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洛夫

拉夫洛夫,出生於1950年,在蘇聯強盛的勃列日涅夫時代接受愛國主義教育,2004年起至今擔任俄羅斯外交部長,是普京的第一號外交心腹。以強硬著稱,1972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熟練掌握俄語、英語、法語和僧伽羅語。一位英國記者說,不管拉夫羅夫說什麼語言,他一開口“你會覺得冷戰還沒有結束”。在拉夫羅夫眼裡,“美國一直想整俄羅斯”。他“將華盛頓在波蘭和捷克建立反導系統的計畫視為‘包圍俄羅斯’”,而最近,他在敘利亞問題上不斷地對西方說“不”。路透社在一篇報導中乾脆稱他為俄羅斯的“說不先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謝爾蓋·維克托羅維奇·拉夫羅夫
  • 外文名:СергейВикторовичЛавров
  • 國籍:蘇聯
  • 出生日期:1950年
  • 職業:俄羅斯外交部長
  • 畢業院校: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
個人簡歷,早年生涯,聯大十年,外交部長,政治思想,

個人簡歷


出生於1950年,在蘇聯強盛的勃列日涅夫時代接受愛國主義教育,2004年起至今擔任俄羅斯外交部長,是普京的第一號外交心腹。以強硬著稱,1972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熟練掌握俄語、英語、法語和僧伽羅語。一位英國記者說,不管拉夫羅夫說什麼語言,他一開口“你會覺得冷戰還沒有結束”。在拉夫羅夫眼裡,“美國一直想整俄羅斯”。他“將華盛頓在波蘭和捷克建立反導系統的計畫視為‘包圍俄羅斯’”,而最近,他在敘利亞問題上不斷地對西方說“不”。路透社在一篇報導中乾脆稱他為俄羅斯的“說不先生”。

謝爾蓋·維克托羅維奇·拉夫羅夫СергейВикторовичЛавров,俄羅斯外交部長(自2004年起至今),1972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其後進入蘇聯外交部。1972年至1976年任職於蘇聯駐斯里蘭卡大使館。1976年回國,任職於外交部國際經濟組織司。1981年擔任蘇聯駐聯合國使團一秘,後升任參贊、高級參贊。1988年後,他任外交部國際組織和全球事務司副主任、主任。 蘇聯解體後,拉夫羅夫於1992年擔任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1994年任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2004年3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任命其為俄羅斯外交部長。

早年生涯


1950年3月21日,拉夫羅夫出生在莫斯科一個幹部家庭。他的父親來自喬治亞的提比里西,是亞美尼亞人,所以拉夫羅夫自稱“我的根在喬治亞,但血管中流淌著亞美尼亞的血”。拉夫羅夫的母親是俄羅斯人,在俄羅斯外貿部工作,他也隨母親的姓。從小熱衷於國際關係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大學期間,拉夫羅夫除了熟練掌握英語和法語之外,還學習了較為生僻的僧伽羅語(斯里蘭卡語言)。
在蘇聯時代,每年的9月初,大學一年級新生不是在教室里學習,而是去工地上勞動。拉夫羅夫相貌英俊,彈得一手好吉他,與人交談時善於傾聽並理解對方的觀點。很快成為工友、同學中的靈魂人物,並被選為學院民眾文化工作組織者。他對自己的崗位充滿了熱情,創作並導演了“白菜餡包子”晚會(大學生自己組織的晚會,演出各種自編的諷刺性滑稽節目)。他對該項事業的熱情延續到自己的職業生涯,甚至走出了國門。2005年7月,東南亞國際聯盟論壇在越南萬象召開,期間舉行了俄羅斯傳統的“白菜餡包子”晚會,晚會上拉夫羅夫模仿電影《星球大戰》中絕地武士的角色,進行滑稽表演。

1972年大學剛畢業的謝爾蓋·拉夫羅夫就被派往斯里蘭卡擔任大使館總顧問,於是他變成了翻譯、私人秘書和助手,主管協定並從事分析工作。在那裡他度過了初等外交學校從А到Я(俄語字母表上的第一個字母和最後一個字母)的日子。四年之後他又回到外交部。1981年拉夫羅夫獲首派聯合國,1988年他重新回到莫斯科。1992年4月,42歲的拉夫羅夫成為時任外長科濟列夫的副手,主管與國際組織的合作、獨立國協事務局以及國際經濟合作局。時間不長,他在聯合國多邊組織工作的豐富經驗,讓他被時任總統葉爾欽看中,於1994年重返紐約,任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

