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大種植園制

拉丁美洲大種植園制,根據國際市場需求發展商品性農業的一種拉丁美洲大土地所有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其美洲殖民地所實行的土地政策和經濟政策的產物。

基本介紹

形成發展,影響,

形成發展

拉丁美洲大地產制起源於16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國王對征服者、殖民者的大片土地賞賜。後來,通過對印第安人土地的侵占和兼併,地產面積不斷擴大。其中,那些位於交通便利、氣候適宜且土地肥沃的大地產,往往被用於經營面向國際市場的某種商品性農業,形成一個有組織的生產單位。拉美大種植園制由此興起,並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增加而快速發展起來。大種植園主要生產在國際市場上能獲利的熱帶和亞熱帶作物:一類是引種歐洲的作物,如甘蔗、香蕉等。最早引進的是甘蔗。C.哥倫布於1493年將甘蔗從加那利群島引進伊斯帕尼奧拉島,爾後移植到古巴、波多黎各、牙買加等加勒比海島嶼。16世紀20年代傳入墨西哥。
16世紀30年代傳入巴西,爾後傳至秘魯、厄瓜多等地。
17世紀,巴貝多、馬提尼克等島嶼甘蔗種植園大發展。甘蔗種植業至今不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仍是世界甘蔗主要產地。香蕉是西班牙殖民者16世紀初從加那利群島移植至伊斯帕尼奧拉島,後引種至加勒比海其他島嶼和中美洲。
19世紀末20世紀初,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的加勒比海沿岸熱帶低地開闢了大面積香蕉種植園。
20世紀50年代,厄瓜多亦大面積種植香蕉。當今,香蕉種植業仍在中美洲各國以及厄瓜多、哥倫比亞、墨西哥、巴西等國的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類是美洲當地的作物,如菸草、可可、棉花等。西班牙殖民者首先在加勒比海島嶼強迫印第安人種植菸草,後來推廣到新西班牙、委內瑞拉、秘魯、智利等地。菸草成為16、17世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18世紀中葉,巴西菸草種植業大發展。當今大多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國家都出口菸草。可可在殖民地時代主要出產於委內瑞拉、加勒比海島嶼和厄瓜多等地。
1910年以後,巴西成了可可的重要產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可可產量一直占世界總產量的1/3左右。棉花在殖民地時代主要產於秘魯、墨西哥、中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地。進入18世紀,又發展起了大規模的咖啡、小麥、葡萄種植業。18世紀初咖啡首先在海地種植,1723年傳入馬提尼克島。巴西1727年引種咖啡,成了主要產地。
18世紀末葉,中美洲開始種植咖啡。
19世紀中葉,哥倫比亞的咖啡種植業開始繁榮。當今,巴西和哥倫比亞分別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小麥在新西班牙、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地都有大面積的種植。葡萄種植興盛於智利、阿根廷和秘魯。特徵 大種植園的效率建立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地產面積通常為數百、數千公頃。巴西的個別種植園,面積比葡萄牙本土還要大。種植園最初使用的勞動力是印第安人,但由於他們不適應種植園艱苦的勞動環境和勞動強度,死亡率很高,生產效率低下。
1502年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販賣到美洲。他們所具備的較高農業技能和耐勞能力符合種植園主的要求,使得種植園越來越多地使用黑人奴隸。
1580年左右,黑人奴隸成了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因此,黑奴貿易與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奴隸制被廢、奴隸貿易遭禁後,一些國家和地區(如秘魯、古巴等)曾一度引進“契約華工”從事種植園勞動;而另一些國家(如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則招募境外移民。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僱傭勞動逐步取代了強制性勞動,採用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經營種植園要有較大的資本投入,資本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積累,依靠種植其他農作物積攢資金;二是借貸,一般向商人和教會組織借貸。
19世紀下半葉,外國資本投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種植業的勢頭越來越大。最引世人矚目的是美資聯合果品公司,它壟斷了中美洲很多國家的農業資源。種植園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贏利,利潤往往是最初投入的幾倍、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影響

大種植園以經營面向國際市場的商品性農業為主要特點。它的興起和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拉美經濟的專業化和新技術的引進,新技術的採用又推動了農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非洲黑人勞動力的大量輸入,還影響了人口結構、種族成分、階級關係的變化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但是,大種植園制給拉美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種植園實行的單一產品制,加劇了拉美經濟的畸形發展和社會的不平衡狀態。外國資本的控制和對出口的依賴,使拉美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從而加深經濟發展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政治和外交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依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拉美各國根據本國具體條件實行經濟多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