。隨後,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表達了跟喬根森相似的觀點,建立了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指出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城市嚴重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認為只要農村經濟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