聯大十年


兩次出使聯合國,拉夫羅夫在紐約共生活了10多年。他的妻子瑪麗婭跟著他隨任,在俄羅斯駐聯合國代表處的圖書館工作。拉夫羅夫在聯合國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強勢外交風格。成為世界官僚機構殿堂里活生生的傳奇。 拉夫羅夫第二次出使聯合國時,俄羅斯正從葉爾欽時代向普京時代轉變,外交上熱點不斷,從前南問題、中東問題、朝鮮半島問題到反恐問題、阿富汗及伊拉克問題,不斷考驗著外交官的智慧。拉夫羅夫發表了許多措辭嚴厲的聲明,堅定捍衛著俄羅斯的利益。2000年,南聯盟的代表沒有被允許參加安理會有關巴爾幹問題的討論,拉夫羅夫憤而離場,以示抗議。一位外交官告訴英國記者:“大家公認他是安理會裡個性最強的外交官,他的思維敏捷,有豐富的知識,了解事情的發展,並且伶牙俐齒,很善於辯論。”另一位外交官說:“比起提出建設性方案來,他更善於攻擊別人的立場——那正是他的力量所在。”還有人說他是“蘇聯風格的外交官”,“對西方強硬,對別人的倡議抱有戒心,對外交陷阱非常警惕,還對‘俄羅斯被繞開’高度敏感。”但是,到拉夫羅夫即將卸任的2003年,聯合國對俄羅斯所提倡議的支持率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
有兩件小事讓人們記住了“拉夫羅夫風格”。第一段往事是這樣的:1997年的一天,拉夫羅夫乘坐自己的轎車前往聯合國總部。車行至中途,紐約警車封鎖了他的去路。當拉夫羅夫向警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後,警察傲慢地表示,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催促紐約的警務工作者,並且還拔掉了拉夫羅夫的車鑰匙。拉夫羅夫將此事告到了美國政府,沒過半個月就收到來自華盛頓的正式道歉。第二段往事則是關於他和聯合國時任秘書長科菲·安南之間的小衝突。2003年9月1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批准了一個新規定,禁止在聯合國總部大樓的大小會議室吸菸,要過癮只能去餐廳、酒吧等地方。此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剛剛推動通過了一個市政府的禁令,在紐約市的所有公共建築物內禁菸。拉夫羅夫是個煙不離手的“老煙槍”,對此很不滿意,說安南這樣做是為了討好布隆伯格。“把一個城市的行為規範套用到聯合國大樓內,這是荒唐的。”他說,這幢大樓屬於聯合國所有成員國,秘書長只是一個“雇來的管理者”。“秘書長盡可以管束他的手下人,但不能對駐聯合國外交使團發號施令。”據說,拉夫羅夫真的隨身帶著菸灰缸,在禁菸區域吞雲吐霧。一個老朋友說:“他總是一有機會就抽一根,這個習慣到什麼時候都沒變。”

外交部長


2004年春天,拉夫羅夫回到莫斯科,在斯摩棱斯克廣場,等待他的是部長辦公室。拉夫羅夫從美國帶回了寶貴的專業外交知識,因為他不僅參加了前南斯拉夫、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問題的協商,還參加了和恐怖分子的鬥爭,以及和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的鬥爭。此外,他和外國同事之間相處得也很友好,並且保持著密切的個人聯繫。但他把最寶貝的女兒葉卡捷琳娜留在美國學習,她是哥倫比亞大學學生。
在新的崗位上,部長不斷完善自己的外交能力,並逐漸形成了強硬的外交風格。他果斷、機智,有時近乎陰險,為此,他也得到了“難以相處的外交談判人員”的聲望。2005年2月,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曾尖銳批評俄羅斯限制媒體自由,拉夫羅夫並沒有出言反駁,只是通過外交郵件給她寄了一張記錄俄羅斯聯邦電視頻道節目的光碟。有時拉夫羅夫回應打擊對方“不是回擊而是採取不對稱的方式”。2006年春天,歐洲委員會確認在俄羅斯存在種族歧視現象的報告公布之後,身為部長的拉夫羅夫親手頒發給前歐洲委員會人權專員阿爾瓦羅·希爾·羅夫萊斯一枚友誼勳章。羅夫萊斯大為感動,以至於過分坦率道:“所謂人權,在某種程度上整個歐洲都沒有恪守。”

隨著拉夫羅夫執掌外交部,俄羅斯外交風格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路透社稱,他“在某種程度上讓俄羅斯重新回到了國際社會決策的中心”。冷戰時期的蘇聯,曾多次在聯合國安理會動用否決權。長期擔任蘇聯外長的安德烈·葛羅米柯,更有個外號“搖頭先生”。但是,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04年,10多年間俄羅斯僅在1993年和1994年動用過兩次否決權,都與前南問題有關。拉夫羅夫上任後,俄羅斯當年就在賽普勒斯統一公決問題上行使了否決權。這其中的象徵意義不言自明。
在敘利亞問題上,拉夫羅夫代表俄羅斯不斷地與西方國家“唱反調”,反對以武力解決敘利亞問題。這也讓他“說不先生”的形象更加鮮明。在年初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他面對尖銳質疑毫不退讓。有人問“為什麼俄羅斯支持巴沙爾總統”,他說“我們既不是巴沙爾的朋友,也不是他的盟友”。對“俄羅斯向敘利亞政權提供武器”的指責,他的回答是“無論我們是否出售武器給敘利亞,都不會改變中東地區的均勢”。路透社稱,“拉夫羅夫是讓西方國家感到絕望和挫折的根源”。敘利亞的反對派也很惱火,2012年8月中旬,俄駐英大使館多次遭到敘反對派的騷擾。
但拉夫羅夫也願意解釋俄羅斯“說不”的理由。他在美國媒體上發表文章稱:“在目前阿拉伯國家劇變過程中,我們堅決反對暴力,尤其是針對平民使用暴力。”“相比其他大多數國家,俄羅斯更清楚革命的代價,我們深知,革命常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倒退,甚至是流血和苦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支持在中東和北非漸進、和平地推進期待已久的變化。”

