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髮左衽是一個成語,讀音是pī fà zuǒ rèn,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披髮左衽
- 拼音:pī fà zuǒ rèn
- 出處:《論語·憲問》
-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
解釋,出處,用法,示例,典故,
解釋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髮,衣襟左開,借指淪為夷狄,現多指落後不文明的狀態。
出處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借指淪為夷狄
示例
典故
《論語·憲問》:“被髮左衽”
《漢書·終軍傳》:“大將軍秉鉞,單于犇幕;票騎抗旌, 昆邪 右衽。”
《後漢書·西羌傳·滇良》:“ 羌胡被發左袵,而與漢人雜處。”
唐 顏師古 註:“右衽,從中國化也。”
典卷八十四 禮四十四 "凡衣死者,左衽。"
典卷八十四 禮四十四 "凡斂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時。"
《說文解字》:按,凡斂死者,左衽,不紐.
《禮記·喪服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疏曰:皆左衽,大斂小斂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鄉右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向左,示不復解也。生時帶並為屈紐,使易抽解,若死則無復解義,故絞束畢結之不為紐也。)
披髮左衽是蠻夷的服飾,子曰: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披髮左衽”就是典型的胡人裝束。自古漢人的服飾規矩是生右死左,就是漢人的漢服交領的開口都是右衽,左衽壓右衽,領子呈y形;髮式是束髮,不披髮。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