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衝,漢語辭彙。
拼音:zhé chōng
釋義:[subdue] 克敵制勝
如:折衝於談笑間
從原意上講,折衝是指:使敵方的戰車折返,意謂抵禦、擊退敵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折衝
- 拼音:zhéchōng
- 釋義:使敵人的戰車後撤
- 出處:《呂氏春秋·召類》
拼音,引證釋義,相關連結,
拼音
折衝:zhé chōng
引證釋義
1、使敵人的戰車後撤。即制敵取勝。沖,衝車。戰車的一種。參見臨車、臨沖、沖臨。
①《呂氏春秋·召類》:夫脩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 高誘註:“沖,車。所以衝突敵之軍,能陷破之也……使欲攻己者折還其衝車於千里之外,不敢來也。”
②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衝於千里,文武為憲於萬邦。”
③唐 李邕《鬥鴨賦》:或離披以折衝,或奮振以前卻。
④明 陸采《懷香記·受詔安邊》:武有折衝之威,文懷經國之慮。
⑤梁啓超《變法通議·論科舉》:兵法有科,則多折衝之才矣。
⑥《大戴禮記·主言》:“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還師。”
①《呂氏春秋·召類》:夫脩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 高誘註:“沖,車。所以衝突敵之軍,能陷破之也……使欲攻己者折還其衝車於千里之外,不敢來也。”
②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衝於千里,文武為憲於萬邦。”
③唐 李邕《鬥鴨賦》:或離披以折衝,或奮振以前卻。
④明 陸采《懷香記·受詔安邊》:武有折衝之威,文懷經國之慮。
⑤梁啓超《變法通議·論科舉》:兵法有科,則多折衝之才矣。
⑥《大戴禮記·主言》:“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還師。”
2、 交涉;談判。
①《晏子春秋·雜上十六》:“仲尼聞之曰:夫不出於尊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也,可謂折衝矣,而太師其與焉。”
②宋 蘇洵《送石昌言為北使行》:丈夫生不為將,得為使,折衝口舌之間,足矣。
③清 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耆相國在粵東,與英人所訂條約,皆非當面折衝。
④葉聖陶《北上日記·二月六日》:校中正謀與港政府折衝,未知結果如何。
①《晏子春秋·雜上十六》:“仲尼聞之曰:夫不出於尊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也,可謂折衝矣,而太師其與焉。”
②宋 蘇洵《送石昌言為北使行》:丈夫生不為將,得為使,折衝口舌之間,足矣。
③清 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耆相國在粵東,與英人所訂條約,皆非當面折衝。
④葉聖陶《北上日記·二月六日》:校中正謀與港政府折衝,未知結果如何。
3、武官名。
三國時有折衝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樂進傳》“建安十一年,太祖(曹操)表漢帝(獻帝),稱進(樂進)及于禁、張遼……於是禁為虎威;進,折衝;遼,蕩寇將軍。”。
《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甘寧傳》“後從攻皖,為升城督。……計功,呂蒙為最,寧次之,拜折衝將軍。”
北魏 有折衝將軍。見《宋書·柳元景傳》。
隋 禁衛軍有折衝、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將官。
唐 有折衝都尉,全國各州有折衝府。見《通典·職官十一》。
三國時有折衝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樂進傳》“建安十一年,太祖(曹操)表漢帝(獻帝),稱進(樂進)及于禁、張遼……於是禁為虎威;進,折衝;遼,蕩寇將軍。”。
《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甘寧傳》“後從攻皖,為升城督。……計功,呂蒙為最,寧次之,拜折衝將軍。”
北魏 有折衝將軍。見《宋書·柳元景傳》。
隋 禁衛軍有折衝、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將官。
唐 有折衝都尉,全國各州有折衝府。見《通典·職官十一》。
相關連結
政治折衝指政治過程中不同權力精英、不同政策、不同理論的妥協、鬥爭、較量。