拉夫羅夫“說不”,並非僅出自個性。正如美國外交學會研究員傑弗里·曼科夫所說,“拉夫羅夫的任務主要是貫徹來自克里姆林宮的理念”。他在擔任外長時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恢復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而這是普京的決策。俄羅斯專家指出,從拉夫羅夫主管外交部開始,俄羅斯的外交政策不斷得到修正。普京執政之初,俄羅斯曾想加強與西方的關係,但西方並沒有投桃報李,反而不斷擠壓俄的戰略與地緣空間。這逼迫普京不斷調整外交政策。拉夫羅夫不止一次地聲明,在國際領域俄羅斯要致力於世界的多極化發展,反對西方的雙重標準以及將本國意志強加於別國的企圖。這也正是普京的看法。在某種意義上,拉夫羅夫“說不”,人們聽到的其實是普京的聲音。 普京在2012年8月初訪英時表示,“俄英還有機會就敘利亞問題達成一致,雙方同意共同努力尋求這一問題的解決途徑。”而拉夫羅夫8月18日表示,俄反對在敘設禁飛區,並呼籲西方不要放棄敘利亞問題“行動小組”在日內瓦會議上達成的協定。可以聽出,俄羅斯在對強權與戰爭說“不”的同時,始終在對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說“是”。

政治思想

普京和拉夫羅夫在對外政策的觀點上仿佛一對孿生兄弟,都是把國家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我們討論拉夫羅夫就是在質疑普京,反之亦然。拉夫羅夫擔任外長時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貫徹來自克里姆林宮的決策和理念。他的出色表現也使他在外交部長的位子上一乾就是八年,他是俄羅斯聯邦三次連任外長的第一人。據說,普京不僅欣賞拉夫羅夫的聰明才幹,也喜歡他的強硬個性。
拉夫羅夫的強硬作風一直備受人們關注。2008年,英國《每日電訊報》載文稱,拉夫羅夫有一次與時任英國外交大臣大衛·米利班德通電話,不知為什麼兩人發生了口角,拉夫羅夫認為對方在教訓自己,脫口而出道:“你算老幾啊,還敢給我上課?”拉夫羅夫究竟是否暴了這樣的粗口難以查證,但很多人相信這事情像是他幹的,他就是這種個性的人。
在拉夫羅夫任外長期間,俄羅斯重新恢復了超級大國的野心:2004年4月俄羅斯10年來首次運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否決權——無論是葉夫根尼·馬克西莫維奇·普里馬科夫,還是伊戈爾·謝爾蓋耶維奇·伊萬諾夫在任時,在聯合國俄羅斯代表一次也沒使用過那樣的否決權。當時路透社稱“拉夫羅夫是讓西方國家感到絕望和挫折的根源”。2011年拉夫羅夫違背梅德韋傑夫意願,在聯合國對利比亞空襲表決中投下棄權票。
個人性格
無論是在外交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拉夫羅夫永遠是那樣滿懷激情。他喜歡蘇格蘭威士忌和義大利美食,本人也多才多藝,讀大學時熱衷於參加各種晚會。他曾用吉他彈唱維索茨基的歌,還曾在盧日尼基體育場當眾朗誦沃茲涅先斯基的詩。足球曾是他的摯愛。他是莫斯科斯巴達克隊的忠實球迷,熨燙好的球衣時刻準備著,並且每次穿上它,拉夫羅夫都會帶著不亞於穿嚴肅的深藍色西裝的那份虔誠。只要有空,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綠茵草地,在那裡和知心好友謝爾蓋·紹伊古一起忘我地追趕足球。拉夫羅夫還喜歡漂流,每年他都會參加漂流比賽。2007年,他領導了俄羅斯激流迴旋協會。“散文家”也是拉夫羅夫的一個稱號,他善於創作詩歌和歌曲,不久前出版了一本詩集《致年輕的勃洛克》。
外長至今保留著大學時的朋友圈——1972-1974年國立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畢業生,包括國際羅斯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安德烈·布格洛夫、俄羅斯X5零售集團的顧問尤里·克巴拉傑、第一副外長安德烈·傑尼索夫等。他依然為母校畢業生傳統的比賽做準備——用兩天的時間寫了獻給母校的歌曲。國立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校長阿納托里·托爾古諾夫十分喜歡拉夫羅夫的創作,並且將它作為學校的校歌:“學習就是這樣只爭朝夕,喝酒就是這樣一乾到底,不退縮,直奔目標,一腔熱血灑向世界,相信事業,相信歡樂····這是我們的學院,這是我們的記憶,而其他的永遠也不再需要……”[譯自俄羅斯《總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