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塔哇”的社會文化變遷》是2009年06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保草。
《拉卜楞“塔哇”的社會文化變遷》內容為:藏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具有本民族鮮明特色的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歷史地理、宗教理論、天文歷算、繪畫建築、文學藝術、醫藥病理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拉卜楞“塔哇”的社會文化變遷
- 作者:保草
- ISBN:9787105101023
- 類別:社會
- 定價:20.00 元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06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緒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內容簡介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藏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在創造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豐富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2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藏族人口現有約541.60萬人,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和雲南等省區。
藏族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斷創造、豐富並得以傳承下來的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藏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文明成果,是藏族人民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及其相互之間聯繫的各種文化的總和。藏族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融匯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最終形成今天既具有濃郁本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兼具兼容並蓄、豐富多彩的文化特徵。
圖書目錄
緒論
一、選題意義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展望
四、突破創新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六、文章體例及主要研究內容
第一章
“塔哇”的含義及其歷史淵源
第一節 “塔哇”的含義
第二節 “塔哇”產生的歷史前提條件
第三節 “塔哇”的雛形
第二章
拉卜楞“塔哇”的自然地理概況及其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拉卜楞“塔哇”的自然地理狀況
一、地理位置
二、氣候
三、河流
四、自然災害
第二節 拉卜楞的含義及其歷史沿革
一、拉卜楞名稱的含義
二、拉卜楞的歷史沿革
第三節 拉卜楞“塔哇”的形成與發展
一、拉卜楞“塔哇”的形成
二、拉卜楞“塔哇”的發展
第三章
拉卜楞“塔哇”各民族的淵源及人口現狀
第一節 藏族的來源及其人口現況
一、關於“安多
二、安多藏族之來源
三、拉卜楞“塔哇”藏族的源流及人口現狀
第二節 漢族的來源及其人口現況
第三節 回族的來源及其人口現狀
第四節 撒拉族的來源及其人口現狀
第四章
拉卜楞寺的政治、經濟、文化體系及其對安多藏區的影響
第一節 拉卜楞寺概況
第二節 拉卜楞寺政教合一制度的體系
一、拉卜楞寺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發展與強化
二、拉卜楞寺的政教組織
三、拉卜楞寺的屬寺及寺院屬民
第三節 拉卜楞寺的經濟及其運行體系
一、藏族寺院經濟的形成及發展
二、拉卜楞寺院經濟及其運行體系
第四節 拉卜楞寺佛教文化體系
一、拉卜楞寺六大學院
二、拉卜楞寺的建築及其建築藝術
三、拉卜楞寺佛教彩繪、雕塑藝術
四、拉卜楞寺佛殿音樂及宗教法舞
五、拉卜楞寺的“南木特”藏戲及圖書文獻
六、拉卜楞寺僧人的生活方式
第五節 拉卜楞寺對安多藏區的影響
一、拉卜楞寺在政治、宗教上對安多藏區的影響
二、拉卜楞寺在經濟上對安多藏區的影響
三、拉卜楞寺在文化上對安多藏區的影響
第五章
拉卜楞寺的制度變遷對拉卜楞“塔哇”社會多方面的影響
第一節 拉卜楞寺政教合一制度的變遷
一、拉卜楞寺政教合一制的徹底廢除
二、民主改革至1978年夏河縣的宗教工作
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宗教政策及拉卜楞寺的寺院管理方式
第二節 現階段拉卜楞寺的經濟構成要素及經濟制度
一、拉卜楞寺院經濟的構成要素
二、現階段拉卜楞寺的經濟制度
第三節 解放前後拉卜楞“塔哇”的政治制度狀況及其變遷
一、解放前拉卜楞“塔哇”居民的人身依附關係
二、解放前拉卜楞“塔哇”的政治機構及法律
三、解放後拉卜楞“塔哇”的政治制度及其居民人身依附關係
四、拉卜楞“塔哇”村民所承擔的拉卜楞寺院的任務
第四節 解放前後拉卜楞“塔哇”的經濟結構及其變遷
一、農業經濟
二、畜牧業經濟
三、商業經濟
四、手工業經濟
五、其他經濟行業
第六章
拉卜楞“塔哇”各民族的民俗文化
第七章
拉卜楞“塔哇”文化的特點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